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淡渗利湿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体会张亚荣泄泻一证是儿科常见病证,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脾常不足,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消化吸收能力差,每当感受外邪,内伤乳食,久病伤及脾胃,则可使胃失腐熟之能,脾失运化之职,使水谷不化,精微不布...  相似文献   

2.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刘跃梅小儿腹泻病,中医称泄泻,是2岁以内婴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四季皆有发生,夏秋季节、尤多,本病最易耗伤气液,重症患儿可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之危重症候。如不及时诊治,易危及小儿生命。现将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多见2岁以下小儿,中医辨证尤以脾胃虚泻、伤食泄为多见。临床研究发现采用有效的针刺放血疗法,配合适应的中医护理方法,能有效缓解小儿泄泻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泄泻笔谈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古人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稀溏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尤为多见。本文就泄泻中的小儿暴泻、脾虚久泻、厥阴久利、痰浊泄泻等作一论述。小儿暴泻变化迅速谨防伤正暴泻虽不论老幼均可罹患,然以小儿最为难治。因小儿为稚阳稚阴之体,乍一发病,变化迅速,且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伤阴多损阳,伤阳易及阴。  相似文献   

5.
泄泻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李乃庚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小儿泄泻多因饮食不节、感受外邪以致脾虚湿盛而成。临证宗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之旨,运脾化湿的同时,擅用风药以升阳除湿,针对久泻,宜脾肾双补。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儿泻糖浆的处方制备、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并观察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及泄泻的疗效。结果:用药过程未见不良反应,临床治愈率72%,总有效率93.30%,优于对照组。结论;本制剂处方合理,工艺可行,质量可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腹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消化道疾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季节以夏、秋为主。中医称本病为泄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复感六淫外邪,内伤饮食,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而成泄泻。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只要辩证准确,用药得当,常可收到满意效果。今笔者运用宣化分利法之代表方剂五苓散加减治疗35例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津液不化,水湿内生,清气上逆而为吐,浊气下注而为泻。因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较为迫切,加之其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运用参苓白术散配合饮食调理(以蒸面粉糊为主食)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泄泻42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五更泻是指发生于黎明前的腹泻,又称晨泻、鸡鸣泻。是一种原因不明,而且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2000-03~2006—10采用温补脾肾法治疗五更泻患者76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泄泻的非药物疗法舒小军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安全。治疗单用中药内服或西医液体方法疗程较长,而且小儿静脉输液及中药内服较难以接受。作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并吸收民间的一些非药物性治疗方法治疗此病,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称之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甚至如水样而言。该病主要由于湿邪所胜和脾胃功能障碍引起。《医学心悟》云:“湿多成五泻,泻属湿焉……”。明代医家李中辞论治泄泻尤其精辟,认为泄泻多由风、寒、湿、热四气致病,其中以湿为主,提出“无湿不成泄”、“脾土强自能胜湿”.因此围绕健脾祛湿,总结出治泻九法……。  相似文献   

12.
湿热泻和湿热痢都是农村小儿常见之证,多发于夏秋季节。这两种病证,在病因方面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由于感受时邪湿热而致病,但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用药上,则不完全相同。湿热泻,属于“泄泻”范畴,与西医所称的小儿急性腹泻或急性肠炎相似。其辨证要点为:腹泻如暴注(突然)下迫(肛门有灼热感),大便呈蛋花样或带粘液少许,粪色黄褐,其气臭秽,腹部乍痛,身发热或不发热,心烦口渴,思饮(热重)或不欲饮(湿重),小便短赤,苔黄腻或微黄,脉濡滑而数,指纹紫滞。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为主。  相似文献   

13.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民间早有流传,方法简便,疗效明显,患儿及家长均容易接受。“近来,我们治疗11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年龄7个月至1岁半,其中寒泻50例,脾虚泻30例,伤食泻20例.湿热泻10例。治疗方法:用拇指腹推足三里穴400次,每分钟约200次,由下而上,男左女右;推水分穴由上而下150次。向上推长强穴300次,顺时针指揉委中穴300次。寒泻:加指揉外劳宫200次,推少商穴至鱼际穴  相似文献   

14.
小儿肾炎,属中医学水肿、风水范畴,其病因和征候群较为复杂,在治疗时颇为棘手,尤其是蛋白尿极难消除。笔者近年来应用六味地黄汤增损治疗本病,并用药粥、药茶巩固疗效,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方剂组成特点 六味地黄汤是宋代钱仲阳从《金匮要略》肾气丸中减桂枝、附子而成,为补阴之主方,专治小儿先天阴虚及男女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之证候,如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咳嗽发热等症。该方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为通补开合之剂,具有三补三泻之功。故《医方论》说:“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  相似文献   

15.
《中医儿科学》将婴幼儿泄泻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五型。笔者采用艾灸止泻穴治疗非湿热型婴幼儿泄泻3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4例患儿中,1岁以下17例,1~2岁13例,2+~3岁4例;男20例,女14例;大便每日20次以上者3例,10次以上15例,5~10次16例。患儿泄泻清稀,呈水样或蛋花样,或有完谷不化,有的侠有少量泡沫,口不渴,肛周不红,低热或不发热,小便短少,舌质淡红,苔白腻。大便镜检有脂肪球或不消化食物,白细胞少见。2治疗方法21取穴止泻穴(脐下腹正中线2.5寸处)。患儿平卧,暴…  相似文献   

16.
小儿泄泻之因,多归于饮食、脾虚,外感等,临床中因惊吓所致“肝泻”者,亦非鲜见。其主症有:惊恐跌仆后,卒发腹泻,大便青绿,呈稀糊状,量少次多,哭闹不安,惊惕不宁,肠鸣腹胀等。现据临床病案,列举两则,简述之。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腹泻中医称此病为“泄泻”并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骨”。小儿(尤其婴幼儿)脾骨素弱,最易为乳食不节或风寒、湿热等外邪所伤。本人在多年的儿科临床当中,用小儿按摩、配合穴位外敷中药的方法,从虚、实两方面来辨证治疗泄泻,取得了一定疗效,现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小儿泄泻或称小儿腹泻病(Infantile Diarrhea)是以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病症,是我国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泄泻多见于2岁及以下小儿,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些年临床运用小儿推拿或小儿推拿联合穴位敷贴、中药、针灸治疗小儿泄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小儿推  相似文献   

19.
泻黄散系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所载之名方,书中记“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上剿,同蜜酒微炒香为末”水煎服。临床以治疗小儿或成人顽固性复发性口疮、舌炎、唇炎等口腔疾病(后统称:口疮)而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20.
张建秀 《当代护士》2016,(7):114-115
目的探讨泻黄散加减外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本院门诊接受小儿口腔溃疡病治疗的126例患儿。按照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3例。试验组采用泻黄散加减外涂口腔及西医常规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83%,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的73.02%,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泻黄散加减外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效果好,家属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