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术后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是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在心脏外科术后。大约35%的心脏手术患者发生POAF,并在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而POAF的病理生理尚未完全明了,但有关POAF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的相关资料越来越多。心脏手术本身就是炎症的主要来源。除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设备等产生较大的异物表面外,它还可引起严重的外科创伤、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引起炎症反应。POAF会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和手术死亡率的升高。本文就炎症反应与心脏外科POAF关系和预防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相关影响因素,初步构建POAF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OPCAB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POAF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应用Bootstrap法进行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评价模型区分度;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78例OPCAB患者并发POAF26例,发生率为33.3%。年龄[OR=0.769,95%CI(0.599~0.998)]、体质指数[OR=0.798,95%CI(0.651~0.997)]、左房内径[OR=1.701,95%CI(1.383~2.091)]、射血分数[OR=1.433,95%CI(1.139~1.804)]、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OR=1.091,95%CI(1.042~1.142)]、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OR=0.999,95%CI(0.998~0.999)]、术后乳酸[OR=1.068,95%CI(1.015~1.124)]是发生POA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POAF的一致性指数为0.912。对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ROC曲线评估,AUC为0.92。结论:本研究结合年龄、体质指数、左房内径、射血分数、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术后乳酸这7项独立影响因素,初次建立了预测POAF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实现可视化、个体化预测,直观地甄别POAF高风险患者,制订针对性干预对策,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AF)是一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特点是不协调的心房激活,进而导致心脏功能的恶化[1]。术后房颤(POAF)是一种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于术后最初2~3 d内),发生率高达60%,取决于手术类型(冠脉搭桥手术,瓣膜手术,或两者都有)[2]。发生POAF的患者比起非POAF者,其心血管死亡、中风及其他心律失常的风险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25(OH)维生素D水平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CABG的冠心病病人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25(OH)维生素D对POAF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25(OH)维生素D预测POAF的临床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OAF和非POAF病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OH)维生素D、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CRP是POAF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25(OH)维生素D是POAF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25(OH)维生素D预测POAF的灵敏度为0.897,特异性为0.588,截断值为7.75 ng/mL,曲线下面积为0.810。结论血浆25(OH)维生素D水平是POAF发生的保护性因素,低水平的25(OH)维生素D是导致POAF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综合评价术前脑钠肽(BNP)水平、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心脏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多个中英文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对检索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5.1分析软件进行不均一性和敏感性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结果 14篇文献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术后房颤(POAF)组术前BNP水平[SMD=0.69,95% CI(0.35,1.03),Z=4.01,P<0.05]、NT-proBNP水平[WMD=127.46,95% CI(18.91,236.01),Z=2.30,P=0.02]高于术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OAF组术前BNP/NT-proBNP水平高于非POAF组,术前BNP/NT-proBNP水平能预测术后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HA_2DS_2-VAS_C评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行CABG术患者75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POAF分为POAF组和no-POA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以及CHA_2DS_2-VAS_C评分,绘制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CHA_2DS_2-VASC评分对POAF的预测价值。结果:POAF组患者CHA_2DS_2-VAS_C评分显著高于no-POAF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_C评分是POAF的危险因素(OR=1.81,95%CI:1.58~2.06),预测POA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70.5%(95%CI:0.665~0.744),当评分≥3分时,预测价值最高,灵敏度为59.2%,特异度为68.9%。结论:术前CHA_2DS_2-VAS_C评分对POAF有一定预测价值,评分越高,POAF发生风险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与术后早期和远期脑卒中及死亡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光盘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里的单纯CABG后POAF的观察性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12月。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对符合质量标准的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结果:检出相关文献121篇,根据纳入标准最终入选14篇文献;共入选病例85 119例。与非POAF患者相比,POAF患者的术后早期全因死亡(OR=2.21,95%CI:1.48~3.27)、术后早期脑卒中(OR=2.20,95%CI:1.93~2.50)、术后远期全因死亡(OR=1.73,95%CI:1.53~1.95)、术后远期脑卒中(OR=1.47,95%CI:1.27~1.71)风险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OAF患者在围术期心肌梗死(OR=1.28,95%CI:1.02~1.61)、术后早期肾功能衰竭(OR=2.82,95%CI:2.48~3.20)、远期心原性死亡(OR=1.91,95%CI:1.44~2.51)风险较非POAF患者明显增加,术后住院时间[标准化均数差值(SMD)=2.53,95%CI:2.26~2.80]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ABG后POAF与早期和远期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并延长住院时间。进一步的研究需确定如何降低CABG患者POAF的发生率及最佳治疗策略,以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1],男女比例为1∶3.临床表现为关节慢性侵蚀性炎症,50%的RA患者还可以累及皮肤、眼、心脏、肺、肾、神经系统等,出现关节外症状[2].在RA的死亡原因中,肺部受累所占比例高达10% ~ 20%[3].肺部受累尤以肺间质病变(ILD)常见,严重影响RA患者的预后.ILD是一组累及肺间质的炎症性疾病,ILD除了累及肺间质,还可以累及肺泡壁、小气道和微血管等.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 甲状腺危象,亦称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病情恶化时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本病发病率约为甲亢患者的1%~2%,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女性是男性的3~5倍,总体死亡率为10% ~ 20%.迄今为止,对甲状腺危象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强可能是一个重要环节,内源性和外源性应激因素均可以引起这一疾病[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术期急性血糖波动幅度对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发生率及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6年至2019年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择期CABG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CABG患者围术期管理结局的数据库。排除了死亡术者及持续心房颤动的患者,最终99例患者入选本研究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及围术期遵照指南进行血糖控制。围术期前48 h的最高和最低血糖浓度之间的差异幅度被用作衡量血糖波动的指标。根据血糖波动幅度将患者分为4组进行分析:A组0~2 mmol/L(n=9);B组> 2~4 mmol/L(n=23);C组> 4~6 mmol/L(n=31);D组> 6 mmol/L(n=36)。主要观察结局是POAF的发生率。次要结局包括ICU病死率、30 d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结果 POAF的总发生率为15.2%。随着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加,POAF发生率增加,D组POAF发生率最高,ICU停留时间亦较其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然而,4组患者的ICU病死率、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糖波动是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ABG术患者围术期急性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加与POAF发生率和ICU住院时间的增加有关。因此,维持围术期的血糖稳定能够减少患者CABG-POAF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