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创伤后成长(PTG)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1996年1月-2014年8月关于PTG与PTSD症状相关性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2篇文献。结果示PTG与PTSD症状得分呈正相关(ES=0.21,95%CI:0.17~0.26)。亚组分析示,成人(ES=0.22,95%CI:0.17~0.27)相关程度高于儿童(ES=0.18,95%CI:0.05~0.31);创伤类型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军事冲突、照顾者、助人职业、混合事件、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疾病;按创伤时间分组,相关程度随时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18~24个月相关程度最高(ES=0.29,95%CI:0.08~0.49)。其中,6篇维度间的meta分析结果示除PTSD症状的回避维度与PTG各维度得分、PTSD症状的高警觉维度与PTG的欣赏生活维度得分、PTSD症状各维度与PTG的他人关系维度得分间的相关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关联,年龄、创伤类型和创伤时间对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关系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洪灾13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者的预后情况,以及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200例经历1998-1999年湖南省洞庭湖区特大洪灾且经2000年流行病学调查被归类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的灾民再次进行调查。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再次进行筛查,实际入组184例,将研究对象分为康复组(n=162例)和PTSD症状阳性组(n=22例);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测查两组的人格特征。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结果:洪灾13年后PTSD症状持续阳性比率为12.0%(22/184)。康复组EPQ-RSC外向人格得分高于PTSD症状阳性组[(51.8±10.7)vs.(45.1±13.2),P0.05],神经质人格得分低于PTSD症状阳性组[(46.5±10.1)vs.(58.3±1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等变量后,神经质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持续阳性的危险因素(OR=3.63,95%CI:1.05~12.54)。结论:洪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持续存在的情况值得重视,神经质人格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外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特征,分析影响眼外伤患者PTSD的社会心理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某院确诊的眼外伤患者161例。自行设计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1个月后进行随访,采用PTSD自评量表(PTSD-SS)评估眼外伤患者PTSD症状特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眼外伤患者的社会支持度,采用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评估眼外伤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眼外伤患者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眼外伤患者PTSD-SS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对创伤事件的主观评定、警觉性增高、回避症状、反复重现体验和社会功能受损;PTSD-SS得分高于国内常模(t=11.864,P0.001)。眼外伤患者SSRS得分高于国内常模(t=19.141,P0.001)。眼外伤患者CD-RISC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力量、坚韧和乐观;CD-RISC得分低于国内常模(t=-13.525,P0.001)。眼外伤PTSD阳性症状患者58名(37.18%)。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致伤后视力、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坚韧、乐观均会影响眼外伤患者PTSD症状(χ~2=10.189,6.466,6.447,5.566,5.784,10.541;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男性、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坚韧、乐观均为眼外伤患者PTSD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28,0.414,0.501,0.403;95%CI=0.321~0.904,0.237~0.864,0.405~0.912,0.210~0.745;P0.05)。结论:眼外伤患者PTSD的发生率较高,症状较一般人群严重。眼外伤患者的社会支持度高、心理弹性差。男性、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坚韧、乐观的眼外伤患者更不容易出现PTS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突发群体事件后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乌鲁木齐市某突发群体事件后2个月,对事发地之一沿街社区年龄≥15岁的居民931人进行调查。由精神科医生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进行检查,使用DSM-IV对各类精神障碍进行诊断,计算PTSD和抑郁症的检出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PTSD7)、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应付方式问卷(CSQ)评估应激症状和人格及应付方式,分析PTSD和抑郁症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PTSD检出率为13.5%,抑郁症为8.7%,排在所有精神障碍检出率的前两位。将931人按诊断结果分4组,即无病组(n=705)、PTSD组(n=72)、抑郁症组(n=28)和PTSD抑郁症共病组(n=53)。无病组EPQ神经质得分小于其他3组[(5.8±4.8)vs.(10.6±5.1),(10.9±4.9),(14.0±5.2)],PTSD组和抑郁症组小于共病组(均P0.01)。无病组的CSQ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4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3组,共病组的自责因子得分高于其他3组,无病组和抑郁症组的求助因子得分高于共病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事发时暴露程度高,神经质、掩饰性和自责得分高者更容易出现PTSD(OR=1.03~3.95)和抑郁症(OR=1.04~4.33)。结论:突发群体事件后社区居民PTSD和抑郁症检出率较高,心理创伤后PTSD和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大、事发时暴露程度高,以及较高水平的神经质、掩饰性和自责。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盐城龙卷风后青少年的正念水平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复原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CPSS)、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和复原力问卷(CD-RISC)对822名盐城龙卷风18个月后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一方面,正念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也可以通过复原力的中介负向预测PTSD;另一方面,正念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复原力的中介正向预测PTG。结论:特质正念水平有助于提升灾后青少年的复原力,从而有助于缓解PTSD症状,同时还可以促进个体提高PTG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特点及社会心理相关因素。方法采用PTSD筛查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对198例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有20%的癌症患者PTSD筛查量表3个分量表均分大于3;②不同居住地被试PTSD症状有显著差异,农村显著高于城市(t=2.240,P<0.05);③不同癌症类型被试PTSD症状有显著差异,乳腺癌和子宫癌患者要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癌症(F=2.313,P<0.05);④不同患病时间被试PTSD症状有显著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有上升的趋势(F=2.389,2.626,2.418;P<0.05);⑤癌症患者PTSD症状与消极应对、精神质、神经质成正相关(P<0.05),与积极应对、社会支持成负相关(P<0.05)。结论有20%癌症患者的各类症状达到"中度"以上的水平,居住在农村的癌症患者PTSD症状更严重、乳腺癌和子宫癌患者的症状更少、随着时间推移癌症患者PTSD症状更严重。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是影响癌症患者PTS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雅安地震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14个月后的302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震后14个月的PTSD和认知重评策略对震后14个月的PTG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震后14个月的PTSD与表达抑制策略的交互项对震后14个月的PTG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震后14个月的表达抑制策略在PTSD对PTG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在低表达抑制水平的条件下,PTSD对PTG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高表达抑制水平下,PTSD对PTG发挥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复原力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1年后的644名中学生进行追踪测量。结果:震后1年的PTSD和复原力分别对震后1.5年的PTG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震后1年的PTSD与复原力的交互项对震后1.5年的PTG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震后1年的复原力在震后1年的PTSD预测震后1.5年的PTG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在高复原力水平的条件下,震后1年的PTSD对震后1.5年的PTG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低复原力水平下,震后1年的PTSD对震后1.5年的PTG发挥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创伤后成长(PTG)状况及PTG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首次确诊为AMI的患者97名,在出院前1天(T1)用创伤后成长调查量表(PTGI)、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童年期创伤问卷(CTQ)进行调查;其中43名患者在发病后第8周(T2)完成PTGI随访。结果:97名患者中,71.1%报告了PTG。43名完成随访的患者中,T1阶段32名患者存在PTG(74.4%),T2阶段10名患者存在PTG(2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R依恋焦虑得分能正向预测AMI患者T1阶段PTG的发生(OR=1.01~1.07);CTQ情感忽视得分能负向预测AMI患者T1阶段PTG的发生(OR=0.76~0.96),也能负向预测接受随访的AM I患者至少一个阶段PTG的发生(OR=0.67~1.00)。结论:出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较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但随着时间变化其水平逐渐降低。依恋焦虑水平高的患者更容易产生较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而经历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患者不易产生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新疆某三甲医院的创伤住院患者,以及目睹亲人经历重大创伤或者突然亡故的家属400名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应用PTSD诊断量表(PCL-C)、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进行评估,依据DSM-Ⅳ诊断标准确诊PTSD的患者并调查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①400例被试PCL-C评分均值为(36.975±14.090),PTSD的症状筛查阳性率为31%(PCL-C分值≥41分);②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女性(χ2=13.380,P0.001)、重大外伤(χ2=24.488,P0.001)、癌症(χ2=9.268,P0.05)、丧亲(χ2=41.083,P0.001)的被试PTSD症状的发生率高。结论创伤后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性别、创伤的严重程度、是否患有癌症或丧亲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探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对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40篇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整合性分析。方法:使用STATA 15.0进行元分析,对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有无配偶的差异分析中采用效果量d,在对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分析中采用效果量r。结果:性别与PTG合并效果量d=-0.111,呈小效应值,不同性别的个体创伤后成长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与PTG间合并效应量r=0.261,呈中等效应值。心理弹性与PTG间合并效应量r=0.527,呈大效应值。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PTG的相关程度差异不显著。结论:社会支持对PTG具有一般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则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二者都促进PTG的产生,对遭遇创伤的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女性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略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群的发生情况,探讨PTSD症状群的心理易感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知觉压力量表、反刍思维量表、情绪调节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测评量表第五版对94名COPD患者进行调查。结果:COPD患者中PTSD的阳性率为25.5%,分别有58人(61.7%)、36人(38.3%)、57人(60.6%)、60人(63.8%)存在再体验、回避、认知与情绪的负性改变、唤醒症状群。分层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知觉压力、症状反刍均是回避[β=0.34(P=0.001),β=0.46(P=0.009)]、认知与情绪的负性改变[β=0.38(P0.001),β=0.54(P=0.001)]、唤醒[β=0.21(P=0.044),β=0.64(P=0.001)]症状群的危险因素。此外,知觉压力还是再体验[β=0.33(P=0.001)]症状群的危险因素。结论:知觉压力、症状反刍水平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TSD症状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661名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61名患者中为轻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者176名(26.6%),中重度PTSD者268名,检出率43.3%。PTSD总分及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社会功能受损4个维度与SCL-90总分及9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7~0.636,P0.001)。PTSD总分及4个维度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315~0.538,P0.001)。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并积极寻求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舟曲泥石流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TSD)的发生率,为灾区居民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随机抽样的原则,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对293名灾区居民进行自填式调查问卷调查,按照有无PTSD分为PTSD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在社会人口学资料和受灾程度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SD的危险因素。结果 1灾区居民PTSD症状群筛查总阳性率为34.47%,创伤经历反复重现组阳性率最高(86.35%);2两组在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有无亲人死亡、房屋是否倒塌、有无伤残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6,0.000,0.000,0.000,0.017,0.026);3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PTSD的预测因素,分别为女性、未婚、亲人死亡、受教育程度相对低和有房屋倒塌者(OR=2.34,0.34,0.45,0.77,0.71)。结论舟曲泥石流灾区居民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不同特征的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获得性残疾人的致残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在北京市某区选取获得性残疾人217名,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第五版(PCL-5,以得分≥33分为PTSD症状筛查阳性标准)、D型人格量表(DS)进行调查。结果:满足PTSD症状阳性标准者占12.8%,残疾持续6~10年和11~15年者的PCL-5总分[18(0,70)、15(0,66)]和PTSD症状阳性率(26.3%、22.2%)较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S消极情感维度是PTSD症状阳性的危险因素(OR=20.07,95%CI=4.81~83.70),意外事件致残组PTSD症状阳性风险高于疾病致残组(OR=5.50,95%CI=1.58~19.13)。结论:获得性残疾人创伤后应激症状在残疾后持续存在,消极情感和致残原因是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然灾害后创伤后应激反应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汶川地震18个月时通过PTSD症状自评量表(PCL)对205名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教师的创伤后应激反应严重程度的测评和T细胞及其亚群水平的化验和分析.结果 通过对102名PCL高分组被试和103名PCL低分组被试的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进行t检验发现,两组被试在CD3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0),在CD4/CD8水平上存在边缘性显著差异(P=0.069).进一步的秩和相关分析发现,CD3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4个症状都呈边缘性显著的负相关(闯入、回避、麻木和高警觉的P值分别是0.098、0.081、0.065、0.073),而CD4/CD8仅对PTSD中的高警觉症状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地震18个月后幸存者的CD3水平可以作为PTSD的生物标记,而CD4:CD8的值则可以作为PTSD的高警觉症状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中不同类型的早年创伤、人格特质与临床症状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在早年创伤与强迫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4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使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测量被试的强迫症状严重度,早年创伤问卷-自评版(ETI-SF)测量其早年创伤经历,NEO大五人格量表(NEO-FFI)测量其人格特质。结果:ETI-SF中情感虐待分量表得分与Y-BOCS总分呈正相关(r=0.19,P0.05),NEO-FFI中神经质人格得分与Y-BOCS总分呈正相关(r=0.31,P0.001),宜人性人格得分与Y-BOCS总分呈负相关(r=-0.18,P0.05)。通径分析显示神经质人格在情感虐待与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为0.107(95%CI:0.04~0.19,P0.05)。结论:早年情感虐待可能与强迫症状呈正相关,而神经质人格在情感虐待与强迫症状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30人,正常对照组30人,所有被试均接受自传体记忆(AMT)、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TSD-SS)测验。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SD患者PTSD症状量表各症状及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总分上存在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分析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PTSD症状的重复体验、回避功能、社会功能与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呈高度的正相关性,分别为(r=0.59,0.53,0.71,0.59;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PTSD症状及过度概括化的自传体记忆明显,且过度概括化的自传体记忆水平越高,PTSD患者的重复体验、回避功能、社会功能问题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情绪调控在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中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利用认知情绪调控问卷调查了265名大学生的积极评估与沉思默想两种策略与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情绪调控策略与PTSD症状之间的性别差异,并利用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了生活应激经历与情绪调控策略对PTSD症状的影响。结果女生比男生会更多地采用积极评估策略来应对应激(t=-1.91,P=0.058),并且积极评估策略与女生的PTSD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避:r=-0.26,P0.01;记忆闯入:r=-0.19,P0.01;高唤醒:r=-0.19,P0.01)。但积极评估与PTSD症状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积极评估策略的使用与男生的PTSD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记忆闯入:r=0.28,P0.05;高唤醒:r=0.26,P0.05)。沉思默想与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男女差异,无论对于男女,沉思默想与PTSD症状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7~0.46,P0.01)。研究还发现,情绪调控比生活应激经历本身更能决定PTSD症状的严重性。结论应激后陷入沉思默想不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还可能会破坏男性利用积极评估策略应对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直肠癌患者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与心理韧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9月在某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2例直肠癌患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支付方式、有无放化疗、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对所有患者进行PTG量表、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resilience scale, CD-RISC)、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估,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PTG评分与CD-RISC、SAS和SDS评分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信息患者PTG评分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TG评分的危险因素。结果:201例直肠癌患者的PTG总分、CD-RISC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依次为61.48±10.20、57.92±13.10、52.68±10.60、53.67±10.88,PTG评分与CD-RISC评分呈正相关(r=0.594,P0.05),与SAS评分和SD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7,-0.421;P0.05);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医疗支付方式为医保、无放化疗、TNM分期为Ⅰ期的直肠癌患者PTG评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9.481、6.540,2.601,3.153,11.943;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OR=3.338,P0.05)、CD-RISC评分≥58分(OR=3.695,P0.01)是影响PTG评分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患者的PTG水平与心理韧性有关,且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无放化疗和CD-RISC评分≥58分患者PTG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