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青平  黄新波 《北方药学》2012,(10):121-121
目的:探讨肠造口患者应用循证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35例肠造口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实施护理。结果:通过循证护理有效减少了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并使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结论:循证护理有效减少了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肠造口患者健康指导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我院30例肠造口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术后1-2周均能进行自我造口护理。所有患者均随访6~12个月,随访率为100%,仅1例出现造口周围接触性皮炎合并过敏性皮炎。结论循证护理在肠造口患者健康指导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肠造口围手术期重点环节循证护理对患者住院护理结局的影响。方法 针对肠造口围手术期重点护理问题,通过循证护理,构建"肠造口围手术期重点环节精准护理方案"。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胃肠外科82例肠造口患者纳入观察对象,其中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的41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按精准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肠造口早期并发症、自我护理能力以及住院满意度上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肠造口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是12例(29.27%)和27例(6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2周新增肠造口并发症分别是4例(9.75%)和14例(3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护理能力、住院满意度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循证的肠造口围手术期重点环节精准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应用,有利于指导临床护士肠造口专科护理实践,改善患者住院护理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定位和护理干预对老年肠造口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肠造口患者,术前行造口定位,术后进行全方位的造口护理干预,预防肠造口并发症产生。结果 56例患者行术前造口定位后,出现并发症11例(19.6%),其中3例术后皮肤黏膜分离,2例出现造口渗血,2例造口周围炎,1例造口狭窄,2例肠管脱落,1例造口回缩。其余患者无并发症产生,均痊愈出院。老年肠造口并发症患者经过全程性护理干预后恢复正常。结论针对老年肠造口患者行术前造口定位和术后造口护理干预能够消除患者对造口的抵触感,主动积极地参与造口定位和护理,从而减少造口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肠造口患者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5例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肠造口的患者,给予患者系统的造口并发症预防和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护理后只有2例出现造口出血,造口缺血坏死1例,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2例,造口疝有1例,造口水肿1例,2例出现粪水性皮炎,共有1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6.0%,这些患者经过相应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肠造口患者采用系统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造口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持续质量改进(CQI)方法在肠造口护理中的应用,以减少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分析肠造口护理中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医护对造口的定位不重视,护理人员对造口护理知识缺乏,科室对护士培训不及时,患者或家属对造口缺乏认识等。针对这些原因制定相关措施,确定持续质量改进的评价指标,比较实施 CQI 前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 CQI 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医护造口护理知识的知晓率、患者及家属造口知识的掌握率、肠造口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造口护理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减少影响造口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了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分析肠造口技术治疗直肠癌过程中实施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采用肠造口技术治疗的10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者实施心理、饮食以及造口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同时对患者护理之后的效果以及相关的临床病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护理干预之后,护理满意度相比护理前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明显少于护理前,差异较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直肠癌患者采用肠造口技术治疗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在肠造口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肠造口患者予以积极的全身治疗及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进行伤口评估,合理营养,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制定防治措施。结果1例发生造口周围过敏性皮炎,1例发生造口肠黏膜皮肤分离、造口内陷,1例发生造口肠襻膨出,通过细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肠造口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方法给予患者结肠造口自我护理知识教育,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给予患者结肠造口自我护理知识教育。比较2组患者对造口自我护理的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对肠造口自我护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罗彩树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124-125
目的:了解自我护理教育对无造口治疗师(ET)社区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无ET社区的96例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患者出院后6个月对造口护理能力、并发症发生率、社会活动能力、心理状况进行测评。结果:通过自我护理教育,观察组各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我护理教育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综合的持续性医疗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造口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弥补了无社区ET给肠造口给患者生活带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肠造口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54例患者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分析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明显,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肠造口恢复期是指术后患者第一次看到腹壁上的肠造口到能够自己护理肠造口的一段时期[1],以护士和患者家属为主的护理阶段。我科自2001年1月~2002年10月共行肠造口手术97例,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法与患者和家属交流,传授相关知识,掌握观察和护理的方法,及早发现肠造口并发症,早期  相似文献   

13.
<正>肠造口术是临床主要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肠梗阻、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等疾病的一种手术方法,通过腹壁开口将肠管拉至开口外方,翻转后将肠管缝于腹壁处形成肠造口。但由于患者对肠造口护理知识的不了解,如果护理人员的护理不足就会引起接触性皮炎、造口缺血性坏死、造口瘘、造口狭窄、造口穿孔、造口脱垂或回缩等多种并发症,且肠造口对患者的日常活动有干扰,一旦出现并发症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给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了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肠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 针对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我科行肠造口患者54例,实施专业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以预防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54例造口患者,出现并发症10例,发生率18.52%,经过治疗均康复出院.结论 通过专业的护理人员从预防的角度对造口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永久性肠造口的直肠癌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延续护理,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出院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及造口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生存质量及肠造口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在造口自我护理能力、造口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生存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肠造口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累积无造口不良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9%vs 63.8%,P=0.001)。结论延续护理干预可促进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掌握造口护理知识、提升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减少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是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郭艳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200-201
目的 指导帮助患者正视并参与肠造口的护理.方法 通过对36例直肠癌术后肠造口的观察,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肠造口及其并发症的护理、人工肛门袋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知识的宣教及健康指导.结果掌握正确的使用人工肛门袋的方法,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术后正确的肠造口护理及护理指导是确保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接受肠造口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和相应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2例接受肠造口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一般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6例。一般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一般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一般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一般组;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组。结论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接受肠造口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03月期间在本科行肠造口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7例,实验组53例,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实施舒适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肠造口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造口术前定位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行肠造口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肠造口位置由手术医生在手术室患者麻醉后术中定位;实验组肠造口位置在术前由手术医生、经过肠造口专业培训的肠造口专科护士及患者一起作肠造口定位标志.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造口旁疝、造口凹陷、造口粪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切口感染、造口旁疝、造口凹陷、造口粪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 vs.33.33%),自我护理能力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00.00% vs.83.33%).结论 肠造口术前定位能降低患者肠造口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日后长远的自我护理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分析卫生护垫覆盖婴儿肠造瘘口护理新技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肠造瘘口暴露法;实验组卫生护垫覆盖婴儿肠造瘘口方法.对照两种方法护理肠造瘘病人的平均每天每例护理耗时、肠液外漏污染衣被的机率、造瘘口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家属接受程度、患儿舒适度、造瘘口排气排便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对瘘口排气排便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每天每例护理耗时明显减少,家属接受程度提高,肠液外漏污染衣被的机率明显减少.结论 卫生护垫覆盖肠造瘘口护理新技术,能达到定时清理造瘘口,不影响婴儿造瘘口排气排便,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