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总结我国空间站任务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经验,分析神舟十二号医疗保障任务新特点,采取相应对策,确保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有力。方法:查阅国内外航天员返回搜救和急救医学相关资料,总结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一号医疗保障经验,结合神舟十二号乘组人员在轨时间长、着陆场位置调整以及周边地形相对复杂的新特点,提出相应救护策略。结果:本次医疗保障任务航天员在轨飞行90 d。主着陆场和发射场处于同一区域,医疗保障包括了发射段、运行段和返回段三部分。增加了沙漠救援模式、模拟了十种伤情并将每种伤情急救程序标准化。结论: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经过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保证了全新任务环境和复杂地形下航天员意外伤害全流程、全天候、全地形的急救和后送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总结载人航天史上曾经发生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自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以来主着陆场航天员医疗保障的经验,重点分析自神舟十二号开始的空间站建造期间的技术状态和返回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伤病救治预案,确保航天员安全。方法总结国外航天史上航天员发生意外伤害的教训,尤其是空间站阶段,结合我国载人航天的航天员医疗保障经验,针对空间站任务飞船在轨时间长、主着陆场调整的任务特点,提出系列的组织、预案以及救治方案。结果在原有舱前急救、直升机ICU综合救护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急救程序,制定了不同复杂地形情况下的救治预案及航天员的快速救治和后送原则。结论空间站任务医疗救护的综合救援方案、直升机救护平台的构建以及组织实施,可以保障空间站任务航天员各种情况返回的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航天员医疗保障及救护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首次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体会。方法:结合我们已进行的医疗救护演练和首次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体会,回顾与分析国内外有关载人航天航天员已经发生的意外伤害资料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主要针对载人航天航天员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把一个高质量的加强医疗病房(ICU)全天候移至草原和沙漠上,可以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制订医疗保障措施,使救护方案更趋于合理,并保证反应速度和技术装备的先进性。结论:对返回着陆场区的航天员实施紧急医疗保障及救护是保障航天员安全及圆满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我国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保障经验,分析“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航天员医学救援保障有力.方法 查阅国内外航天员急救的相关报道,总结“神舟五号”至“神舟十号”航天员医疗保障经验,结合“神舟十一号”在轨时间长、预定返回时间主着陆场天气寒冷的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策略.结果 在原有舱前急救、直升机急救平台的基础上调整了急救设备、优化了急救程序、添加了保暖衣物、配备了保温箱、隔热毯和自发热贴,引入骨髓穿刺快速输液措施,保证了寒冷及复杂天气环境下航天员意外伤害救治的能力和后送安全.结论 “神舟十一号”飞船主着陆场区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经过针对性的改进和流程优化,完全满足寒冷条件下航天员意外伤害的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我国载人航天及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返回东风着陆场医疗救护任务的护理经验,分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不同任务阶段及东风着陆场特点,制定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确保空间站任务医疗救护保障有力。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报道,总结历次医疗救护保障任务护理经验,根据神舟十二号在轨时间长、着陆场地形复杂、条件及气候恶劣等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救护流程,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将各预案中的护理流程进行了细化,制定并完善不同伤情下护理人员舱前、载体内以及后送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流程,进行了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及护理技能专项训练,提升护理梯队整体素质及作战能力。结论神舟十二号着陆场区医疗救护保障任务中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改进及细化,为载人航天医疗救护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国“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航天员医疗保障的特点及其救护对策,为野战及灾害等特殊环境中的医学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国内外有关载人航天航天员已经发生的意外伤害资料,结合“神舟”四号的卫勤保障及“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航天员的医疗保障经验,针对特殊野外环境,提出系列的组织、预案、设备配置以及有效的救治方案,并在实战中加以检验。结果针对航天员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医疗救护,创新地把两个高质量的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前移至两架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上,把可以进行各种抢救和手术的仪器设备设计在航天员运输车上。这3个可快速机动的ICU,可以全天候地在草原上、沙漠里大范围机动,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创造了反应速度第一和技术装备第一。航天员意外伤害的医疗救护方案科学、合理、实用,适合野战环境。结论航天员主着陆场区医疗救护的方案、设备配置、营救模式以及组织实施,为野战及灾害等特殊环境中的医学应急救援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载人航天航天员可能发生的意外伤情及其现场和后送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回顾与分析国内外有关载人航天航天员已经发生的意外伤害资料,结合我们已进行的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救护演练和研究,并引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论及作,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主要针对载人航天航天员可能发生的意外伤情,使护理方案更趋于合理,抢救成功率更高。结论 对载人航天系统在设计、生产、试验等方面能完全满足安全性的要求,才能最终保证载人航天安全。同时对返回着陆场区的航天员实施正确的医疗救护和周到护理是保障航天员安全,圆满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又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我国载人航天航天员主着陆场的医疗卫勤保障的经验,特别是神舟六号两名航天员多天的飞行技术状态的特殊要求,为野战及灾害等特殊环境中的医学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国内外有关载人航天航天员已经发生的意外伤害资料,结合神舟四号的卫勤保障,神舟五号、六号航天员的医疗保障的经验,针对特殊的野外环境,提出系列的组织、预案、设备配置以及有效的救治方案并在实战中检验。结果针对航天员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医疗救护,创新性地把两个高质量的ICU前移至两架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上,并把可以进行各种抢救和手术的仪器设备设计在航天员运输车上。这三个可快速机动的ICU,可以全天候地在草原上、沙漠里大范围的机动,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创造了反应速度第一、技术装备第一。航天员意外伤害的医疗救护方案科学、合理、实用,适合野战环境。结论航天员主着陆场区医疗救护的方案、设备配置、营救模式以及组织实施,为野战及灾害等特殊环境中的医学应急救援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神舟十二号与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医疗救护保障任务医疗卫生装备及药品交接实践,分析载人航天医疗保障任务条件对交接工作的影响,论述医疗救护分队轮换中卫生装备及药品交接的前期准备及交接组织和实施方法,总结交接中的注意事项,以期为今后载人航天医疗救护队顺利交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和解放军63600部队医院承担航天员院前及院内医疗救护任务。为圆满完成任务需要,本研究设计了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院前急救病历,并应用于任务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院前急救病历设计理念、特点、结构内容,阐明病历在院前医疗救护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其中的不足及以后的优化改进措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结合参加载人航天航天员医疗保障及救护任务的体会,探讨在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内开展护理工作的特点与难点,并提出相应急救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的创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为了适应突发灾害事故、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救护以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现场救护的需要,提倡和实施现代救护的新概念和技能,探讨创建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参与载人航天航天员意外伤害医疗紧急救治工作的体会,从设备配置、人员强化培训及组织等方面提出创建流动便携式ICU的可行性。结果 流动便携式ICU在我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中得到了应用,能达到“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目的,使危重病现场救治规则、卫勤保障原则更趋于合理,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 危重病特种伤现场急救需要“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现场急救新模式,流动便携式ICU的创建可达到这一目的,能降低突发灾害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为预防载人航天员们在未来载人航天飞行返航时,因各种意外原因造成的着陆不良、降落到寒冷地区或其他特殊环境中,使航天员发生冻伤等伤害,医护人员及地面营救人员应从寻、问、脱、复做起进行现场急救,并针对其所受损伤的程度实施早期处理、安全后送、冻伤处理的救护,以最快捷的查找方式、最好的交通工具、救护器材和药品,在飞船返回的第一时间内找到并打开返回舱舱门迎接航行员。  相似文献   

14.
载人航天航天员发生骨折的现场处理及后送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载人航天航天员在应急返回或着陆发生意外等各种冲击环境下,易发生四肢骨的碰撞骨折,为提高现场救治水平,以航天医学工程理论为指导,结合航天试验发射实践,探讨载人航天航天员在应急着陆时四肢骨折时的现场处理及后送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我国神舟飞船主着陆场航天员卫勤保障的经验;针对"神舟"七号3名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技术状态,设计直升机救护平台,为特殊环境巾的医学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方法 杏阅了国内外有关航天员发生的意外伤害资料,结合"神舟五号、六号"航天员医疗保障的经验,针对神州七号的特点,提出系列的组织、预案、设备配置以及有效的救治方案.结果 创新性地把高质量的ICU及可以进行控制性手术的平台、通讯联络平台,建立在直升机群上.这些可快速机动的ICU,能在草原沙漠上大范围的机动,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快速救治和后送.航天员意外伤害的医疗救护预案科学、合理、实用,适合野战环境.结论 "神州"七号主着陆场区航大员医疗救护的空中救护平台,较地面搜救模式更加快速、灵活、可操作;空中救援方案、直升机救护平台的构建以及组织实施,对野战及灾害等特殊环境中的医学救援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我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主着陆场的医疗卫勤保障的经验,验证现场急诊医学新理论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与分析国外有关航天员曾经发生的意外伤害资料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我们首次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和数十次医疗救护演练的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提出有效的防治预案,验证现场急诊医学新理论的可行性。结果 针对首飞载人航天航天员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创新地把一个高质量的ICU全天候前移至草原上、沙漠里,载体是载人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及医疗救护车,可以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创造了反应速度第一,技术装备第一。使救治规则、卫勤保障原则更趋于合理,抢救成功率更高。结论 载人航天医疗保障系统在装备、方案、试验等方面能完全满足安全性的要求。航天员主着陆场的医疗卫勤保障工作能够体现急救医学“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段医疗保障任务环境特点,评估特殊环境对外周静脉的影响并探讨应对策略。方法结合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段航天医疗救护实践,分析实战训练环境特点,评估特殊环境对外周血管充盈度、血管弹性及血管可视性的影响。选取航天特殊环境寒冷、微光两个主要因素,查阅文献,探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骨髓腔穿刺三种输液通路建立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总结航天医疗保障任务经验,为后续任务培训提供应对策略。结果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段医疗保障任务具有寒冷、微光、风沙及地形复杂等环境特点。特殊环境下外周静脉血管充盈度、血管弹性及血管可视性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血管可视性受影响最大。文献分析提示骨髓腔穿刺为寒冷微光环境下适宜的输液通路建立方法。结论航天发射任务特殊环境对外周静脉有较大影响,后续航天医疗任务培训中应巩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强化特殊环境下救治能力培训,配备先进的临床辅助设备,确保完成载人航天医疗保障任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空间站医疗救护保障特点和护理措施。方法根据载人航天任务医疗救护保障任务特点,从人员选拔、人员培训、物资准备与维护、流程制定、演训演练和防疫工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神舟十二”任务包括发射段、运行段、返回段全程,任务环节多,时间长。医疗救护保障内容包括人员身心素质、技术能力、环境设备器材、航天员可能出现的伤情、新冠疫情常态化的任务保障。针对这些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让护士能够迅速掌握并熟练地配合救治,为救治赢得更多时间,提高整体救护水平。结论航天任务的医疗救护保障,各种流程预案已经整合优化。携行设备装备先进、野战操作性强、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复杂工况伤情使用。救护保障人员也做到了穷尽所想、精益求精、状态固化。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在航天任务的医疗救护保障上不断做出新成绩,取得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21年,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建造期, 并将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未来十年, 载人航天任务将更加密集, 成为常规性任务。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而医疗救援是最为根本的保障。我国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无严重意外事故发生;历次任务中, 医疗救护队均进行了充分准备, 组织了训练、演练和实战, 保障了航天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军队护理学     
050 6 16 载人航天航天员意外伤情及现场和后送过程中护理应急预案研究 /化 楠… //解放军护理杂志 . 2 0 0 3,2 0 ( 12 ) . 1~ 3为探讨载人航天航天员可能发生的意外伤情及其现场和后送过程中的护理 ,回顾与分析国内外有关载人航天航天员已经发生的意外伤害资料 ,结合已进行的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救护演练和研究 ,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措施主要针对载人航天航天员可能发生的意外伤情 ,提出对参加航天医疗救护队的护士素质要求 ,飞船回收现场护士的配合救治原则 ,特殊损伤的现场护理要点及后送过程中的护理 ,使护理方案更趋于合理 ,抢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