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围绕缩短翻覆军用载具现场救援时间、安全解救伤员和实现车内乘员的有效自救互救,提出有针对性地训练建议。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检索和归纳国内外军队作战或执行军事任务期间,因受袭或事故而造成的军用载具翻覆和相关救援的文献。结果 逐步开展翻覆军用载具医疗救援模拟训练,既可提高作战人员的自救互救技能,也能提升卫勤保障人员的实战化救援能力。结论 卫勤训练应考虑立足现有指南,制定与我军载具相适应的现场救援SOP;研发模拟训练装置,为展开训练提供硬件支撑;展开相关医学研究,提升现场救援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公众自救互救培训引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拯救心脏(HS)课程培训对提升心肺复苏(CPR)技能效果分析,从而提高“第一目击者”急救技能。方法 回顾分析淮安市急救中心2019年1月—2021年12月公众自救互救培训100名受训人员(年龄20~45岁)资料。根据接受培训的模式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纳入常规公众自救互救培训受训人员;观察组引入HS课程培训受训人员。通过对两组受训人员CPR按压、通气等技能及按压比(CCF值)进行对比,了解两组人员CPR技能掌握情况。结果 观察组CPR按压合格率为66%、通气合格率为41%,CCF值为45%;对照组CPR按压合格率为82%、通气合格率为65%,CCF值为66%。按压合格率、通气合格率及CCF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引入美国心脏协会HS课程内容,受训公众人员在单项心肺复苏技能操作、CPR考核得分等较常规公众自救互救方面明显提高,CCF值也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了“第一目击者”的救治效率,为后续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3.
重大交通事故是指一次事故造成死亡1~2人或重伤3~10人或现场车、物损失折款3~6万元.由于现场条件恶劣,受伤群众多,伤情复杂,伤员互救自救能力差,因此现场急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2004年以来,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南桐分中心每年对各煤矿医院、井口急救站医务人员及矿山救护队员分别进行时间、内容和深浅程度不同的培训。对救护队员的培训重点在自救互救。培训后各矿救护队再对一线职工轮流培训。6年来完成医务人员培训108人次,救护队员588人次,采掘一线职工12620人次。要求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和创伤四大救护技术(止血、包扎、同定、搬运)。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并重。每年组织一线职工进行一次自救互救操作比赛,一线职工对煤矿创伤的急救知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校园普及灾害中的医学救援常识,提高广大师生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5月12日减灾日当天,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防灾科技学院在防灾科技学院共同举行了“灾害中的医学救援”专题报告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医学救援专业委员会主任、急救专家李宗浩教授为广大师生介绍了防灾减灾和医学救援相关常识,  相似文献   

6.
自然灾害与医疗应急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灾害并非简单的大规模事故,为减少灾害的损失,医疗应急反应需要完全不同的策略.灾害的医疗应急反应是一个过程包括灾前合理制定有效的综合性预案,定期演练;灾时紧急自救互救;灾后启动医疗指挥系统和抗灾预案,建立应急通讯网络,通过损失评估调配医疗人员和物资,做好伤检、伤者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与新闻媒体合作发布志愿者和捐赠需求并做好接待工作;灾后平息阶段快速重建,恢复灾前状态,为下一次灾害做准备.  相似文献   

7.
医学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我国累计已有约一亿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5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为我国的扶贫开发、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急救助等各种社会公益性事业做了大量工作。我市医学领域的第一批志愿者,于2001年8月1日到浦东一家综合医院为患者服务。同济大学在上海市东北片九所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自救互救”课程的基础上,组建了医学救援志愿者队伍,现总结如下。1目的和意义1.1有利于对青年进行德育教育1995年起,我们在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开设“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自救互救”选修课,任课教师经常结合震惊全国的不测事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历次灾害救援中,特别是在重大灾害时,军队作为救援的骨干力量,承担了极其繁重的任务。广大官兵熟练的自救互救技能,军队专业医疗机构精良的装备、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灾害医学救援经验,对取得救灾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加强军队战救技术训练,对提高军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1年7月15日至7月16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承办的第52期“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自救互救生命链”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救援医学行业各个领域的专家围绕这个主题在常态下以及在突发事件中的实施应用的理念、理论、技术、教学、实践与培训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浩教授作为领衔科学家主持了本次学术沙龙。  相似文献   

10.
第一目击者院外急救培训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0年8月7日的舟曲泥石流等等意外灾害发生时,在医务人员未到达现场之前,第一目击者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培养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即出现在事故现场、经过培训、能够给患者提供帮助的人),增加其自救互救本领显得尤为重要。连云港市急救中心2008年开始接受市红十字会的委托,首先在驾驶员中培训救护员(即第一日击者),近3年已培训出合格救护员近10万人,笔者有幸成为教员之一,现对培训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煤炭行业为高危行业,仅山西省2006年以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就有6起,在全国影响极大。2010年6月3日山西晋城郊南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井下被困矿工11人,7人成功获救,经过多方积极努力的治疗和护理,均已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军校学员开设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意外伤害也成了一个日趋加重的社会问题。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及部队执勤、处突、作业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和意外伤害,既要沉着勇敢,当机立断,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安全应对防护措施和自救互救技能,从而争取时间寻求救援,脱离险境,减少伤亡,保存实力,确保执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特定低龄阶段人群意外伤害的认识,提出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6月镇江市急救中心院外救治的158例7~14岁儿童的病历资料.结果 7~14岁儿童的意外伤害以交通伤、坠落伤为主,分别占48.73%和22.78%,男性多于女性(2.04:1).结论 儿童健康教育应积极应对意外伤害,通过有目的 的安全意识教育、自救互救教育、心理卫生教育等预防、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卫勤保障是应急卫勤力量的重要支撑点,是增强卫勤保障整体能力的重要途径,决定着整个卫勤应急力量建设的成败^[1]。护理是卫勤保障队伍中构成战斗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针对此次奥运安保,我院对护理人员进行了系统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战伤自救、互救和卫勤基础,如:卫勤任务,检伤分类,五大战伤技术,心肺复苏,搭帐篷,物资展开等。通过系统的理论技能学习,明确个人任务,合理进行人员分配,落实责任制度,使护理人员在卫勤保障中的应急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3.28”王家岭重大透水事故有153名建设矿工被困井下,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制定详细救援预案。山西省医疗救援队以最快速度入驻事故现场,勘察事故现场状况及井下被困矿工情况,根据井下透水事故常规经验及井下被困时间预测被困矿工生存概率,对现场救援过程可能存在的环境,人员分布,人员体能及对未来影响等各种因素进行事先分析,预测及演练,规划救护通道,细化医疗救助方案,统一指挥。将第一医疗救援甄别点由坑口延伸到井下,缩短被救人员到达医院的时间。受困189h的115例矿工成功获救,所有被救矿工均保证了在30~45s转运到救护车内,并顺利弛离坑口,全部安全转运到医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外使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STEMI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院外使用EMS自救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STEMI患者241例,男性176例(73.0%),年龄(61.26±13.24)岁;女性65例(27.0%),年龄(69.05±15.62)岁;采取院外自救125例(51.9%),年龄(62.47±14.46)岁;未采取院外自救116例(48.1%),年龄(64.31±14.15)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冠心病史和发病地点在家中是急性STEMI患者院外使用EMS的独立影响因素(D<0.05)。结论本研究急性STEMI患者中采取院外使用EMS的比例较低,意识薄弱,既往冠心病史和发病地点在家中是急性STEMI患者院外使用EMS的独立影响因素。应针对院外未使用EMS的STEMI患者以及公众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或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其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普及急救知识,提高首都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方法 从题库抽取30道应急知识竞赛试题,通过《法制晚报》刊载,参赛者填写答题卡参加竞赛,对参赛者年龄、成绩、及答题情况做一全面的分析.结果 在活动期间,共收到574封有效答卷,参赛最多年龄组和成绩最高年龄组均为31~40岁;错误频率最高的前3道依次为第30、第22和第24题.结论 北京市居民应急知识竞赛活动参与率还不够高,应急知识普及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普及与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溺水是导致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加强河道的防护,家长的看护,提高群众的自救能力,院外急救的快速救治能力,降低溺水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是社会各方面应严密关注的重要问题。现将上海市宝山区“120”18例院外救治病例基本情况,群众自救,院外急救等相关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分析城市现代化进程特点及给应急医学救援带来的困难,进而研究城市破坏性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对策措施。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史料查阅、访谈座谈等方式查找破坏性地震下城市应急医学救援体系遭遇的医疗资源挤兑等困境。结果在城市人口密度极大、城市交通网络发达等特点下,遭遇破坏性地震给应急医学救援带来批量伤病员、转运受阻,指挥不畅等困难。结论提出通过加强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民间力量,提高空中医疗救援力量建设、加强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及注重舆情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等措施应对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医学救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急救知识认知现状,为教育部门制定适合的教育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温州医学院2011级945名大学新生进行有关急救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 大学新生急救知识知晓率偏低,总体的知晓率为25.5%;电视或网络为目前知识来源的最主要的媒介;学习态度大多较好,有九成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急救知识感兴趣或很感兴趣.讨论大学新生的急救知识缺乏,映射了我国中小学生急救教育的匮乏.教育部门应引起重视,制定相关教育计划,对各阶段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系统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