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伴随着药物治疗的快速发展,以药理活性非常强的药物为代表,开发出许多用药时必须给予足够关注的药物,“用药最适化”这一概念逐渐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这主要是为了实现用药时的最佳形式,尽可能地根据选择或者需要控制药物的浓度-时间模式,输送到药物的作用表达部位,实现治疗用药的安全性。但是,历来的方法却很难实现这一点,通过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调控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以获得最好治疗效果为中心的药物使用方法和药剂正在开发之中。这就是给药系统,使用可以表达自身概念的语言来命名。虽然都是以各种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作…  相似文献   

2.
鼻腔内给药     
过去仅将耳鼻喉科等领域使用的,以局部作用为目的的滴鼻剂采用鼻腔内给药。但由于近年来已知药物通过鼻粘膜吸收良好。因此学者们以全身作用为目的,对鼻腔内给药途径进行了大量探讨,从而形成了现在药物转运系统的一个领域。本文仅论述以全身作用为目的的鼻腔内给药。鼻腔内给药的意义口服药物尽管也能被吸收,但由于在消化管粘膜和肝脏受第一关卡效应的影响,高水溶性药物由消化管吸收的速度很慢,由于肽类等分子量大,难于吸收,易被消化酶分解。与之不同,鼻腔内给药时,药物一经吸收,就像静脉注射那样,完全进入体循环。  相似文献   

3.
曲智 《日本医学介绍》2007,28(5):229-229
对于杉花粉症的治疗一般是以抗组胺药为主的药物疗法。目前对于杉花粉症有可能根治的治疗只有免疫疗法(脱敏疗法)。免疫疗法中最常用的过敏源投予方式为皮下注射,其他新的投予方式有:①口服;②气管内投予;③经鼻投予;④舌咽下投予等。  相似文献   

4.
基因组药物的开发是指在系统把握全部基因组及全基因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开发新药。过去的药物开发都是着眼于疾病特定的表现和分子这一狭窄的信息范围内进行的。而期待基因组药物开发的目的在于:①发现新开发药靶分子;②从基因组的广度评价药理及安全性;③基于患者个体的基因多态性进行药物治疗(或称个体医疗)。随着蛋白质空间结构的逐步确定,药物设计(drug design)也更加精巧。综上将有望缩短新药开发时间(表1)。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有关2型糖尿病的临床进展是非常显著的,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3方面:①日本糖尿病学会提出新的诊断标准与病型分类,对2型糖尿病的概念有新的论述;②英国对2型糖尿病长期介入试验(UKPDS)的结果陆续发表,给2型糖尿病治疗带来了巨大影响;③各种对2型糖尿病新的药物出现或新的评价等。本文以这3个问题为中心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肾脏是药物在体内的重要代谢途径之一,了解药物在肾脏的代谢机制不仅可以指导科学用药,同时可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如果使用药物时不了解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将会对肾脏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影响肾脏功能并最终发展为尿毒症而需要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有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肾脏病人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美国和荷兰,约有6.5%~1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肾脏疾病。日本的透析患者超过了25万人,平均每500人中就有1名透析患者。在中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8%~9%。大多数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目前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是肾脏疾病症状严重后才来就诊,此时就诊不仅治疗效果差,而且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且治疗费用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美国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虽然慢性肾脏病和尿毒症患者总数只占医疗人群的7%,但他们的医疗费用却占了美国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尿毒症患者每人的透析费用需6.5万美元/年(约50万人民币),肾移植需4万美元/年(约32万人民币)。在中国,虽然应用同样产品的透析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1/10,但即使如此,普通家庭仍难以承受透析费用的沉重负担,以致大多数尿毒症患者目前还无法得到及时的透析治疗。 本专辑选译自《医学のあめみ》2005年第215卷第6期“药物性肾障害”专辑。详细介绍了药物对肾脏的作用机制与产生毒副作用的机理,同时对临床各科常用药产生的肾损害及对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治疗加以介绍,内容新颖,是临床医生需要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专辑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李昌臣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孙伟教授审校。[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抗癌药及化疗药引起的肾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疗药物最早是作为微生物的治疗药,也包括具有宿主自身起源的恶性肿瘤治疗药物。一般后者多作为抗癌药使用。但是,实际上化疗药也用于恶性肿瘤以外的自身免疫疾病和肾疾病等。本文仅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现在,除了β受体阻断剂以外,在日本还有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药物经许多开发试验证实对心律失常有效,但是,对于目前特定的患者选择哪种抗心律失常药还有许多疑惑。当判断某种心律失常需要治疗,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时候,应该注意如下基本事项(见表1)。  相似文献   

9.
一、发生率、发生机制与病型 据日本1999年进行的药物性肝损害全国调查统计资料。起因药物判定为1种的1667例中由化疗药物引起者有122例占7.2%,仅次于抗生素(22.0%)、解热镇痛剂(11.9%)和消化系统疾病用药(7.4%)。部分的抗肿瘤药可能诱发中毒性肝损害,但应用中发生的肝损害几乎全是变态反应性机制所致。  相似文献   

10.
内分泌疾病     
近一年来在内分泌代谢学进展方面值得重视的有:肥胖调控因子的解析、基因表达调节转录因子方面的新的进展以及细胞膜孤儿(or-phan)受体的未知配体的发现。有关细胞内信息传递方面也有若干新见解。一、从肥胖的治疗看肥胖调控因子1.减肥药 针对脑神经生理活性物质的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芬特明(phentermine)和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阻断药sibutamine。具有5-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及促分泌双重作用的右旋芬氟拉明和芬氟拉明有致心脏瓣膜损害而死亡的病例报告,故已中止使用。经口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