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制一种在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中,辅助卵圆孔穿刺的定位装置.方法:定位仪由U型尺、顶杆、调节螺丝、角度转盘、穿刺尺等组成.旋转定位仪上的调节螺丝可以使顶杆左右移动,以此将定位仪固定于患者双侧颞骨关节结节表面的皮肤上.通过顶杆上的刻度换算出角度转盘的左右位置和需要旋转的角度.穿刺时利用角度转盘上的穿刺尺控制进针的方向和深度.结果:利用定位仪穿刺成功率为75%,远高于徒手穿刺40%的成功率.结论:该定位仪可以提供较好的辅助定位,增加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一种骨科治疗牵引床,让住院患者可以更方便地在医院病床上进行床边颈或腰部持续牵引,从而更好地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使用框形支架挡板代替原床的实心挡板,便于牵引钩固定和牵引线穿过.结果:病床上一端连接在患者的颈或腰上,另一端与砝码连接,达到了牵引的目的.结论:该牵引床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骨科治疗腰椎或颈椎在床上做牵引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提高CT引导一次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先把CT引导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定位仪置于病灶部位,利用该定位仪找出通过病灶中心的体外两个点,使三点处于一直线上,并在该定位仪的引导下,行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结果:利用该定位仪,稳定性好,避免了穿刺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结论:CT引导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定位仪安全、稳定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SA引导经颈椎间孔穿刺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安全性及护理。方法:对2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DSA定位后用5—7号穿刺针自颈部侧方穿刺,通过相应椎间孔上部达硬膜外侧前间隙,注入胶原酶溶液1200U,并给予围手术期的护理,随访观察疗效。结果:26例均成功,随访6个月-1年,优良率92.3%,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DSA引导下经椎间孔穿刺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快速经济,围手术期护理是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CT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三维精确定位仪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脑血肿的微创治疗已在国内大中型医院甚至基层县级医院推广应用多年,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相比其优越性是明显的.而颅内血肿微创治疗的精确定位一直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方法.我们总结多年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实验,研制出一种利用废旧心脏介入导丝为主要材料的颅脑穿刺三维精确定位仪.该装置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制作方便,可对颅内血肿(包括脑内出血、硬膜下、硬膜外出血)、脑脓肿、硬膜下积液甚至颅内肿瘤的范围以及血肿穿刺靶点作出精确的定位.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装置的原理和结构及使用情况供同行参考,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提高脑出血、脑肿瘤等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数字减影机导引下,穿刺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入路方法及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在数字减影机监视引导下,76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后外侧入路行椎间盘内及盘周臭氧注射治疗;65例患者经后外侧和小关节内侧缘双入路椎间盘臭氧注射治疗。所有患者均于7d后重复治疗一次,随访6-18个月,采用MacNab腰腿痛评价标准评价其疗效情况。结果:在数字减影机导引下穿刺操作成功率为100%。按照MacNab评价标准对两种入路方式的疗效进行评价,经后外侧单入路方式治疗的有效率为75%;经后外侧及小关节内侧缘双人路治疗的有效率为84.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两种人路方式均在数字减影机导引下穿刺完成,定位准确,穿刺快捷,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经后外侧和小关节内侧缘双入路椎间盘臭氧注射治疗比单纯经后外侧椎间盘臭氧注射治疗有效率更高、更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可调式脊柱俯卧架的设计原理及应用.该俯卧架应用于腰椎后路手术,术中X拍摄方便、快捷,内固定植入准确,悬空腹部保证呼吸、循环功能正常,腰椎曲度调节方便,有效满足了手术体位和护理的要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句朝晖 《健康》2014,(11):10-11
<正>腰很"脆弱"在脊柱疾病中,腰疼是非常常见的。据统计,80%的人在一生当中至少患过一次腰疼。腰椎的主要功能是辅助身体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腰椎一共有5节,承载整个躯干。因为腰椎的椎体最大,所以腰椎的椎间盘也是最大的,承受的压力也大。时间长了,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包括腰椎就会出现退变。腰椎间盘之所以容易突出,是因为腰椎在"设计"中存在缺陷。最下面的两节腰椎,后纵韧带比较薄细,所以有时不能很好地保护椎间盘,导致椎间盘容易突出。腰椎和颈椎的退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为了提高救治成活率 ,减少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 ,我国卫生部提倡以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目前根据CT或MRI片 ,在患者头部描画多条线来找穿刺点 ,既繁琐又不准确 ,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易掌握的定位仪。1 结构简易颅内血肿穿刺定位仪包括模架 (图 1)和定位架 (图 2 )。模架结构有大圆 1、中杆 2、半圆 3、垂直杆 4、转向杆 5、调节杆 6、半圆滑块 7、指向杆 8、水平块 9、座脚 10。定位架结构主要有定位杆 11、大环 12、半环 13、导引杆 14、伸…  相似文献   

10.
脊柱保健操     
脊柱,俗称“脊梁骨”,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中轴骨骼。它是由若干形状不规则的椎骨,如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借椎间盘、韧带互相连结而成,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人随着年龄增长,进入中老年之后,退化的颈椎间盘会失去原有的弹性、韧性,从而造成颈椎不稳。当承受头部重量压力时,随之向四周膨出,继而发生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直至骨化。另外,还有腰椎脊柱结构发生退化性改变,引起腰椎骨质增生,还有因腰部劳损而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于是,常见老年人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后椎间盘的应力变化.方法 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赋予模型特定的材料属性,建立完整、有效的DS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采用短节段(单节和双节)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种工况下对术后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和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各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变化,并与术前DS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均较术前DS模型有所增加,旋转运动对相邻上节段椎间盘影响较大,后伸运动对相邻下节段椎间盘影响较大.单节段固定术后相邻上、下节段椎间盘应力(平均值分别为6.03、4.58 MPa)增加均大于双节段固定术后(平均值分别为5.24、4.47 MPa),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可使DS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其中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对相邻上、下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大于双节段固定融合术;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术后应避免旋转及后伸运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椎病变的相关性,为预防脑梗死事件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年龄和性别为匹配条件,选择住院患者中有脑梗死病史和无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各32例,分别检测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心电图,检查颈椎相关指标,并将颈椎病患者分型诊断,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组中高血压、颈椎病(包括混合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颈动脉硬化患者明显多于无脑梗死病史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混合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成正相关,其中颈椎间盘突出是脑梗死事件的最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混合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颈动脉硬化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颈椎间盘突出在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60例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后路椎体复位、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进行术前、术后疗效评定和比较.结果 术后3 d内患肢或健肢酸痛、麻木者55例,术后3个月仍有患肢或健肢酸痛、麻木者9例,术后1年半仍稍有患肢酸痛者2例,其余患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均无明显下肢酸痛,但其中7例患者诉偶有腰背部酸痛.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年半左右获得椎间骨性融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术后1年Oswestry评分(26.07±9.36)分,与术前的(55.34±11.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SL(P<0.05).结论 后路椎体复位、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引导下应用三维标测穿刺技术降低肺穿刺活检受检者有效剂量的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需行肺部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低剂量CT定位技术与三维标测技术行肺部穿刺活检,对照组使用常规CT定位和现有常规穿刺技术,记录每位患者的穿刺次数、定位CT扫描次数、计算患者所接受的有效剂量,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实验组穿刺次数为(1.26±0.53)次,CT定位扫描次数为(3.28±0.57)次,患者所接受的总有效剂量为(1.27±0.32) mSv;对照组穿刺次数为(4.44±1.82)次,CT定位扫描次数为(6.24±1.82)次,患者所接受的总有效剂量为(14.05±4.26) mSv;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穿刺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7,P < 0.05),CT定位扫描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4,P < 0.05),患者所接受的总有效剂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6,P < 0.05)。结论 应用三维标测穿刺技术,可大大提高穿刺准确性,成功完成一例穿刺活检所需穿刺次数、CT定位扫描的次数明显减少,加之采用低剂量CT定位技术,可使患者所接受的总有效剂量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中关于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的两种方法:逆向定位法和锁骨中点下定位法的差异。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10-2013年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102例患者,以个体匹配设计方法分为两组,试验组51例按逆向定位法进行穿刺,对照组51例按锁骨中点下定位法进行穿刺,观察两种定位方法的置管成功率、置管平均耗时以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成功率试验组为100%,对照组为72.5%,置管平均耗时试验组为(407±59)s,对照组为(577±97)s,并发症累计人次试验组为2例次,对照组为11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向定位法较常规法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在对146例患者行微创臭氧消融术中,通过CT机或者C型臂X光机显示屏调整穿刺方向,确保穿刺部位,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和盘外注射臭氧。结果:146例患者均在CT或者C型臂X光机引导下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均治愈出院。对146例治愈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统计其疗效:优76例(占52.0%)、良52例(占35.6%)、可16例(占10.9%)、差2例(占1.6%),优良率为87.6%,未发生下肢瘫痪、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以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的重要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精确引导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在临床肿瘤穿刺操作中的应用。方法:将CT诊断为占位病变并需要CT引导下进行穿刺明确诊断或者局部治疗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CT精确引导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引导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CT引导下徒手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对照组为52%;观察组出血发生率2%,对照组14%;观察组未发生感染,对照组感染率12%;观察组气胸发生率4%,对照组气胸发生率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精确引导三维立体全身穿刺定位装置设计先进,操作简单,三维立体适应范围广,全身应用,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从而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基层医院使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臭氧与疗效的关系。方法134例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并在病变椎间盘内注射浓度为40μg/mL的医用臭氧,通过随访评定其疗效。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治疗后3~12个月随访,患者显效38例(28.4%),有效80例(59.7%),无效16例(11.9%),总有效率88.1%。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术是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方法简便、疗效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mong 1,026 oil drilling workers in Northeast Brazil found a prevalence rate of 5% for intervertebral disk disease, varying from 1.8% (activities without heavy lifting) and 4.5% (occasional lifting) to 7.2% (routine lifting). Disease prevalence was 10.5% among drilling workers with more than 15 years in the industry and 11.3% among those over 40 years of age. Prevalence ratio (PR)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orking in oil drilling operations and intervertebral disk disease was 2.3 (95% CI: 1.3-4.0). Retrospective information about exposure was collected to minimize the healthy worker survival effect. Using information on current occupation instead of occupational life history would cause an underestimated PR of 1.1 (95% CI: 0.6-1.9).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results similar to the tabular analysis. Neither confounding nor interaction was evident. Growth of the Brazilian oil industry and recent changes in the work force contract and management, involving changes in 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 control, indicate a need for prompt ergonomic intervention in order to control intervertebral disk disease among oil drilling wor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