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观察川崎病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8例川崎病患儿的住院资料,依照病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程在7天以内确诊并开始治疗为治疗组,〉7天为对照组。结果28例川崎病均痊愈出院。其中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肺部损害和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发生肺部损害10例(55.55%),冠状动脉病变5例(27.7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川崎病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使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     
潘华  潘杰 《山东医药》1989,29(6):37-39
川崎病又名小儿急性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1967年首先由日本儿科医师川崎富作博士报道而得名。该病病因至今未明,但普遍认为与细菌、病毒感染,环境污染或机体免疫等有关。1977年及1982年日本曾两次出现全国性大流行。我国近年来也有发现。其主要隐患在于心肌、心瓣膜或冠状动脉受累后引起心肌炎、心包  相似文献   

3.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是目前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因不明,因此使治疗面临巨大的挑战,现就目前川崎病治疗方面的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的心肺受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以提高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率,减少KD延迟诊断及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1例IKD患儿和175例典型性KD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IKD和典型性KD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特点、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IKD临床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发生率较典型性组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小板及血沉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组二维超声提示冠状动脉受累率35.8%,典型性组为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28例川崎病住院患者,分为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组(GG+ASA组)和单纯阿司匹林组(ASA组);结果:前组较后组退热迅速(P<0.01);冠状动脉病变(CAL)的比率显著动态下降(6个月P<0.005,12个月P<0.05);GG+ASA组内病程≤10天应用GG组比>10天应用GG组CAL恢复正常比率明显上升(6个月P<0.05)。应用GG过程中有14.5%的患者出现暂时的类似输液反应的情况。提示川崎病患者静脉输注GG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本病是由日本川崎寓作1967年首先发现,以后国内已有多例临床报道,目前病因尚不清楚。本病特点是热程长,合并症多,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营化斑为主,配合西药抗凝防拴。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磊  马沛然 《山东医药》2004,44(19):59-6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儿童疾病。部分患儿可侵犯冠状动脉,甚至形成冠状动脉瘤;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现将近年来KD的诊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四岁的冬冬发烧已经6天了。爸爸妈好。每天都高烧,体温大约39℃左右。近两天发现身上出红疹,眼红,口唇红,手指脚趾发胀,胃口不好.大便干结。冬冬的爸爸妈妈十分焦急.一大早就抱着冬冬去医院看急诊。儿科张  相似文献   

11.
小儿川崎病128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的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12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常规12导心电图检查.结果 128例中,正常心电图42例(32.8%),异常心电图86例(67.2%).主要为窦性心律失常,其次为各类传导阻滞及不同程度ST-T改变.结论 128例中绝大部分患儿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提示明确记录到心电图改变对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川畸病(KD)早期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确定诊断,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36例KD患儿临床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其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6例KD患儿出现发热、皮疹、眼结膜充血及口腔黏膜改变的发生率在90%左右,随后出现硬肿30例占83%,26例(72.2%)的病例于第二周出现指(趾)端脱皮,卡介苗瘢痕周围红晕16例(44.4%),而且未在其他发热性疾病中发现过;发病早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占50%以上,且实验室检查呈现血沉、血浆蛋白及心肌酶的改变;17例做超声心动有病理改变。结论虽然一些KD病例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未完全达到KD的诊断标准,但动态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一些其他实验室检查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KD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 ,2岁 6个月。入院前 7d出现发热 ,体温持续高达39℃以上。入院查体 :T38.2~ 39.5℃ ,P14 0次 / min,R36次 /min,体重 11.2 kg。患儿神志清 ,精神差 ,发育正常 ,前卤平坦 ,颈软 ,无明显抵抗感 ,双眼球结膜充血 ,瞳孔等大等圆 ,视物清楚。唇干裂 ,咽部见有明显充血 ,舌乳头肌有杨舌斑点 ;躯干部同时伴有多形红斑 ,手部大小鱼际有水肿性增厚 ,皮肤粘膜无出血点、疱疹及黄染等出现。卡介苗接种处有渗出物。颈部有一淋巴结 1.5 cm× 1.0 cm大小 ,有压痛 ,其余如黄豆大小。趾末端皮肤交界处见有红色或白色斑丘疹及皮肤膜状脱皮。双肺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病毒感染与川崎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发热性疾病但非川崎病患儿3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儿冠脉损伤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共病毒感染29例,其中,观察组感染18例,对照组感染11例,分别为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其中,观察组患儿EB病毒感染明显多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病毒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冠脉损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患儿冠脉损伤发生率为31.03%,未感染组为4.88%,感染组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的发生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后冠脉损伤的发生增加。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KD)如今已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病因,可导致严重致死性心血管并发症,尤以冠状动脉瘤带来的后果最为严重。目前,针对KD的各个方面已有诸多研究,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基础、诊断、治疗和预后5个方面将KD的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存在的局限性做简洁论述,在拓展知识的同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94 - 1999年 ,我们收治小儿川崎病 (KD) 38例 ,其中 2 0例给予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 38例 KD患儿 ,均符合 MCL C研究会 1998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2 0例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6个月至 5岁 (平均 1岁 9个月 )。对照组 18例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9个月至 5岁半 (平均 2岁 1个月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病情轻重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治疗方法 :观察组于病程第 5~ 9天确诊。确诊后立即使用 IVIG4 0 0 m g/(kg· d)静滴共 5天 ;阿司匹林 (ASP) 5 0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 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均分为A、B组各34例,均给予阿司匹林退热治疗,A、B组分别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2、1 g/kg,均在8~12 h内输完。记录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栓情况、冠状动脉直径变化、冠状动脉瘤发生情况和临床症状等。结果 A、B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1.8%(21/34)和50.0%(17/34)。 A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直径分别为(4.2±0.8)、(2.6±0.5)mm,P<0.05;B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直径分别为(4.4±0.7)、(3.0±0.7) mm,P<0.05;治疗后B组冠状动脉直径大于A组(P<0.05)。 A组出现动脉血栓2例(5.9%),B组未出现血栓异样;两组均未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两组总发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充血与水肿消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首次静脉丙种球蛋白能减小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明显改善病情,但剂量增大可能会增大血液黏度,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的心血管病变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川崎病 ( KD)的心血管病变。方法 对 2 6例 KD的住院患儿 ,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肌钙蛋白 I( c Tn I)及肌酸磷酸激酶 ( CK)及其同工酶 ( CK-MB)检查 ,并于病程不同时期 ( 6个月~ 2年 )进行复查。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 10例 ,占 3 8.5 % ,其中冠状动脉扩大 7例 ,冠状动脉瘤 3例 ,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 9例 ,发生于病程第 9个月 1例。心肌炎 2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反流各 1例。心电图异常 8例 ,占 3 0 .8%。血清 c Tn I阳性 12例 ,占 46.2 % ,CK-MB升高 7例 ,占 2 6.9%。结论 KD的心血管并发症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为冠状动脉扩大和冠状动脉瘤 ,其次是心电图异常 ,c Tn I阳性 ,CK-MB升高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19.
215例川崎病的消化道损害及其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病因不明,但与感染有关,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广泛性血管炎。由于其发病率的增加及其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严重性,现已取代风湿热而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日益受到国内外儿科界学者的重视。但在对川崎病的临床研究工作中,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都是川崎病的心血管损害的情况,作者对川崎病的多系统损害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有必要对其消化道损害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与耐丙种球蛋白性川崎病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沛然  黄磊  姜宏磊 《山东医药》2005,45(16):39-40
典型川崎病(KD)的诊断已为广大儿科医生所熟知,而对不典型KD(或称不全性KD)临床容易误诊。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已广泛应用,但对用其治疗失效的病例较难处理。2001年5月至2004年4月,我院收治KD87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