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重型肝炎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技术动态检查32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肝穿刺病检证实的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声像图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的50例慢性重型肝炎作对照比较。结果急性重型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首次超声检查在肝脏体积、门脉内径及门脉流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和胆囊壁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急性重型肝炎存有下列声像图改变,则提示预后不良:(1)肝脏体积缩小;(2)肝实质呈斑块征;(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模糊;(4)胆囊充盈差、囊壁增厚;(5)腹水;(6)门脉流速减低。结论 动态超声检查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病情监视及预后估测具有实用临床价值,胆囊壁增厚程度可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临床判定标准前出现。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的超声诊断一般都认为其缺乏特异性,早期肝细胞变性、坏死、声像图表现为肝脏光点回声减低,随着病程的发展,表现为肝脏光点增粗、回声增强,而很少提及胆囊的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黄疽型肝炎胆囊异常改变的特异性及其对超声诊断的意义。1 临床资料l.1对象 收集1994~1999年确诊为急性黄疽型肝炎的患者385例,其中男280例,女105例;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26.5岁。均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表现及肝脾肿大、肝区叩击痛等体征,实验室检查血清ALT活力增高,血清胆红素>17.1μmol…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相关肝炎34例的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靖智 《广西医学》2009,31(10):1493-1494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肝炎腹部超声的声像图改变特征。方法对34例艾滋病相关肝炎患者应用超声检查。观察肝脏、脾脏、胆囊的超声表现。结果肝实质回声致密增粗增强34例(100%),伴肝大4例(11.8%),脾实质回声致密增粗34例(100%),伴脾大16例(47.1%),伴胆囊壁增粗23例(67.6%),呈“双圈”表现3例(8.8%)。结论艾滋病相关肝炎患者的肝脏、胆囊、脾脏超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孙世红 《黑龙江医学》2008,32(3):213-214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诊断脾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细胞学证实的脾脓肿患者声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脓肿声像图表现:①脾脏增大,回声可增强、增密;②脓肿灶的声像图:病程初期,病变区呈分布不均匀的低至中等回声,与周围脾组织间有一不规则且较模糊的边界;随着病程进展而出现液性与实质性混合回声;病程进一步发展,脓肿形成界限明显的无回声区,壁较厚,内缘不规则,内有散在小点状回声。结论超声诊断脾脓肿方便、易行、可重复性强,对于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胆囊扭转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云轩 《浙江实用医学》2003,8(4):241-241,249
目的 探讨胆囊扭转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胆囊扭转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胆囊扭转的声像图表现为:(1)胆囊肿大,呈急性炎症性改变;(2)胆囊下垂,离开胆囊窝游离于肝下呈移位漂浮征;(3)肿囊颈锥形低回声结构中含有多条杂乱纤细光带,此系胆囊扭转的特异性声像图表现。胆囊颈部的圆锥形结构,是过度伸展的胆囊颈、胆管、胆囊动静脉及肠系膜的回声。低回声中的多条杂乱纤细光带是扭曲的胆囊颈、胆管、胆囊动静脉的管壁回声。结论 超声检查对胆囊扭转的术前明确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分析华枝睾肝吸虫病声像图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超声表现的认识,探讨超声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确诊的278例华枝睾肝吸虫病患者的肝、胆、脾、胰超声检查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声像图特点表现.结果 华枝睾肝吸虫病声像图上主要表现为肝内段级以上胆管增粗并轻度扩张,呈小"="改变,以肝左叶明显,胆管壁增粗,回声增强.另外可出现胆囊肿大(宽径>4.0 cm)、胆囊内漂浮絮状弱光点和肝实质回声粗强、肝外胆管轻度扩张等合并症声像改变,并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结论 华枝睾肝吸虫病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超声诊断.超声检查操作简便,可作为普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106-108
目的探讨超声对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旨在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诊断的肝硬化患者68例,其中酒精性肝硬化(ALC)30例,肝炎肝硬化(LC)38例,采用ALOKAα10超声记录左叶厚径、右叶肋下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的数值,并观察形态、回声、体积等。结果酒精性肝硬化为小结节性肝硬化,超声表现肝脏体积较大,形态基本正常,86.7%回声呈弥漫性增强。肝炎肝硬化超声表现为粗大不规则的结节,肝脏形态表现异常,50.0%形态不规则,55.3%为不规则回声增强,主要显示为鳞片状、苔藓状或网格状样高回声,50.0%肝被膜为锯齿状。ALC与LC均存在门静脉高压表现,但在腹水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LC与LC的肝脏右叶肋下斜径、左叶厚径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ALC与LC在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超声对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超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临床拟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78例,与正常相应年龄小儿60例作对照,用B超探查肝、胆囊及脾。结果 患儿组肝均呈轻度肿大,回声轻度增强,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64.1%的患儿伴有胆囊壁增厚、水肿。结论 B超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有较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的超声诊断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28例,根据类型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63例和慢性病毒性肝炎65例,选用高分辨率的实时超声诊断仪,根据患者的年龄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行多体位和多切面检查,尽量做到避免和减少漏查的位置。观察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不同超声诊断图像。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在胆囊长度、宽度、囊壁厚、血流动力学等方面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声检查能够对患者的肝脏径线进行测量,并通过肝脏实质回声的改变、血流动力学特征等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的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特征。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临床诊断的32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腺体进行探进,观察其形态、大小、回声及周边淋巴结、组织的改变情况,并与30例同期正常同龄人进行对照。结果 受侵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肿大,内部回声呈非均匀性减低,可见低回声结节,腺体实质内血流显示丰富,呈“火海征”样改变;对照组未见上述声像图及血流改变;同时对单纯颈淋巴结肿大及仅颌下腺肿大者,提出了诊断和鉴别要点。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的声像图表现具有特征性,高频超声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的动态观察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囊内沉积物的超声诊断及原因分析。方法:对55例胆囊内沉积物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分析胆囊内沉积物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原因。结果:55例胆囊内沉积物、声像图表现:胆囊内强回声光点漂浮或密布于胆汁中,胆汁暗区透声差;胆囊内细小强光点呈条状沉积于胆囊后壁,伴有弱声影;胆囊内有大小不等、不规则强回声光点、光团散在分布胆汁中或黏附于囊壁上。原因分析:药物性结晶21例,胆囊泥沙样结石10例,急性胆囊炎6例,急性肝炎3例,胆总管梗阻8例,术后禁食5例,车祸肝损伤1例,误诊为胆囊肿瘤1例。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内沉积物最重要的影像学方法,为临床选择处理措施提供确凿依据;超声随访检查可以动态观察胆囊内沉积物的变化,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B超影像研究,发现52.6%出现胆道扩张、胆总管壁增厚及胆总管内出现回声或胆泥沉着的特征性改变,胆囊、肝脏和门静脉是受累脏器,其中以胆囊影响最突出,并阐述邻近脏器的异常超声图像动态改变在AOSC的早期诊断、监测、提示预后及治疗措施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黑热病患者肝脏、脾脏的超声影像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黑热病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探讨黑热病患者肝脏、脾脏的超声影像表现。结果 17例行肝脏、脾脏腹部超声检查的黑热病患者中,脾脏正常4例,占23.53%;脾脏增大13例,占76.47%,其中脾静脉增宽6例,占35.29%;肝脏正常6例,占35.29%;肝实质回声弥漫性改变11例,占64.71%,其中肝脏增大3例,占17.65%,门静脉增宽3例,占17.65%;肝脏、脾脏均正常4例,占23.53%。结论 76.47%的黑热病患者在早期超声检查中可出现肝脾表现异常,结合疫区居住史及病狗接触史,超声检查可辅助临床对进行早期初步诊断,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各种疾病引起胆囊改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18例患胆囊改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B超探头频率为3.5MHz。结果 518例胆囊改变患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46例(28.19%),肝硬化失代偿118例(22.78%),慢性肾功能不全92例(17.76%),充血性心力衰竭76例(14.67%),急性胆囊炎58例(11.20%).其他28例(5.40%)。胆囊B超影像学改变主要包括:胆囊壁增厚,胆囊液腔缩小或消失。有些患胆囊区呈沼泽样改变,囊内可有光点和光斑回声。结论 B超对各种疾病所致胆囊改变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胆囊炎声像图特征,为胆囊炎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48例非萎缩性胆囊炎超声图象改变,经上腹部常规行纵切、斜切、横切扫描,重点观察胆囊壁、胆囊腔的回声情况。结果 对48例非萎缩性胆囊炎专用象图进行统计,以胆囊壁回声改变为主29例,以胆囊腔回声改变为主19例。结论 超声诊断非萎缩性胆囊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对小儿甲型肝炎暴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14岁的63例急性甲肝患儿作肝脏、胆囊、肝门淋巴结、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及腹水检查,并与成人急性甲肝、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各6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小儿急性甲肝组63例中,肝肿大20例(31.7%),肝脏回声异常51例(81.0%),以回声密集、增强为主;胆囊壁异常53例(84.1%),主要表现为双壁征,少数为条纹征及壁厚腔小;肝门淋巴结肿大42例(66.7%),其中1个28例,2个6例,3个或3个以上8例;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成人急肝组胆囊壁厚腔小比例较高,肝门淋巴结肿大26例(43.3%).慢性肝炎组肝回声以密集者较多,慢性活动性肝炎肝门淋巴结也可肿大.肝硬化组肝回声以增粗为主,胆囊壁多为双壁征及条纹征,脾脏肿大、腹水及门静脉血流减慢明显多于其他各组.结论 超声显像特别是胆囊壁增厚和肝门淋巴结肿大对小儿急性甲肝暴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确诊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盆腔生殖器官炎症的超声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超声表现进行诊断.结论 急性子宫内膜炎表现内膜肿胀、增厚、中等回声,须与子宫内膜增殖症鉴别.急性子宫体炎的早期为子宫轻度增大,回声衰减,重者子宫轮廓模糊不清,宫肌肿胀,衰减加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超声成像在脾脓肿、脾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11例脾脓肿及13例脾恶性淋巴瘤患者术前进行B超探查及动态随访观察。结果:(1)脾脓肿的脾实质回声常略高于正常脾,而脾恶性淋巴瘤的脾实质回声常略低于正常脾。(2)脾脓在动态观察中见有坏死、液化的特征性改变,而脾恶性收买动态保无明显的变化。(3)脾脓肿一般不伴有腹水,而脾恶性淋 腹水。认为超声能明确鉴别脾脏肿物的囊性、实性和混合性,  相似文献   

19.
超声显像对早期肝脓疡与早期肝癌鉴别诊断许建华,秦凤珍肝脓疡与肝癌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临床症状都可有高热、肝区疼等。早期B超显像均可以表现为肝区有圆球形、边界规整的强回声实质性肿块。鉴别有一定困难,现主要主谈谈二者的鉴别诊断。早期肝脓疡的B超表现是肿块呈...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患者临终前临床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有关临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以51例死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理诊断为基础,对临床诊断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临终前各项生化指标中以凝血酶原活动度诊断价值较大,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其次,白蛋白、白球蛋白比例、γ-球蛋白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以凝血酶原活动底低于40%作为诊断重型肝炎的必备条件,对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有较好的符合率,对慢性重型肝炎有25%(5/20)的漏诊率,并使33.3%(7/21)非重型肝炎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结论:尖对病毒性肝炎重型化指标作进一步的研究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