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梁兆松 《气功》2009,(1):11-13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痰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证”的表现者。如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来讲,痰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粘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痰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证”的表现者。如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来讲,痰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粘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  相似文献   

4.
痰饮系一病理产物,亦为致病因素之一.乃过量之体液(或胃肠道分泌物,或呼吸道分泌物,或某些病变器官组织内积存的分泌液等)停留于体内的某一部位,不得输化的一类疾病.痰与饮是有区别的,其水液质地稠厚或凝成块者曰痰;质地清稀或具有流行性者曰饮.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是肺部的渗出物和呼吸道所分泌的稠浊物,咳咯而出又有形可见,易被人们察觉和理解,又称有形之痰.广义的痰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和阳气衰微,脾、肺、肾脏腑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体内停留积聚的水液,逐渐蕴结而成,但痰和饮同出一源--水.痰水饮之间关系密切,即水积成饮,饮凝成痰,统称为痰饮.  相似文献   

5.
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哮"、"喘"、"痰饮"等疾病范畴.中医学所指的哮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哮喘包括由心脏、肺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喘息症状,即"喘证";狭义的哮喘即中医"哮病".<内经>中虽无哮病,但有"喘鸣"之类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篇>"……起则熏肺,使人喘鸣",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金匮要略>则称为"上气",具体描述了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方药,且将其归属于"伏饮".  相似文献   

6.
痰瘀学说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崔领 《河南中医》2005,25(6):72-73
痰在中医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痰是指各个脏腑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废物,狭义之痰指我们平常所咳吐的痰。中医认为,痰是由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多与肺、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有关痰形成之后,随气血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肉,其停留与所过之处,必影响气血运行而不畅,因而导致瘀血。如《素问调经论》说:“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痰饮可促成瘀血,而瘀血一旦形成,又可影响水液的代谢而进一步导致痰饮。另外,气也是造成痰饮的原因之一,如《济生方》云:“人之气道贵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临床上痰饮…  相似文献   

7.
罗克琴 《河北中医》1999,21(1):54-56
痰饮,是痰和饮的总称。稠厚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痰和饮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又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特别是痰引起的病证较为广泛,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痰饮为水液停积引起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为广义痰饮中一个类型。痰饮症状多种多样,如心悸、眩晕、咳嗽、水肿、呕吐、卒然昏闷、口眼斜、骨节疼痛等等。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水肿、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眩晕、神经衰弱、脑血管意外等多种疾病。痰饮的形成,是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中医所谓“积水成饮,饮凝…  相似文献   

8.
廖天源 《国医论坛》2013,28(1):46-47
中医学对痰有广义狭义、有形无形之分,狭义有形之痰,是指呼吸道分泌和咳出之痰液,也包括瘰疬痰核等可以触及的有形病变;广义无形之痰乃停积于经络、脏腑,引起各种顽症、怪病,而手不可触及,眼不能视见者.无论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其成因都是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尤其是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停积、流溢而为痰为饮,并变生百病.肺为水之上源,主治节,司通调水道之功能,若肺气不足,或风寒束肺,宣降失常,治节无权,水液可聚而为痰为饮,肺阴虚或肺郁生热亦可煎灼津液为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如脾气不足,运化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聚湿生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元气之根,若肾阳不足导致五脏六腑之阳气虚衰,脾肺二脏功能失调,可滋生痰浊,故张景岳云:"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此外,肝气郁结、心阳不振均能引起气滞水停,聚而为痰,或瘀血既久,亦能化生痰水.  相似文献   

9.
郭聂涛 《河南中医》2004,24(2):58-58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 ,笔者在肾病治疗中遵其古训 ,灵活运用 ,效如桴鼓。1 “痰饮”的含义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输布失常 ,停留于某些部位的病证。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痰饮”指的是广义的痰饮。肾病所致之水肿应属“溢饮”范畴 ,即“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是也。狭义痰饮指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所致的病证。即“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  相似文献   

10.
宋春侠  张德英 《陕西中医》2004,25(12):1152-1152,F003
中医论痰,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痰指肺家之痰,广义的痰包括一切水谷精微代谢障碍停聚体内之物.有的肉眼可见,有的为微观所见,只能从脉象上得知.微观可见的如沉积于血管中的粥样斑块.至于肉眼可见的,如妇女过多的带下物,胃中呕吐的涎沫,小便排出的白浊物,眼中过多的分泌物等.<内经>云:"膏梁厚味,酿生痰浊".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厚味,体力劳动相对减少,造成营养物质相对或绝对的过剩.这些过剩之物,即乖变为痰.当今的多发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由痰引起,因而研究痰证的证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先仅对痰浊在上、在中、在下的临床表现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雪旗 《河北中医》2008,30(5):536-537
痰饮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 1 痰饮的涵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条提出"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明确了四饮的分类.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温药和之适用于广义的痰饮还是狭义的痰饮,医家们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痰”辨     
所谓“痰”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临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可根据临床表现而判定,而有形之痰则是我们常说之“痰”。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痰,广义即为痰饮,狭义即为痰,乃是肺、肺系的产物。一般稀薄者为饮,粘稠者为痰,痰之来源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且与三焦气机也有联系。肺主治节,能调水道,感受外邪,肺失宣肃,肺津凝聚成痰,而且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受损而致虚弱,则运化无权,水湿内聚,凝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肾司开阖,主水液蒸化,水湿上泛,可聚而成痰,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也可生湿成痰。  相似文献   

13.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对痰饮实质、广义与狭义痰饮、"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力求原意,张仲景所论之痰饮实为饮邪,"温药和之"针对广义痰饮.饮为阴邪,多由脏腑阳气不足、水液停聚导致,证属本虚标实当以温药治之,但须遵循"和之"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应当根据邪正之盛衰、病势之缓急...  相似文献   

14.
黄航宇 《陕西中医》2010,31(6):765-767
1痰的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病理变化。中医的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类似于西医的痰,它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痰浊和饮液而言,如咳嗽之吐痰、喘息之痰鸣、易被观察及理解;广义的痰,是指诸饮的总称,是由于肌体气机郁滞与阳气衰微,不能正常敷布津液及润泽肌肤毛发和化生营血,而反在体内作局部或全身的病理性停聚,  相似文献   

15.
<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的痰饮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的总称,狭义者系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证。狭义痰饮病,按其"心下有留饮"的饮停胃腑和"水走肠间"的饮流肠道的不同病变部位,区分为胃饮证和肠饮证,其诊断治疗自成体系和特色。本文拟对《金匮要略》胃饮证的治疗特色作一探讨。1胃饮证之病因病机张仲景对胃饮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水液代谢理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相似文献   

16.
治疗寒饮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历代医家对痰与饮有分论者。饮之生成,因外受之邪,内伤水饮,致脾胃运化失常,水饮停聚而成。痰之形成,因六淫侵袭者,或因其化热,煎熬津液致痰;或因其化痰,津液凝聚为痰。因内伤而致者,诸如饮食过伤,劳倦至极,  相似文献   

17.
论治痰饮     
痰饮的涵义与病因证治痰是黏稠的,饮是稀薄的,两者合之谓曰“痰饮”。它是体内水液不能输布和转化,停留于体内某一部分而引起的疾病。痰和饮,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饮证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是指诸饮症中的一种由于水液积留的部位不同,所以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不同的名称。除痰饮之外,还有水气、湿浊引起的疾病,其发病原因、病理机转与痰饮基本相同。其中痰和湿浊表现水分较少,水和饮表现水分较多。但不管是痰饮、水气、湿浊都包含有“水”在其中。临床所见,一是由外感引起,如风寒伤肺,寒湿伤脾,脾肺两伤,则气机升降失职,水液输布宣发失常,…  相似文献   

18.
<正>痰饮是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痰饮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病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所致的多种病证,狭义的痰饮则指饮停胃肠之证。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黄连温胆汤源自陆子贤的《六因条辨》"伤暑汗出,身不大热,而舌黄腻,烦闷  相似文献   

19.
中医之"痰"有狭义之痰和广义之痰,与现代医学之痰大有不同,但现代医学的发展,可尝试揭示中医之痰的科学性。黏蛋白不仅参与中医狭义之痰的形成,而且在分布、致病方面与中医广义之痰极其相似。提示黏蛋白是中医之"痰"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金匮>第12篇第15条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论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然对其中"痰饮"为"广义"还是"狭义"?"温药和之"是何意?历代医院则见解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