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分辨CT在肺弥漫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a L  Li E  Gong J  Yang D  Sun L  Xu J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5):494-496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对肺弥漫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50张正常胸片,常规CT以及HRCT对肺小叶的显示,对38例肺弥漫性结节的结节形态,分布以及内部结构的HR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胸片未能显示正常肺小叶结构,常规CT显示20%,HRCT显示50%,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38例肺弥漫性结节中,间质结节19例,位于肺间质内,小叶间隔和胸膜下,HRCT显示其沿支气管分布,结节边缘清楚,气腔结节4例,病灶以气腔实变为主,胸膜下及小叶间隔无结节。HRCT显示其质地均匀,边缘模糊,随机分布结节15例,结节呈随机分布,HRCT显示其一般密度较高,大小不一,边缘清楚,结论:HRCT能显示肺弥漫性结节的分布特点,结节内结构及背景,有助于肺弥漫性结节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李蒙  吴宁  刘瑛 《癌症进展》2012,10(5):450-456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PEH)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病理证实的PEH患者的影像学(多层螺旋CT和PET-CT)资料.结果 所有5例PET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56岁.多层螺旋CT均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边界可清楚或模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部分结节内有钙化,部分结节周边见磨玻璃密度影( GGO)....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胸部CT和HRC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肺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23例肺泡细胞癌的临床症状、胸部CT和HRCT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3例肺泡癌中,女性15例占65%,最常见症状是咳嗽。按CT和HRCT特征将病变分为局限型(10例)和弥漫型(13例)。局限型呈胸膜下分布,含磨玻璃密度结节和实性结节,有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和细支气管充气征等。弥漫型可见肺实变征或多发性结节改变。实变区内可见枯树枝征、蜂窝征、磨玻璃密度影,腺泡结节分布于实变影的边缘和/或非实变区的肺叶。结论:胸部CT和HRCT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肺泡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肺癌支气管动脉血管重塑的特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据国际肺癌分期标准,16例Ⅲa期,42例Ⅲb期肺癌患者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做了支气管动脉造影。血管造影片由放射科医师阅读,并由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处理。随访患者,收集资料。结果 支气管动脉造影血管的共同特征是不同程度扩张、过度增生交织呈网状,造影剂漏出,肿瘤区有不同程度的染色。特殊的征象是有30例癌周血管呈放射状生长,包括20例小细胞肺癌(66.7%),7例腺癌(23.3%),3例鳞癌(10.0%);另一个特征,16例癌周有一粗大环行的血管;5例具有上述两种特征。随访中,癌周有血管呈放射状生长的患者中,19例发现有血行转移(63.3%),3例锁骨上淋巴转移(10.0%);2例治愈性切除后6个月、30个月局部复发(6.7%)。而癌周无血管呈放射性生长的28例患者中,仅2例发现血行转移。血行转移率两组中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 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重塑癌周血管呈放射性的生长是癌血、淋巴高转移率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肺鳞癌的供血动脉进行动物实验与DSA造影研究,探讨肺动脉是否参与肺癌供血。方法:在48只大白鼠诱发肺鳞癌模型中,用2种颜色的硅酮灌注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肺癌的供血动脉。对原发支气管肺癌(病理证实为鳞癌)分别行支气管动脉(78例)和肺动脉(26例)DSA检查(用Philips VS000血管机)。结果:肺鳞癌供血动脉均为支气管动脉。在人体肺癌肺动脉造影中,42.3%(11/26)为正常:肺动脉萎缩闭塞38.5%(10/26),其中9例伴肺不张: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短路19.2%(5/26)。动物实验发现支气管动脉明显增粗,62.5%肺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萎缩、破坏,37.5%肺动脉表现基本正常。结论:诱发性肺鳞癌与人肺鳞癌均为支气管动脉供血,肺动脉不参与肺癌的供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GGN)的疾病谱包括良性及恶性的病变,有关于GGN的自然生长史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回顾性定量分析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 glass nodule,pGGN)和实性成分<5 mm部分实性结节的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其与影像表现的关系.方法 2012-04-23 2015 10 30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确诊为肺腺癌的GGN患者79例.通过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将患者分为EGFR突变型组及野生型组,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大小、相对CT值及薄层CT征象(分叶、毛刺、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及凹陷征),观察两组GGN影像特征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9例GGN患者中,EGFR突变组41例(51.9%),EGFR野生型组38例(48.1%);EGFR突变组与野生型组之间患者年龄、性别、GGN的位置、分叶、毛刺、空泡及CT空气支气管征、相对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突变型组GGN胸膜牵拉或凹陷征发生率高于野生型组,P=0.037.EGFR突变型组的GGN大小、体积及质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组(P值分别<0.001、0.002和0.001).GGN大小、体积、质量预测EGFR突变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0.45 mm、540.6 mm3和0.255 g.结论 在pGGN和实性成分<5 mm部分实性结节肺腺癌中,HRCT影像特征对于辅助预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侵袭、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NSCLC组织58例及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25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 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58例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43.1 %,明显高于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14.3 %)(P<0.01)。VEGF表达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类型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或P<0.01)。结论 VEGF表达可能是NSCLC发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VEGF的表达检测是判断NSCL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支气管壁增厚的显示能力及其在中心型肺癌中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 (1)收集208例正常成人肺的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测量肺段及肺段以上支气管管壁的厚度;(2)对病理证实的58例中心型肺癌患者及12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进行CT横断扫描并进行相同的后处理,扫描层厚3mm,重建间隔为1.0mm-1.5mm,螺距是1.0,记录肺叶、肺段支气管管壁厚度(T)及管壁增厚长度(L)。结果 (1)正常成人肺段及肺段以上支气管壁厚度平均值为(2.75±0.5)mm;(2)58例中心型肺癌叶、段支气管CT横断扫描管壁厚度平均为8.25mm,管壁增厚长度平均为14.14mm,T/L比值为0.57。MPR管壁厚度平均为14.74mm,管壁增厚长度平均为24.12mm,T/L比值为0.61;(3)中心型肺癌支气管管壁厚度及管壁增厚长度MPR与横断面CT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1、P<0.001);(4)12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病变支气管管壁厚度平均值为9.13mm,管壁增厚长度平均值为60.52mm,T/L比值为0.15;(5)58例中心型肺癌与12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管壁厚度、管壁增厚长度及T/L比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1、P<0.001、P<0.01)。结论 (1)提供正常成人肺段及肺段以上支气管壁厚度,做为客观量化指标,为支气管增厚疾病提供诊断依据;(2)MPR在横断CT基础上提高了对病变支气管及早期病灶的显示能力;(3)MPR有助于中心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46例炎症型肺癌CT影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uo BJ  Lü PX  Zhou XH  Pan JS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11):860-863
目的进一步认识炎症型肺癌的CT表现,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临床证实以实变为主要表现的炎症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探讨CT对炎症型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46例患者中多发肺实变20例(43.5%),单发肺实变26例(56.5%),其中位于上叶6例、中叶4例、下叶16例;密度均匀29例(63.0%),合并单发或多发含气囊腔样病变14例(30.4%),局限低密度液化3例(6.5%);实变内充气支气管征41例(89.1%),其中充气支气管狭窄25例(61.0%);实变周围磨玻璃征40例(87.0%),边界模糊或清晰;15例(32.6%)可见多发结节及斑片,沿小叶中心及细支气管中心分布。30例行CT增强扫描,23例(76.7%)强化明显,7例强化不明显并出现血管造影征。结论实变密度均匀,以下叶分布为主,实变内充气支气管狭窄、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征、血管造影征等特点有助于炎症型肺癌的诊断,但一部分炎症型肺癌的CT表现不具有特征性,仍需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T蛋白与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NSCLC组织62例(鳞癌38例,腺癌24例)及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15例石蜡标本,用SP法检测MT及PC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T蛋白和PCNA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2%(33/62)和79.0%(49/62),均明显高于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20.0%(3/15)和46.7%(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和腺癌中M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19/38)和58.3%(14/24);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3%(29/38)和83.3(20/24),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T蛋白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MT与PCNA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04。结论:MT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NSCI。C发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且与PCNA存在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对判断NSCLC恶性程度、淋巴转移趋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