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肾病组(D组)、厄贝沙坦组(X组)、降糖保肾方组(Z组)和中西医结合组(L组)。5周末检测5组大鼠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肾重/体重(S/T)、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肾皮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丙二醛(MDA)的水平;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脏足细胞超微病理结构。结果:D组与C组比较,BG、HbA1c、TC、TG、S/T明显升高;BUN、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cr显著下降;抗氧化酶中,TSOD、CAT活性明显下降,MDA水平明显升高;UAER增高,足细胞足突严重融合。中药或西药单药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尤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显著,明显优于各单药治疗组。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即存在氧化应激增加及足细胞的损害,厄贝沙坦联合中药方剂降糖保肾方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种给药治疗,其机制部分与其对糖尿病肾组织氧化应激增加、足细胞损伤与协同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酵虫草菌粉(CS-4)联合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6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发酵虫草菌粉(CS-4)联合厄贝沙坦]35例,对照组(厄贝沙坦)33例,用药12周。测定患者治疗前后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及Scr、BUN的值。结果:治疗组降低UAE总有效率9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6%(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UAE及Scr、BUN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UAE,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UAE,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酵虫草菌粉(CS-4)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及Scr、BUN,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两组,A组给予厄贝沙坦;B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和厄贝沙坦,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血液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均显著下降;B组疗效优于A组(P<0.01)。结论:说明厄贝沙坦联合前列地尔对降低尿白蛋白和抗氧化应激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CP-1、ICAM-1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损害中作用及厄贝沙坦对二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合并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 组、糖尿病肾病DN组、厄贝沙坦DI组,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量、24 h尿白蛋白定量(24 h UTP)、血糖(B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重指数(KI);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观察MCP-1、ICAM-1蛋白的表达,RT-PCR观察MCP-1 mRNA、ICAM-1mRNA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DN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加重,24 h尿量、24 h UTP、KI、BG、Scr、BUN、肾脏组织中MCP-1mRNA和ICAM-1mRNA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1);与DN组比较,DI组大鼠BG、BUN、Scr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脏病理改变减轻,其余指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MCP-1、ICAM-1在糖尿病肾病肾脏损害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厄贝沙坦能够减轻糖尿病肾病肾组织MCP-1、ICAM-1的表达,缓解了肾脏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探索参芪降糖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肾组织HIF-1α和HO-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模型组)和糖尿病肾病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组(治疗组)。给药8周后检测各组生化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肾组织HIF-1α和HO-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脏肥大指数、24h尿蛋白、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HIF-1α和HO-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组肾脏肥大指数降低,24h尿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降低(P〈0.05,P〈0,01);肾组织HIF-1α和HO-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参芪降糖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肾组织HIF-1α和HO-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葵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对照组)和黄葵胶囊联合厄贝沙坦组(治疗组),对照组主要是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厄贝沙坦治疗,治疗组为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葵胶囊治疗,观察时间为12周,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压、血肌酐等。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P〈0.05),治疗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压、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葵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可有效地降低慢性肾炎患者蛋白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黄芪、厄贝沙坦治疗前后糖尿病。肾脏病(DKD)早期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变化。方法120例DKD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黄芪治疗组(B组)、厄贝沙坦治疗组(C组)、黄芪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组(D组),每组3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HGF水平以及尿微量白蛋白(MA)、血糖、胰岛素、血脂等指标。结果B、C、D组血清HGF表达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尿MA较A组减少,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DC)水平下降,D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结论黄芪、厄贝沙坦及二者联合治疗均上调DKD早期患者血清HGF水平,同时可减轻尿MA,降低血肌酐(SQ)水平,降低TC及LDL-C。血清HGF是肾脏的重要保护因子,对防治D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肾方与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中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Ⅱ)表达和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SD大鼠以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组)、益肾方治疗组(DZ组)、厄贝沙坦治疗组(DI组),并设正常对照组.治疗8周后取肾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UⅡ表达水平,光镜及电镜观察肾脏组织结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组肾组织中UⅡ表达增高,肾小球肥大,基质增多,足突融合,基底膜增厚;肾组织UⅡ表达与肾小球平均体积及基底膜厚度的关系均呈正相关.益肾方和厄贝沙坦治疗组肾组织UⅡ表达均明显减少,肾脏病理显著改善.结论:益肾方和厄贝沙坦均能减少糖尿病大鼠肾组织UⅡ的表达和改善肾脏病理改变,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UⅡ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irbesartan)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大鼠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分子(nephrin和 podocin)表达的影响,探讨厄贝沙坦对DKD的防治作用。方法以高脂高糖喂养8周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建立DKD大鼠模型,将 DK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2组:厄贝沙坦组及模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厄贝沙坦组给予厄旦沙坦(50 mg·kg-1·d-1),另外2组每日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灌胃。各组于治疗前及药物干预后第4、8、12周周末检测大鼠血糖浓度和尿微量白蛋白量;观察大鼠体质量、肾重、肾肥大指数、血清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变化;光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足细胞相关蛋白 nephrin、podocin肾组织分布与表达;采用 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肾皮质 nephrin、podocin 蛋白的表达。结果应用厄贝沙坦干预后与DKD对照组相比,大鼠的尿微量白蛋白总量、肾肥大指数、血糖、尿素氮、血肌酐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体质量增加(P〈0.05),病理改变减轻,nephrin和 podocin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上调 nephrin和 podocin的表达水平,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延缓DK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安提取液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肾脏转录激活蛋白-1(A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10mg.kg-1.d-1)、肾安低、中、高剂量组(肾安提取液2.272mg.kg-1.d-1、4.544mg.kg-1.d-1、9.088mg.kg-1.d-1),另设正常对照组,疗程4周。检测肾脏AP-1(western blot分析法)、TGF-β1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蛋白(western blot分析法)、纤连蛋白(免疫化学法)表达;并检测血糖、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肾质量指数、肾小球硬化指数。结果:肾安各组及厄贝沙坦组肾脏AP-1和TGF-β1mRNA及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肾脏FN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P〈0.01);24h尿蛋白定量、肾质量指数、肾小球硬化指数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1);肾安高剂量组Scr明显降低(P〈0.05);肾安高剂量组及厄贝沙坦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及各药物干预组间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安提取液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可能与抑制AP-1和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研究临床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状态。方法:应用CGMS对30例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和15例单纯2型糖尿病(DM)患者进行连续3d的动态血糖监测。结果:DN组与单纯DM组相比,其MBG、MIN、〉7.8AUC及PT、〉11.1AUC及PT和MOD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DN组较对照组的中、晚餐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DN组具有较明显的餐后高血糖。结论:DN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较单纯DM水平高,高血糖持续时间长,日间血糖波动性大,处于慢性波动性高血糖状态,餐后明显高血糖。应用CGMS进行动态血糖监测能使临床医生详细地了解2型DN患者血糖波动的细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血瘀证客观指标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以及化瘀通络中药的干预作用,从正、反两个角度判断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有无瘀血阻络的病理改变.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高糖高脂对照组(H组)和模型制备组,以高糖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STZ制备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和化瘀通络中药组(Z组).Z组大鼠给予化瘀通络中药灌胃治疗16周,其余各组灌以相应体积饮用水.观察注射STZ后16周末各组大鼠临床指标、肾脏病理和血脂、血流变的改变情况.结果:M组大鼠于腹腔注射STZ后3 d,血糖升高,并逐渐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及大量蛋白尿的表现;肾脏病理改变为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肾小囊腔缩小;肾体重比值、血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C组(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C组、H组(P〈0.01),Z组各指标均较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存在明显的血瘀证和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化瘀通络中药干预后,模型大鼠上述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可见,无论直接观察还是以方(效)测证,均可说明该方法制备的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存在明显的瘀血阻络证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门冬胰岛素与可溶性人胰岛素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中对餐后血糖和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选择34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以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组173例)和可溶性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组172例)作为泵用胰岛素进行CSⅡ强化治疗,监测1d9次末梢血糖(三餐前后、22:00、0:00和3:00),比较两组餐后血糖和血糖波动情况。结果门冬胰岛素组较人胰岛素组对空腹和早、晚餐后血糖控制更好,餐后血糖波动更小,达标时间较短[分别为(4.40±2.16)、(5.68±2.29)d](P〈0.05),且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CSⅡ强化治疗中,门冬胰岛素可更快、更有效降低血糖,尤其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和减少整体的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早期DN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收集早期DN 182例(A组),以170例单纯糖尿病(DM,B组)为对照,收集年龄、病程、血压及腰臀比(WHR),检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白蛋白(uAlb),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比较:病程、SBP、DBP、WHR、HbA1c、TG、HDL、UA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DL、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UAER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分析。其中病程、SBP、WHR、HbA1c先后被列入方程,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病程、TG,WHR与TG、HbA1c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是早期DN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减肥有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88例,随机均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其中普伐他汀治疗组给予普伐他汀40mg/d,联合组在普伐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4mg/d,治疗时间6个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清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测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后均升高(P〈0.05),其余各项指标在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较普伐他汀治疗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普伐他汀能抑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联合罗格列酮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氯沙坦联合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60mg·kg^-1)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氯沙坦组、EGCG组、氯沙坦+EGCG组。EGCG组和氯沙坦+EGCG组每周给予ECd2G10mg·kg^-1腹腔注射,氯沙坦组和氯沙坦+EGCG组每天给予氯沙坦40rag·kg^-1灌胃。分别测定各组4、8、12周时血肌酐(Cr)、尿素氮(BUN)、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低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白蛋白(Alb)、24h尿蛋白定量(24hPro)。应用RealtimePCR法检测肾皮质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产生的主要通路NADPH氧化酶Nox4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肾皮质蛋白NADPH氧化酶Nox4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相对于正常对照组Cr,BUN,TG,CHOL,HDL,LDL,24hPro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氯沙坦组、EGCG组、氯沙坦+ECa2G组大鼠Cr、24hPro有显著减少(P〈0.05),但GLU,BUN,TG,CHOL,HDL,LDL均无明显减少(P〉0.05)。与氯沙坦组和EGCG组比较,氯沙坦+ECA2G组Cr,GLU,BUN,TG,CHOL,HDL,LDL,ALB,24hPro均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P〉0.05)。在第4和12周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球硬化明显;与糖尿病组比较,氯沙坦组、EGCG组、氯沙坦+EGCG组大鼠肾小球硬化均显著改善;与氯沙坦组比较,EGCG组、氯沙坦+EGCG组大鼠。肾小球硬化缓解更加明显;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球足细胞明显融合,氯沙坦组少量融合,而EGCG组和氯沙坦+EGCG组足细胞基本完好。糖尿病组Nox4蛋白表达最高;与EGCG组和氯沙坦组比较,氯沙坦+EGCG组Nox4蛋白表达均降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更加显著(P〈0.05)。第4、8、12周NADPH氧化酶Nox4mRNA表达均降低,但不同时间点同组之间差异不是很明显(P〉0.05)。结论EGCG协同氯沙坦通过下调NAD—PH氧化酶Nox4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损伤,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生素E联合维生素C抗氧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接受常规治疗;抗氧化治疗组(B组)除常规治疗外,口服维生素E(0.1g/次,每日1次)、维生素C(0.2g/次,每日3次)。每3个月随访1次,观察记录患者的肾功能,以血肌酐(SCr)升高1倍为随访终点,SCr升高1倍所经历的时间为肾功能生存时间,最长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A组肾功能平均生存时间为(14.78±0.64)个月;B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8.16±0.68)个月,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生素E联合维生素c抗氧化治疗对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接受不同降血糖方法治疗后血糖波动及尿蛋白排泄率(UAER)情况,探讨该期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对于病程进展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128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入选时肾小球滤过率(GFR)处于慢性肾脏病(CKD)1~3期,分为A组60例、B组68例;分别给予胰岛素治疗和非胰岛素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评判不同降血糖方法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A组血糖漂移度较B组显著降低(P<0.05)A、B组UAER分别为(82.5±19.6)μg/min和(65.7±21.1) μg/min,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胰岛素治疗能更好控制血糖水平,有效减缓肾脏病变进展速度,是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肾上腺髓质素(ADM)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DN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并观察杏丁注射液对DN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的影响。方法: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MogensenDN分期标准分为无DN、早期DN、临床DN3组,测定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分析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变化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将94例DN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杏丁治疗组(治疗组)。治疗组加用杏丁注射液20ml,每日1次,疗程2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浆UⅡ、ADM水平及UAER的变化。结果:DN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较无DN患者明显升高(P〈0.01),杏丁治疗可使DN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及UAER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浆UⅡ、ADM水平升高在D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杏丁注射液具有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减少UAER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