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腔巨大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胸腔内巨大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点。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平扫,其中2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5例胸腔内巨大脂肪肉瘤,CT扫描均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含脂肪低密度影,邻近肺组织受压;4例邻近胸膜增厚粘连;3例心脏纵隔受压移位;2例增强扫描均呈实性部分轻度强化,脂肪部分无强化。结论 胸腔内巨大脂肪肉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为密度不均匀的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含脂肪的低密度影。邻近器官和组织表现为受压推移或侵犯。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均匀强化,脂肪部分不强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盆滑膜肉瘤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骨盆滑膜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及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资料患者首诊时平均年龄37岁,男多于女(男7例,女4例);9例病灶位于临近骨骼的软组织深部;病灶在CT上均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1例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8例有实性间隔及囊变;11例病灶只有1例病灶出现骨质破坏,1例病灶内见少许钙化。结论骨盆滑膜肉瘤病灶较大(〉5cm),多呈不规则肿块,位置深,跨关节生长,I临近关节及骨骼但骨质病变相对较轻。在CT多表现为密度不均软组织肿块,分隔、囊变常见,增强多呈显著不均匀强化,但仍然缺乏特异性,特别是较小的病灶密度常均匀,难以同良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筛窦横纹肌肉瘤影像学表现及正确诊断的认识。方法:结合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回顾分析4例筛窦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证实,4例患者中有3例为腺泡性横纹肌肉瘤,1例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CT和MRI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病变区域密度(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病变组织对周围结构,如眼眶、鼻窦、鼻腔、前颅底等常有侵犯;骨质改变多以压迫性骨质吸收和溶骨型骨质吸收并存为主。结论:CT可以显示骨质的破坏程度和病变范围,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而CT及MRI联合检查有助于准确判断筛窦横纹肌肉瘤的病变范围及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为DFSP患者的CT与MRI表现,复习相关文献,总结DFSP的影像特征。结果 18例病灶均位于皮下或隆起皮肤表面,其中躯干11例,头面部4例,右肩部、乳腺、左大腿各1例。18例均与邻近肌肉分界清晰,6例邻近皮肤增厚呈"皮肤尾征"; 4例外形呈"悬吊征"; 8例瘤体边缘呈浅分叶状并有5例可见结节状外突。肿块直径2. 5cm 1例、3~5 cm 8例、5~10 cm 7例、> 10 cm 2例。CT平扫以稍低密度为主,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渐进性显著强化,5例瘤体内见结节状明显强化。MRI上信号略不均匀,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渐进性明显强化。结论 DFSP在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对其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肾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方法:对9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平滑肌肉瘤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均匀高密度肿块2例,高、低、等混杂密度,其内有坏死、囊变6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1例。CT增强扫描肿块多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液化、坏死征象。结论:肿块较大,坏死、囊变明显及肿块内出血为肾平滑肌肉瘤的主要CT表现,但其影像学表现于肾癌相似,术前难以鉴别,最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1990年~2004年11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横纹肌肉瘤,将年龄,病理类型及MR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该区域的RMS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9例),病理类型为胚胎型(8例)和腺泡型(3例),MR表现为圆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大多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常广泛破坏周围骨质,侵犯临近结构并易有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结论头颈部RMS有MR特点,结合年龄及临床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收治的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结果 EGIST组肿瘤位于肠系膜5例、腹膜后3例、腹腔及盆腔2例、卵巢1例。CT显示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平扫呈不均匀密度减低,实性部分增强扫描肿块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较明显;GIST组中13例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或与邻近组织结构分界不清,呈分叶状;9例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楚,形态规则;平扫时密度不均匀25例,密度均匀7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强化较明显。两组病理学特征基本相似。结论 EGIST因与GIST其生长方式及部位有差异而具有其自身的影像特征,多层螺旋CT对EGIST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纵隔巨大恶性滑膜肉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报道2例原发性纵隔巨大恶性滑膜肉瘤的临床资料,并针对本病的CT表现和鉴别诊断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纵隔巨大恶性滑膜肉瘤临床罕见,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囊实性肿块,伴有壁结节,邻近骨质溶骨性破坏,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表现为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5例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5例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结果:5例滑膜肉瘤患者中4例为双相型,1例为单相型。滑膜肉瘤组织学特点主要是由梭形细胞构成,弥漫性紧密排列或呈交织束状排列,免疫组化上皮贺间质标记阳性。其CT表现为边界不清晰的与肌肉等密度或者混杂密度的肿块,肿块内有钙化,周围骨质呈不规则破坏,出现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和骨重新塑性。MRI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分叶,T1W1肿块内见低信号分隔,T2W2呈高信号且可高于皮下脂肪信号,相邻骨质受损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改变。结论:滑膜肉瘤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软组织恶性肿瘤,有双相型和单相型,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CT及MRI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但有助于提高滑膜肉瘤的诊断准确性,并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44例软骨肉瘤X线、CT示大片状骨破坏31例,斑片状骨破坏13例;骨破坏边界模糊36例,边界清晰8例;有分隔5例.钙化37例,其中可见弧形钙化9例,无钙化7例.显示软组织肿块29例.20例MRI检查中,T1WI 15例呈等信号,其内可见斑片状低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其中2例可见条状高信号分隔,3例呈不均匀低信号,2例呈不均匀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其间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其中10例呈囊状高信号,其间可见低信号分隔.19例CT或MRI增强检查中,呈环形小叶状壁样、弓状强化.结论 软骨肉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影像学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