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 碳酸利多卡因具有起效迅速,痛觉消失快,作用强的特点,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自1996~2000年我院采用碳酸利多卡因对176例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阻滞,并以盐酸利多卡因对比进行观察,肯定了碳酸利多卡因起效快,作用强之优点,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348例ASAⅠ~Ⅱ级腹部和下肢择期手术病人,其中男187例,女161例,年龄17~62岁。随机分为盐酸利多卡因组(浓度2%,PH3.5~5.5),172例和碳酸利多卡因组(浓度1.73%,PH7.2~7.7)(观察组)176例进行比  相似文献   

2.
有报道锁骨上臂丛阻滞使用1%利多卡因和0.25%丁哌卡因平均潜伏期分别为14和23分钟。将丁哌卡因加温到36~37℃,或碳酸盐化利多卡因能明显缩短硬膜外阻滞的潜伏期。作者选择24例单侧上肢矫形手术的成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用室温局麻药;Ⅱ组用加温到37℃局麻药进行Winnie氏法臂丛阻滞。两组病例术前1—2h口服羟基安定(temazepam)10—20mg。局麻药的容量为0.5ml/kg,其中含等量0.5%丁哌卡因(内含1:20万肾上腺素)和1%丙胺卡因(prilocaine)。注药后每5分钟测定感觉阻滞情况,至完全无痛为止,同时检查肩、肘  相似文献   

3.
术前药用哌替啶预防硬膜外阻滞后寒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院1998年6~9月对60例硬膜外阻滞的患者,分两组观察比较在硬膜外阻滞后寒战的发生率。 资料与方法 选择硬膜外阻滞的ASAⅠ~Ⅱ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哌替啶组)30例(男10例,女20例);Ⅱ组(苯巴比妥钠组)30例(男12例,女18例),两组患者均为下腹部手术。常规术前禁食,Ⅰ组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哌替啶1mg/kg;Ⅱ组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两组硬膜外选择T10~L2椎间隙,穿刺成功后注入1.5%利多卡因5ml为试验量,5~10分钟以后出现明显节性感觉减退,注入1.5%利多卡因10~15ml,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颜面部和上肢肌肉不自主颤动,若有认定为寒战。  相似文献   

4.
<正> 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多需要下腹部及会阴部联合切口。麻醉要求平面较宽,镇痛效果完善,肌松效果好。近2年,我院采用碳酸利多卡因混合丁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直肠癌根治术,并与盐酸利多因混合丁卡因做了比较,发现碳酸利多卡因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范围广等特点,明显优于盐酸利多卡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期直肠癌根治术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6~73岁,体重45~72kg。ASAI~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碳酸利多卡因组(实验组);Ⅱ组为盐酸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5.
在L_5~S_1硬膜外注含1:200000肾上腺素的盐酸利多卡因,阻滞起效时间较慢,甚至约有46%病人的麻醉不全。为观察用碳酸盐化利多卡因的麻醉作用,选择45例(ASAⅠ或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做足踝整形手术的病人,麻醉前30min肌注哌替啶1mg·kg~(-1)和异丙嗪0.3~0.4mg·kg~(-1)。在L_(2~3)(或L_(3~4))间隙按阻力消失法实施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然后随机分为三组:(1)对照组(n=15)注0.9%氯化钠2ml加2%利  相似文献   

6.
鉴于碳酸利多卡因在低位硬膜外阻滞中发挥了起效快、阻滞完善的作用,而用于高位硬膜外阻滞的报道尚少,本文旨在评估碳酸利多卡因用于高位硬膜外阻滞的效能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手术患者100例,分碳酸利多卡因(碳酸组)和盐酸利多卡因(盐酸组)二组,各50例,两组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穿刺L1~5间隙向头侧置管25~30cm,应用碳酸利多卡因或盐酸利多卡因(浓度15%)15ml...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在相同麻醉深度下,硬膜外注入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全麻病人异丙酚及异氟醚用量的影响。方法 45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根据复合硬膜外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Ⅰ组)、1%利多卡因组(Ⅱ组)、2%利多卡因组(Ⅲ组),每组15例。硬膜外阻滞平面确定后麻醉诱导以25 mg/min异丙酚连续输注至病人神志消失;麻醉维持吸入异氟醚使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维持在50-55,硬膜外以7 ml/h泵注维持。记录异丙酚用量、异氟醚呼气末浓度(ETiso)及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结果 病人意识消失时异丙酚用量:Ⅰ组(1.7±0.4)mg/kg、Ⅱ组(1.2±O.3)mg/kg和Ⅲ组(1.0±0.3)mg/kg,Ⅲ组和Ⅱ组异丙酚用量比Ⅰ组明显减少(P<0.01)。ETiso分别为Ⅰ组(0.85±0.10)%,Ⅱ组(0.65±0.06)%,Ⅲ组(0.57±0.12)%,Ⅱ组、Ⅲ组比Ⅰ组和Ⅲ组比Ⅱ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结论 维持相同的麻醉深度下,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组比2%利多卡因组既能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又能保持循环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含葡萄糖及含等渗盐水两种利多卡因溶液进行硬膜外阻滞,对比观察其阻滞范围。资料及方法选择子宫切除或附件手术病人80例,年龄23—62岁。术前体健,无椎管内麻醉史。根据所选药物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糖组硬膜外腔用药为2%利多卡因20ml加10%葡萄糖溶液5ml(成1.6%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尿毒症病人硬膜外腔液 pH变化 ,并探讨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在肾移植病人的应用。方法  4 5例ASAⅢ级患终末期尿毒症 (ESU)需在硬膜外阻滞下行肾移植术的病人随机分成A、B、C三组 ,各 15例。均自L 2~ 3 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A组注入 1 73%碳酸利多卡因(CL) ;B组注入 1 73%碳酸利多卡因和 0 15 %丁卡因混合液 (CD) ;C组注入 1%盐酸利多卡因和0 15 %丁卡因混合液 (LD)。入室后即测定动脉血气和CVP。测定感觉阻滞平面 ,记录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及追加用药量。测定三组病人不同配方药液的 pH及硬膜外腔液的pH。根据病人术前血液透析时间的差异 ,将所测结果作分类对比研究。结果 应用CL及CD的A、B两组 (药液pH >7 0 )其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与用LD的C组 (药液 pH =4 3)相比显著缩短 (P <0 0 1) ,而其作用持续时间较C组显著延长 (P <0 0 1)。C组有 7例病人追加药液的间隔时间有进行性缩短趋势 ,其中 2例发生快速耐药。且尿毒症病人硬膜外腔液 pH变化与术前血液透析时机密切相关。结论 ESU病人应用碱化利多卡因及其混合液可明显改善硬膜外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碳酸利多卡因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碳酸利多卡因具有起效迅速、疼觉消失快的优点。现将我院应用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250例的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50例ASAⅠ~Ⅱ级外科手术病人,当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观察组(Ⅰ组,n=250),试注173%碳酸利多卡因(pH72~77)3~...  相似文献   

12.
<正> 自2000年1月至今,我院对40例择期胸腔手术患者采用了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期胸腔手术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40~68岁,ASAⅠ~Ⅱ级,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A组);另选40例手中种类、年龄、性别均与A组类同患者,采用单纯静脉麻醉进行对照(B组)。 1.2 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0.1g和阿托品0.5mg。A组先行于T_(6-8)作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为试验量,观察无腰麻症状后注入1.6%利多卡因10ml,出现麻醉平面后,再行全麻诱导插管,以1%普鲁卡因、芬太尼、琥珀胆碱复合液维持麻醉,每隔30~45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入1.6%利多卡因5ml。术毕向硬膜外腔注入吗啡3mg+氟哌啶3mg+生理盐水10ml行术后镇痛。B组单用静脉麻醉,方法同  相似文献   

13.
碳酸利多卡因与丁卡因中胸段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58例上腹部手术时采用碳酸利多卡因或盐酸利多卡因与丁卡因配制成混合局麻药作中胸段硬膜外麻醉 ,观察比较两组局麻混合液的麻醉效能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报告如下。ASAⅠ~Ⅱ级 ,上腹部手术 5 8例 ,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例 ,以 1 73%碳酸利多卡因 2 0ml加 1%丁卡因 4ml,pH为 7 2 8;B组 (对照组 ) 2 8例 ,采用 2 %盐酸利多卡因 2 0ml加1%丁卡因 4ml,pH为 4 5 8,两组局麻混合液均含有 1∶2 0万肾上腺素。麻醉方法 :两组均以T9~ 10 正入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 3cm ,分次给药 ,麻醉平面T4 ~L2 。辅助药哌替利多 1m…  相似文献   

14.
在剖宫产50例中应用单次硬膜外阻滞(单硬组),用0.5%布比卡因以3ml作为试验量,5min后以1ml/s速度注完首量(13~23ml),平均17.38ml。另以应用1.5%利多卡因+0.25%丁卡因混合液连续硬膜外阻滞50例作为对照组,其平均药量为18.1ml。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50例阑尾切除术中,应用2%利多卡因15ml加氯胺酮30mg的混合液行单次硬膜外阻滞,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混合液组50例,男32,女18,年龄14~63岁,按ASA分为Ⅰ~Ⅱ级。另随机选用同期条件相似的25例病人行硬外阻滞辅以静注哌异合剂作为对照组。方法选T_(12)~L_1间隙硬膜外穿刺,注入混合液5ml试验量,观察5min后把剩余的混合液10ml注入,在仰卧位下测试平面,观察血压、脉搏及牵拉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选择20例病人(38~67岁)全麻下实施5小时以上的腹腔手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在硬膜外点滴含或不合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后观察血浆利多卡因浓度。全部病人术前1小时,静注羟嗪(安泰乐)50~100mg和阿托品0.5mg。在T_(7~8)至L_(2~3)间隙作硬膜外穿刺,置管。然后静注硫戊巴比妥4~5mg,本可松1mg,琥珀胆碱1mg/kg,气管插管,吸入0.2~0.3%氟烷-N_2O-O_2维持麻醉。硬膜外注2%利多卡因10ml后,组Ⅰ点滴不含肾上腺素、组Ⅱ点滴含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10ml/hr,均超过5个小时。添加肾上腺素浓度为1/20万。机械呼吸维持PaCO_235~42mmHg,动脉血pH7.35~7.45。然后按计划采血标本测利多卡因量,并记录各项监测参数。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生理浓度钾离子对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的影响,28例 T_(12)~L_3穿刺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例。对照组用1.8%盐酸利多卡因+1∶20万肾上腺素;观察组用含4mmol/L 氯化钾的上述药液。结果表明:两组麻醉的潜伏期、L_5皮区阻滞时间、扩散平面、持续时间及下肢肌松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提示,生理浓度钾离子并不能明显改善1.8%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或许更适于周围神经阻滞和低浓度局麻药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混合碳酸利多卡因与等效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49~ 98 kg,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A组应用0.35%罗哌卡因30ml,B组应用0.233%罗哌卡因和0.346%碳酸利多卡因混合液30 ml.于麻醉给药后每隔5 min记录臂丛神经各分支的阻滞效果(感觉阻滞效果评估采用针刺法,运动阻滞效果评估采用Bromage分级),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给药后30 min时感觉与运动阻滞有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臂丛神经各分支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罗哌卡因混合碳酸利多卡因与等效浓度罗哌卡因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相似,提示碳酸利多卡因不能增强罗哌卡因的臂丛神经阻滞效应.  相似文献   

19.
联合用药硬膜外阻滞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用罗比卡因联合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妇科腹腔镜手术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急诊或择期 ASA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53例,年龄22~53岁,身高153~164cm,体重42~77kg。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2g、东莨菪碱0.3mg。开放上肢静脉,L_(1~2)硬膜外穿刺头倒置管3~3.5 cm,注入 2%利多卡因 3~5 ml试验量,排除脊麻确认硬膜外阻滞后,注入 0.75%~1%罗比卡因 5~10 ml,视麻醉平面再补充2%利多卡因至手术需要范围。气腹前予氯胺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碱化利多卡因麻醉可缩短麻醉诱导时间,但也可加速交感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及加重低血压的发生。为探讨硬膜外去氧肾上腺素(PHE)是否降低碱化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低血压的发生率,选择80例ASAⅠ~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手术病人,用随机双盲法分为4组,每组20例。不用术前药,麻醉前输入乳酸盐林格液500ml。用18号针于L_(3~4)或L_(4~5)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置管后注入2%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