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及吞咽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8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34例患者行吞咽训练设作对照组,另外34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灸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设作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吞咽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对比,观察组有效率更为理想,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根据吞咽功能量表评分进行评价,治疗前,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4周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及吞咽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茜  代欣  贺媛  贾维维  王海英  梁艳  张雷 《河北医药》2024,(4):547-550+554
目的 探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及咽腔电刺激对于吞咽康复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鼻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吞咽康复,观察组增加咽腔电刺激训练。对比2组患者训练前后的FOIS评分,比较患者康复前后的咽腔收缩持续时间、咽腔收缩率、舌骨位移幅度、上食道括约肌最大开放幅度。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咽腔对稠糊状物质、浓流质、稀流质的收缩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咽腔对稠糊状物质、浓流质、稀流质的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进食稠糊状物质、浓流质、稀流质时,舌骨向上、向前位移幅度,上食道括约肌最大开放幅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咽腔电刺激能够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吞咽造影定量评估能够精确判断吞咽...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9,(23):293-296
目的探讨经口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经口球囊扩张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40例)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40例),疗程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吞咽障碍程度(VFSS评分、咽通过时间)、负性情绪(HAMA评分、SDS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咽通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口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能提高疗效,降低负性情绪,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研究组为35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确诊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施行环咽肌球囊扩张术,扩张工具为16号导尿管,辅以吞咽功能训练及吞咽肌低频电刺激。对照组为此前住院未曾进行扩张治疗的31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仅行吞咽训练及电刺激。观察指标为经口进食人数、临床吞咽功能评分、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截取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的评估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恢复经口进食人数26例(74.29%),对照组恢复8例(25.8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吞咽功能评分研究组改善明显(P<0.01),而对照组无改善(P>0.05);VFSS吞咽障碍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评分全面性提高(口腔期P<0.01,咽部期P<0.01,误咽P<0.01,总分P<0.01),优于对照组(口腔期P<0.05,咽部期P<0.01,误咽P>0.05,总分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是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的良好方法,常规治疗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丁华盈 《江西医药》2021,56(9):1476-1479
目的 探析球囊扩张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将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31例采用常规护理+吞咽功能训练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另将同期31例采用球囊扩张+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4周后的效果;比较干预前、干预4周结束时的洼田饮水评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4周结束时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并对比两组干预4周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4周结束时,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结束时,两组VFSS、FOI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VFSS、FO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结束时,两组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球囊扩张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减少负性情绪,且不增加并发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季火英 《北方药学》2023,(12):34-35+38
目的:探讨通窍利咽中药复方雾化剂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加用通窍利咽中药复方雾化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吞咽功能与神经营养状态。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BDNF、NGF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窍利咽中药复方雾化剂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吞咽能力,改善其吞咽功能与神经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给予系统吞咽训练及针刺疗法,对照组仅给予系统吞咽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月后吞咽功能均有所改善,吞咽功能达到优良的患者总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组达到优良患者的总数要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要优于单纯应用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舌针疗法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探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吞咽功能训练疗法,而探究组30例则采取舌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洼田饮水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评分比较,对照组患者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探究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联合治疗探究组患者疗效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舌针疗法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方式,其治疗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实现对患者吞咽功能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训练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吞咽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吞咽功能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7.4±1.0)分高于对照组的(4.2±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较大,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情况,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以及功能训练,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加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3个月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1、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功能训练以及针灸治疗,其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针灸与吞咽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6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针灸与吞咽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科通过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66例,分为治疗组(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结合)和对照组(单纯针灸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行评估及分析比较。结果:单纯采用针灸治疗及采用针灸与吞咽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均有显著疗效。其中治疗组总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与吞咽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配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抑郁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度洛西汀治疗和康复训练并辅以心理疏导;对照组只采用度洛西汀治疗,两组共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MESSS)和Barthel指数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HAMD评分、HESS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度洛西汀配合康复训练卒中后抑郁患者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更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冰刺激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96例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冰刺激训练,治疗30天后观察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按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两组织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冰刺激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冰刺激训练对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式深呼吸训练(ADBT)配合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肺功能和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GERD合并COPD病人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予莫沙必利与奥美拉唑)与观察组(n=44,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ADBT)。比较两组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肺功能[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吞咽功能、括约肌功能、随访1年COPD急性加重发作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RDQ评分、SGRQ评分、上段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RDQ评分[(13.39±4.01)分比(19.28±4.93)分]、SGRQ评分[(118.08±18.22)分比(137.59±15.77)分]、UES静息压[(40.72±4.49)mmHg比(52.96±5.49)mmHg]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VC、FEV1、MI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咽部冰刺激联合摄食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1例。对照组女30例, 男21例, 年龄(63.52±9.63)岁;治疗组女31例, 男20例, 年龄(62.36±9.12)岁。对照组予以摄食训练, 治疗组予以咽部冰刺激联合摄食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及治疗4周后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及不良事件。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结果训练前后治疗组的VFSS评分分别为(2.69±0.34)、(7.96±1.25)分, 对照组分别为(2.85±0.41)、(5.62±1.02)分, 训练前两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训练后两组患者的VFSS评分均高于训练前, 且训练后治疗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t=10.358, P<0.001)。两组患者训练前舌骨前移、舌骨上移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悬吊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68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康复治疗差异,分为实验组(n=34)与对照组(n=34),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措施,实验组于其基础上配合悬吊训练,对比2组训练前后腓肠肌张力、GMFM评分、膝过伸角度、足背屈角以及Furl-Meyer评分.结果 实验组训练后腓肠肌张力[(1.28±0.21)级]、膝过伸角度[(4.46±3.02).]、足背屈角[(68.72±1.46).],明显小于对照组[(1.85±0.33)级、(5.98±3.21).、(87.45±1.63)°](P<0.05);实验组训练后GMFM评分[(78.35±3.68)]、Furl-Meyer评分[(86.34±6.77)],明显高于对照组[(63.47±3.34)、(77.35±6.13)](P<0.05).结论 基于常规康复治疗进行悬吊训练,可有效减小脑瘫患儿腓肠肌张力,改善膝过伸症状,显著缓解运动障碍,具有积极实施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离心性肌力训练结合热敏灸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后期,关节活动度改善而遗留膝关节疼痛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股四头肌、腘绳肌离心性肌力训练结合热敏灸疗法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治疗方法(理疗、中药外敷等)治疗,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及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系统进行评定。结果传统治疗方法(理疗、中药外敷等)及离心肌力训练结合热敏灸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有改善,但离心肌力训练结合热敏灸优于传统治疗方法(P<0.01),治疗后治疗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HSS膝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离心性下肢肌力训练结合热敏灸疗法,能明显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稳定,并减轻膝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学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将75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7例),两组均给予早期康复训练,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行为学疗法;分析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后的步态能力(功能性运动量表 FAC),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相关指标(步速和跨步长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及偏侧空间忽略情况(直线二等分、线段划消及画钟试验)。结果观察组治疗3 个月后的 FMA 评分中的运动功能、Barthel 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 <0.05),且治疗 6个月后的FAC 评分、FMA 评分、步行相关指标、Barthel 指数及偏侧空间忽略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学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较好,不仅可改善偏瘫步态和下肢功能,而且可改善偏侧空间忽略,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功能训练中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期穴位深刺联合口腔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威海市中心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7.84±10.08)岁]给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治疗,治疗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57.90±10.11)岁]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分期穴位深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运用洼田饮水试验检测、营养状况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估评、脑血流动力学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日常生活能力参照改良Barthel指数(MBI)、生活质量利用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临床疗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资料χ2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更高[95.83%(46/48)比79.17%(38/48)](χ2=6.095,P=0.014)。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进食分级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和透视吞咽功能检测(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分均升高,NRS2002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评分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中血流平均流速(mean flow velocity,Vm)、最大峰值流速(systolic velocity,Vs)均明显升高,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均降低(均P<0.05);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Vm、Vs更高,RI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MBI和SWAL-QOL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MBI和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分期穴位深刺联合口腔训练治疗临床疗效理想,可提高患者摄食吞咽功能,提高其脑血流动力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其营养不良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刘素姣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448-450
目的探讨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联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9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采用吞咽功能评定、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以及临床疗效评定为观察标准,对照组实施常规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护理,实验组在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艾灸。结果实验组康复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等护理的同时给患者实施艾灸,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提供一条科学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