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养不良性贫血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 方法  将 30例营养不良性贫血患者与血色素正常患者血常规中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数值进行比较 ,找出其不同点。 结果 营养不良性贫血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明显增高。 结论 营养不良性贫血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高与骨髓红系代偿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1.5 异常红细胞 1.5.1 胞体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胞体直径〈6μm为小红细胞,最小的只有1~2μm。临床多见于重症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地中海贫血等。  相似文献   

3.
凌霄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08-209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如按红细胞(RBC)形态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HGB)浓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贫血等。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为缺铁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主要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相似文献   

4.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贫血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smex F-82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64例贫血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RDW-CV)。结果:MCV↓RDW↑缺铁性贫血、MCV↑RDW↑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CV和RDW异常,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MCV↑RDW,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MCV↑RDW↑溶血性贫血、MCV、RDW↑铁粒幼细胞性贫血、MCV↓RDW,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结论:RDW指标的改变对贫血的分类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贫血诊断与鉴别中应用血液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查阅临床资料,抽取我院门诊收治的贫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组(n=20)与缺铁性贫血组(n=40)及其他组(n=20),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血液检验,比较组间血液检验指标。结果对照组RDW、RBC、MCH、Hb、MCV、RBC/MCV与其余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组、其他组RDW、MCH、MCV、Hb、RBC/MCV明显高于缺铁性贫血组,而RBC明显低于缺铁性贫血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液检验应用在贫血患者中有不错的诊断价值,与常规体检者之间指标差异明显,同时可鉴别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部分红细胞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为缺铁性贫血,20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20例为溶血性贫血,又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贫血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检查,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对于健康体检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改变,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溶血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MCH、MCHC、MCV以及RDW显著要低;溶血性贫血的MCH、RDW高于巨幼细胞性贫血,MCHC、MCV低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以借助MCV、MCHC、RDW等指标对临床上出现贫血症状的患者进行贫血类型鉴别。  相似文献   

7.
贫血是老年患者临床常见的症状 ,其原因复杂 ,诊断较困难 ,现将我院 2 0 0 0年以来临床收治老年贫血患者 4 8例分析如下 ,其中有巨幼细胞性贫血 ,恶性肿瘤 ,肾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内分泌引起的贫血等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供同行参考。1 临床资料4 8例中年龄最大者 84岁 ,最小者 6 0岁 ,平均年龄 6 6 5岁 ,其中男性 2 6例 ,女性 2 2例 ,全部患者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 <10 0g/L ,(71± 2 0 8) ,红细胞计数 <3 5 10 12 /L ,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符合国内诊断标准[1] 。2 临床诊断血液系统疾病 36例 ,占 75 % ,其中巨幼细胞性贫血 16…  相似文献   

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细胞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骨髓细胞进行形态学比较。方法 于光学显微镜下,用细胞形态学方法观察比较两类疾病患者骨髓红系、粒系、巨核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 MDS以红系奇数核和巨大红细胞、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最有诊断意义;MA骨髓细胞呈“老浆幼核”改变。以红系为明显,成熟红细胞呈大卵圆形,拉系中幼粒以下各阶段巨幼样变。结论 淋巴样小巨核是MDS主要特征。MA骨髓细胞呈“核幼质老”并以红系为明显,必要时可行其他辅助实验检查。提高MDS和MA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血球数量太少,血红素不足。根据病因,医学上将其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而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含铁的制剂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药物。但是如何服用才是最科学的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观察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形态学检验,分析骨髓形态检验鉴别诊断两种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难治性贫血患者42例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44例,对两组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比较观察检验结果。结果难治性贫血组患者在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中红系细胞病态、粒系细胞病态以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的百分率和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均高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P<0.05)。两组比较,巨幼变原始红细胞胞、巨幼变早幼红细胞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巨幼变中幼红细胞胞体大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形态检验上于巨核系病态造血为主的很大可能为难治性贫血患者;巨幼变幼红细胞的胞体大小变化较多者很大可能是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另外有核红细胞PAS阳性检验也有助于鉴别诊断该两种贫血,阳性率高的应为难治性贫血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4例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4例作为参照组。两组均以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液检验。分析观察组患者诊断结果 ,并比较观察组和参照组、巨幼细胞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各项红细胞参数[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结果经临床诊断,观察组54例患者中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3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24例。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诊断结果显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27例,缺铁性贫血患者27例,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为94.44%(51/54)。观察组RDW(19.56±2.11)%高于参照组的(10.26±1.32)%, Hb(73.26±3.62)g/L、MCV(65.19±3.42)fl、RBC(2.53±0.41)×1012/L、MCH(22.34±1.65)pg/L均低于参照组的(134.26±3.26)g/L、(83.26±3.22)fl、(4.53±0.55)×1012/L、(31.26±1.52)p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RBC和Hb水平均低于缺铁性贫血患者,而RDW、MCV、MCH水平均高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可尽早确诊患者病情,准确掌握贫血患者的血液浓度变化,从而为患者病情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其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2.
缺铁性贫血(简称 IDA)患者用铁剂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我们对28例 IDA 患者铁剂治疗后血小板和白细胞数变化作了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均系住院患者,男性4人,女性24人,男女之比为1∶6,中位年龄34岁(19-62岁)。28例骨髓细胞外铁均为阴性,红细胞系轻度增生,幼红细胞呈现“核老浆幼”血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儿童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 对热性惊厥212例患儿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容积、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进行检测,同时以同期188例无惊厥、肠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并详细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贫血发病率比对照组患儿明显要高,并且绝大多数为小细胞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血液特征相符合.结论 儿童缺铁性贫血可能是导致热性惊厥的一项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妊娠期贫血主要有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两种,以前者较为多见。近年来发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较多见。现将34例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孕24周~26周4例,27~29周10例,30~32周6例,33~35周12例,36~39周2例。最大年龄32岁,最小年龄23岁。初产妇31例,经产妇3例。  相似文献   

15.
患者在长达12年的病程中一直以贫血为主要症状,长期按贫血治疗无效,因此首先需分析导致贫血的原因是什么。一、缺铁性贫血此为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女性更为多见,但(1)患者无缺铁或慢性失血的病史;(2)缺铁性贫血为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而从本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计算之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  相似文献   

16.
王贵锋 《医药世界》2010,(11):1470-1470,1472
目的对老年贫血进行病因分析,注重病因的关注和治疗。方法对189例老年贫血患者根据红细胞平均体积、发病机制和(或)病因明确贫血的病理本质,做出贫血的疾病诊断。结果男性贫血原因前三位:缺铁性贫血19.47%、慢性病性贫血19.47%、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转移癌各占9.73%;女性前三位:慢性病性贫血21.05%、溶血性贫血17.10%、缺铁性贫血14.47%。结论老年贫血病因复杂,重要是明确病因,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贾利敏  史惠琳 《河北医药》2010,32(6):665-666
目的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血象、骨髓象的形态学分析,以提高对MDS与MA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和水平。方法对51例MDS和43例MA患者血象及骨髓象形态学改变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结果MDS以红系奇数核和巨大红细胞、淋巴样小巨核最有诊断意义;MA骨髓细胞呈“核幼质老”改变以红系为明显,粒系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巨幼样变。结论奇数核细胞、淋巴样小巨核是MDS的主要特征;MA骨髓细胞呈“核幼质老”并以红系为明显,必要时可行其他辅助实验室检查,提高MDS和MA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ideroblastic anemia)为一组由多种原因所致的铁利用不良和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的贫血。其特点为:(1)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或双重型贫血。(2)少数病例可见类巨幼红细胞。(3)网织红细胞数多正常或轻度增加,部分可减低。(4)铁代谢异常: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与血浆铁转换率大多增加,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5)骨髓呈幼红细胞增生,部分可伴成熟障碍。(6)骨髓片铁染色有环状铁粒幼细胞。(7)平均红细胞寿命多正常。(8)无异常血红蛋白发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骨髓涂片和切片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64例贫血患者进行骨髓切片与骨髓涂片的检查,对贫血患者对骨髓切片与骨髓涂片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对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断上,骨髓切片要比骨髓涂片的效果好,同时对21例贫血患者的诊断情况要比穿刺涂片效果好,在对巨幼细胞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中,骨髓涂片要好于骨髓切片。结论骨髓涂片对MA(巨幼细胞性贫血)、IDA(缺铁性贫血)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对AA(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应用价值不大,但是骨髓切片能够使AA病情检查率得以提高,而对诊断MA和IDA却没有特别大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非消化道出血性贫血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卫东 《安徽医药》2004,8(3):210-211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非消化道出血性贫血的病因.方法应用红细胞平均值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和MCV/RDW分析法,分别对5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检测分析,并将两种分析方法加以比较.结果红细胞平均值形态学分类示:正细胞性贫血11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例,单纯小细胞性贫血2例,大细胞性贫血1例,无法分类者35例;MCV/RDW法示: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占51.923%(27/52),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占30.769%(16/52),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占1 3.462%(7/52),大细胞均一性贫血占1.923%(1/52),正细胞均一性贫血占1.923%(1/52).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非消化道出血性贫血的原因主要为缺铁性和(或)叶酸缺乏性,MCV/RDW分析法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