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2009-03—2012-03我院诊治20例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10例脑出血和10例脑梗死,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溶栓、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有效的肢体和心理护理干预,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20例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临床痊愈11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5.0%。10例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临床痊愈7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10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临床痊愈4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0%。结论针对脑卒中的不同类型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预防颅脑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方法颅脑损伤术后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比较2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4d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8%,下肢肿胀发生率为14.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前馈控制,能够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学科合作治疗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6-01—2018-01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加强多学科合作,及时评估,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肢体功能锻炼,配合物理疗法。结果因采取预防措施和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未发生血栓,发生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此类患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做好心理护理,加强评估及健康宣教,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加强护理,密切配合多学科共同治疗,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对7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术前宣教、术后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对高危人群辅以预防性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7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护理干预后,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15~24d,平均住院(18.3±2.4)d。结论指导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对7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术前宣教、术后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对高危人群辅以预防性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 7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护理干预后,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15~24d,平均住院(18.3±2.4)d。结论指导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方法 自2004-01~2009-01我科共收治22例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针对发病因素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有效护理措施. 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形成静脉血栓患者,应采取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抬高患肢、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倾向,在置管溶栓期间做好导管护理,并采取措施预防肺栓塞.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的不正常凝结,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下肢致残性DVT后综合征,严重者血栓脱落并发致死性肺栓塞。脑卒中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如果不给于任何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责任制护理对宫颈癌患者负性情绪、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80例,依据护理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责任制护理组(n=40)和常规护理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责任制护理组患者的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而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腹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5.0%、2.5%、2.5%,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发生率7.5%、17.5%、12.5%、10.0%(P0.05)。结论责任制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宫颈癌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07-01—2011-12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神经外科患儿,统计原发疾病及手术时间。结果 1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儿,均有下肢深静脉置管的有创操作,主要原发病为颅咽管瘤,手术时间较非血栓患儿明显延长。结论神经外科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下肢深静脉置管有关。管路的护理及病情变化的观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好发于下肢特别是瘫痪肢体,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2009-01—2012-02我科对25例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寻求预防性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50~72岁,平均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肾移植患者存在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诸多危险因素,如何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做出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移植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与结论:依据病史、超声确诊的两例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等),均在六七天内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完全康复,肾功能正常。提示,肾移植患者有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较多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最佳诊断措施,规范及时的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对肾移植术后高危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的不正常凝结,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下肢致残性DVT后综合征,严重者血栓脱落并发致死性肺栓塞。脑卒中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如果不给于任何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1].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作者在护理实践中,针对性地把DVT形成机制和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100例连续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血栓,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应用彩超观察2组股静脉、腘静脉流速,记录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以及下肢疼痛、肿胀出现例数,比较其差异。结果 2组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疼痛及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间歇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09-04-2011-04收治的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45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临床治疗后,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肿胀、疼痛基本消失,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无下肢坏死、溃烂、脑栓塞等并发症发生,2个月后可离床行走。结论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其病发原因为骨折患者术后卧床制动,血管壁损伤和血流速度缓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早期行功能锻炼,密切观察和临床护理,并适当给药进行治疗,可获得较佳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关节置换后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病的概率为40%~60%,而深静脉血栓容易出现肺栓塞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死亡率高达20%~30%。 目的:对骨科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与治疗及并发症肺栓塞的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方法:以“关节置换,静脉栓塞,肺栓塞,病因,预防,治疗”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0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结果与结论: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深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3个因素。患者的全身状况差,合并其他疾病,关节置换手术创伤,手术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延长,肢体固定以及长期卧床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下肢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是导致关节置换后患者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应于术前对关节置换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高血压脑出血常见并发症之一,对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D-二聚体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术后变化趋势,对合并下肢深静脉的早期预测与诊断提供帮助。方法以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高血压脑出血急诊行脑内血肿清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术前、术后D-二聚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t检验分析差异。结果术后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合并发深静脉血栓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深静脉血栓组术后24 h、术后72 h、7 d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未合并深静脉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中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与早期诊断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尚不清楚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择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47例,年龄64~93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2组:骨折组68例,置换前经历了创伤,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未经历过创伤。根据患者生理年龄、置换前社会活动能力、骨质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全髋假体,其中采用生物学假体5例,混合型假体12例,其他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 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 结果与结论:骨折组置换后32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20例,出现Homans征/ Neuhofs征1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9例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于置换后17 d猝死,尸检证实为伤侧下肢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骨病组置换后20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11例,出现Homans征/ Neuhofs征9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比骨病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凝固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P < 0.05)。提示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有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脑卒中病人一方面由于肢体功能障碍,导致活动量减少,血流缓慢;另一方面多数病人还常年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血管硬化,静脉管壁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脑卒中病人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有报道显示,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9%。下肢深静脉血栓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