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U"三步法胰肠吻合术(PJ)在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中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期间行RPD的28例患者病例资料,对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双U"三步法吻合时间为17~35 min,平均23.5 min,术中出血量50~600 ml,平均178.3 ml。术后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8.6%)出现术后胰瘘(POPF),均为B级,经抑制胰液分泌,延长腹腔引流时间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2位患者出现胃排空延迟,经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长13.9 d(3~63 d),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 结论"双U"三步法PJ操作简便,利于学习,吻合质量安全可靠,愈合快,应用范围广,对减少并发症及降低POPF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可切除的壶腹周围癌安全、标准的手术方式。然而,吻合口处常易发生并发症,且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为此,人们对各种胰肠吻合术进行了探讨。目前主要吻合方式是胰空肠吻合术(PJ)和胰胃吻合术(PG)。为了确定PG是否是一种安全的,甚致比PJ更安全的手术方式.作者对86例患者进行了对照性研究。病人和方法从1991年3月到1995年9月共有8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经同一位外科医师手术,其中PJ术38例.PG术48例,根据住院病案记录及随访情况回顾性研究PJ和PG术早期和晚期并发症、术者应用whipple’s术…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恶性肿瘤、部分良性疾病以及癌前病变的标准术式,胰肠吻合相关术后胰瘘(POPF)是该手术导致不良后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痛苦和经济损失。现有研究表明,POPF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胰肠吻合方式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外科医师可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经报道的胰肠吻合术式虽已过百种,但均不能回避POPF,均未得到完全认可。因此胰腺外科医师仍致力于寻找一种更为可靠的胰肠吻合。现如今,国内外学者不仅从未停止对于胰肠吻合的探索,在开发其他预防胰瘘措施方面,也在不懈努力。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就胰肠吻合技术现状和POPF预防策略进行综述,旨在减少POPF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采用胰胃吻合术与采用胰空肠吻合术在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胰瘘、胃排空延迟、出血、腹腔积液、二次手术等方面有无明显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同时根据以上检索所得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检索.使用Jadad法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7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共计1211例病人.结果显示,胰胃吻合组(PG)与胰空肠吻合组(PJ)相比,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胃排空延迟、出血以及二次手术方面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胰瘘及腹腔积液方面,PG组优于PJ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胃吻合术的安全性不亚于胰空肠吻合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胰瘘以及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但是尚需要更多相关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以进一步对PG及PJ两种术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陈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共63例行PD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陈氏胰肠吻合29例,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34例。共有3名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参与手术,围手术期按常规胰腺术后流程执行。对比分析术前、围手术期及短期随访资料,比较两种吻合方式的优缺点,并根据收集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陈氏组糖尿病患者较多(37.9% vs14.7%,P=0.035),两组患者其他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陈氏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黏膜对黏膜组[(368.1±108.8)min vs (427.4±121.1)min,P=0.047]。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 分级≥2级(41.4% vs 67.6%,P=0.037)、胰周引流管拔管时间[(15.3±8.7)d vs(20.6±9.5)d,P=0.026)]、B/C级胰瘘发生率(10.3% vs 32.3%,P=0.036)以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10.3% vs 32.3%,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胰瘘(POPF)的单因素分析表明,体质指数(BMI)(P=0.013)、胰腺质地(P=0.025)及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P=0.022)与POPF高度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证明BMI>21 kg/m2(OR 7.979,P=0.022)、胰腺质地软(OR 5.249,P=0.025)、术中出血>750 mL(OR 10.722,P=0.006)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陈氏胰肠吻合贯穿胰腺纵向U形缝合法相较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法在小胰管的PD术中有着更好的适用性,且PD术后严重胰瘘发生率更低,是一种可靠的胰肠吻合选择。BMI>21 kg/m2 、胰腺质地软、术中出血>750 mL是POPF的独立预后因素,术者应根据患者术前术中情况个体化选择吻合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Whipple1报告第一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来,术后胰漏(postoperative pancreaticfistulas,POPF)一直被认为是该术式危害最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胰胃吻合(PG)和胰肠吻合(PJ)两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腺消化道吻合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PD术中应用PG和PJ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数据的提取,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并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1 121例患者,其中PG组562例,PJ组55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G组在胰瘘(OR=0.60,95% CI=0.44~0.82,P=0.001)、胆瘘(OR=0.42,95% CI=0.18~0.93,P=0.03)、腹腔积液(OR=0.50,95% CI=0.34~0.74,P=0.0005)发生率方面优于PJ组;两组在胃排空障碍(OR=0.98,95% CI=0.53~1.82,P=0.95)、术后腹腔出血(OR=1.29,95% CI=0.95~1.96,P=0.24)、二次手术率(OR=0.96,95% CI=0.61~1.52,P=0.87)、病死率(OR=0.82,95% CI=0.43~1.58,P=0.5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D在减少胰瘘、胆瘘、腹腔积液发生率方面较PJ更有优势,但两者的安全性与远期疗效尚值得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部支架引流对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采用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术后胰瘘(POPF)的临床价值及POPF的影响因素。方法:将97例PD后行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49例)和非支架组(48例),其中支架组胰管扩张26例,非支架组胰管扩张24例。比较两组患者POPF发生率并分析POPF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支架组比较,支架组POPF发生率明显降低(6.12% vs. 22.9%)(P<0.05);在胰管扩张患者中,两组的POPF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8% vs. 8.3%)(P>0.05);而在非胰管扩张患者中,支架组POPF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支架组(8.7% vs. 37.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胰管尺寸、支架有无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7;9.17;6.73,均P<0.05)。结论:胰管支架引流可以减少PD后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POPF的发生,POPF的发生还与患者BMI,胰管尺寸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远端胰腺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后发生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 胆外科接受诊治的81例胰腺远端肿瘤性病变行DP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POPF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 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1例患者DP术后发生生化漏13例,B级胰瘘9例,C级胰瘘3例。单因 素分析显示POPF可能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内脏脂肪面积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手术时间(OR 1.060,95%CI 1.021~1.102,P=0.003)及内脏脂肪面积(OR 1.116,95%CI 1.046~1.190, P=0.001)是 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和内脏脂肪面积是DP术后发生临床胰瘘的独立危险 因素。对内脏脂肪面积较大的患者需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远端胰腺和肠道的吻合处是引起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部位。临床上试用了各种不同的胰肠吻合,但尚无一种公认的最佳术式。作者从1991年3月至1995年9月,由同一位外科医师对86例壶腹周围癌施行了PD。选择非胰腺源性的壶腹周围癌施行保留幽门的改良术式,对患胃病或有胃病史者,以及术中发现十二指肠供血不足时,施行常规的Whipple术式。消化道重建采用两种方式:“胰肠吻合(PJ)38例,将胰腺套入空肠的对系膜缘进行吻合;胃肠吻合(PG)48例,将胰腺套入胃窦或胃体下部后壁进行吻合。两组患者平均年龄:>70岁患者…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大城市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而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很多影像学检查方法被应用于乳腺的早期筛查,如乳腺检查(CBE)、乳腺X线摄影、超声成像(US)、计算机断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和乳腺热层析成像等,尤其是乳腺组织活检的应用,旨在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人工材料桥接修复腹壁缺损是临床上经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桥接类似于构造一个结构单一的腱膜性结构,从而达到腹壁结构和功能上的完整。桥接的要点包括:(1)维持补片适度张力。(2)使用轻量型大网孔补片。(3)补片前充分引流。(4)铺平补片并确切固定。桥接手术常见的术中并发症为肠管损伤;术后常见的短期并发症为血清肿、皮肤坏死、切口裂开、补片外露、腹腔间室综合征;术后长期并发症为补片膨出、补片感染和复发。合理处理桥接手术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各类问题,将有助于病人腹壁结构和功能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恶性肿瘤,约占其发病率的15%,近年来肝内胆管癌的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进展较快,易转移复发,故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切除(R0切除)仍是惟一可能治愈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方式,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之一。目前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面如术前黄疸的处理、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联合血管切除、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等仍存在很多争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术与胰肠吻合术患者的远期营养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胃吻合者19例,胰空肠吻合者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营养参数。结果胰胃吻合组和胰空肠吻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胰瘘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胰胃吻合组和胰肠吻合组的BMI分别为(17.1±7.0)和(19.0±4.8)kg/m2。白蛋白分别为(30.1±0.5)和(32.1±1.3)g/L,转铁蛋白分别为(1.89±0.57)和(2.01±0.61)g/L,前白蛋白分别为(0.18±0.05)和(0.18±0.09)g/L。较术前均略有下降,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上述营养参数均恢复到术前或高于术前水平,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和胰空肠吻合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下肢静脉疾病(VD)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及时准确地诊断VD对正确治疗和改善病人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CDU)、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血管腔内超声(IVUS)等可很好地检测下肢静脉阻塞和反流的解剖范围和功能严重程度,为临床精准诊断及治疗VD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恶性肿瘤,约占其发病率的15%,近年来肝内胆管癌的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进展较快,易转移复发,故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切除(R0切除)仍是惟一可能治愈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方式,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之一。目前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面如术前黄疸的处理、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联合血管切除、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等仍存在很多争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ipelle内膜取样器和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在子宫内膜癌(EC)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收治拟行诊刮术的200例患者,分入Tao刷组和Pipelle吸管组各100例,分别用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和Pipelle内膜取样器进行子宫内膜取样,然后行诊刮术,均行液基细胞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比较两种内膜取样器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以两组取材满意度、疼痛评分(VAS)、出血量、患者的依从性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Pipelle内膜取样器和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在出血量和疼痛程度、并发症、依从性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和Pipelle内膜取样器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均为98%,敏感度分别为95.0%和93.1%,特异度分别为96.0%和93.9%,阳性预测值96.0%和93.0%,阴性预测值95.0%和93.0%;在控制相关因素下,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和Pipelle内膜取样器相比刮诊的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但Tao Brush价格和诊断价值优于Pipelle吸管,可为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治情况,为临床治疗坏死性筋膜炎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36例坏死性筋膜炎患者资料。数据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和中位数绝对偏差(MAD)表示,分类变量以[例(%)]表示,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36例患者中男性25例(69.4%),女性11例(30.6%),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1.5岁(中位数56.5岁,中位数绝对偏差为13.0)。常见诱因是外伤、手术、蚊虫叮咬等。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糖尿病(50%),其次高风险因素是高血压、心脏疾病。坏死性筋膜炎全身都可能发病,但常见于四肢、会阴、臀部、颈部、肛周。实验室风险指标评分、CT、MRI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手术探查是最佳的确诊手段。27例患者获得微生物结果,其中Ⅰ型混合感染15例(55.6%),Ⅱ型单细菌感染10例(37%),Ⅳ型真菌感染型2例(7.4%)。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大肠埃希菌属。 结论治疗坏死性筋膜炎需要早期诊断,尽早清创引流,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恰当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0.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20%~64%的pNENs在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而功能性肿瘤在pNENs中相对多见。因此,药物治疗在pNENs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是pNENs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新一代的SSAs尚不足以取代兰瑞肽水凝胶或长效奥曲肽用于治疗增殖指数较低且生长抑素受体表达阳性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依维莫司和舒尼替尼是目前被推荐用于pNET的两种靶向药物,其他靶向药物在pNET中也已逐渐开展临床试验,部分药物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化疗主要用于生长速度较快的pNET及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NEC),新方案临床试验多针对NEC;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在生长抑素受体表达阳性的pNET中可能具有重要治疗价值;pNENs的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并未显示出非常好的疗效;联合不同药物或方案治疗pNENs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总之,pNENs药物治疗虽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很多治疗药物尚处于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