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汗一症,临床常见,究其病因,不外"外伤贼风疠气、内伤食药、情志失调",或"病久失治,变为发热,导致阴阳失衡,荣卫不和",而致是症。但本症并非是独立的一个证候,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古今治汗之方颇多,但在临证把握上,常因毫厘之差,而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对其病因及临床治疗有些感悟,遂发管见,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2.
真武汤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武汤临床运用举隅湘潭市红十字会专家门诊部(411100)刘梦雄主题词真武汤/治疗应用真武汤一方,由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生姜组成。仲师原为治太阳误汗致阳虚水泛,或少阴阳虚而致水气不化之证而设。笔者临床体会,是方济火而利水,大凡阳衰阴盛,土生乏源,...  相似文献   

3.
后世对东垣内伤热中证即气虚发热证之发病机理及证候归结众说纷法,笔者认为,其气虚是本,发热是标,其证候归结是气虚兼热毒证。试述如下。观东垣之内伤热中证,乃为饮食、劳逸、六惜损伤脾胃之气后所产生的内伤发热证,即气虚发热证。然气虚何能发热?气者,阳也,阳虚则寒;脾胃者,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气皆由此而生。今脾胃之气既虚.则诸脏阳气亦随之而虚。东垣日:“此阳气下陷阴中,‘阴火’上越所得。”然此阴火又为何物?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脾胃之气既虚,则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郁滞,久则发热。此东坦“阴火”…  相似文献   

4.
向阳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3):105-105
天保采薇汤临床应用探析向阳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天津300193)天保采蔽汤,源于清·夏禹铸《幼科铁镜》.该书谓其“证属内伤外感,汤属内外并治”用以治疗胎毒发丹、肝经郁热、时毒发热,并配合推主治疗惊痫、痰盛发惊、风盛发惊诸证。业师李少川教授善用本方治疗...  相似文献   

5.
真武汤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涌生 《北京中医》2007,26(9):628-631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由炮附子、茯苓、生姜、芍药、白术组成,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等证,为温阳利水之经典方。《伤寒论》中记载真武汤证有两条:太阳病篇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相似文献   

6.
"胆咳"之证,临床时有所见,属少阳病、内伤咳嗽范畴,具有病程较长,夜半后咳嗽发作或加重,白天减轻的特点,常伴夜间发热、汗出、咽痒;晨起口苦、咽干、口渴等症状,若固守常法,见咳止咳,必致治疗无效、病情迁延。故当"治病求本",宗和解少阳之法,随证加减治之而效。  相似文献   

7.
结合10则不同疾病不同证因引起的发热,探讨发热证治。认为其病因可见外感,又见内伤,治疗需辨病辨证结合,辨别虚实,审证求因。  相似文献   

8.
谈谈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饮国 《新中医》1997,29(2):10-11
慢性肾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中西医对此病的治疗均感棘手,但只要积极治疗,仍能取得较好疗效。现根据笔者多年之临床,谈谈中医治疗本病的点滴经验。1 浮肿的治疗浮肿是慢性肾炎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有的可出现肾病综合征,如慢性肾炎肾病型(即肾综Ⅱ型)。其浮肿的主要原因是脾肾阳虚,水湿滞留,其治应以温阳利水为主,尤以温肾阳最为重要。主药用熟附子,方选真武汤或实脾饮酌加温肾利水之品。由于实脾饮中有较多行气之药,若见有消化道症状恶心欲呕、腹胀纳呆者用该方较为适宜。温阳利水法治疗浮肿,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浮肿消退后不易反复,较之单纯用…  相似文献   

9.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治疗阳虚水泛证。查阅10年来国内期刊文献报道,真武汤临床运用广泛,疗效可靠,从现代医学观点而言,具有强心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健胃、镇痛、调节神经功能的作用。真武汤系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之方,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5味药组成。明代医家吴良在《医方考》中论述“伤寒发汗过多,其人心下悸,头眩目■,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汗多而心下悸,此为亡津液,肾气欲上而凌心也;头眩身■,振振欲擗地者,此汗多亡阳,虚邪内动也。”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用附子之辛温壮肾之元…  相似文献   

10.
仲景之教人,多以证示病机,以药明治法,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真武汤亦是如此。真武汤为阳虚水泛而设,非为伤寒,内伤杂病中凡阳虚或阳虚水泛的病证均可酌用真武汤。本文就内伤疾病中以眩晕为主症的诸如上消化道出血、肺心病、美尼尔综合征等运用真武汤治验体会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余在先  贾丽丽 《光明中医》2012,27(2):351-353
真武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方药物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其主要功效为温阳利水,所治病证见于原文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和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蛔厥证或久利证的重要代表方,本文重点探析乌梅丸用药要点、方药配伍、变化用方用量,认为其方药组成作用特点并不局限于蛔厥证或久利证,并可辨治诸多内伤杂病,临证中运用乌梅丸辨治疾病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寒热夹虚,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代名医秦伯未治学严谨,临证对歧黄之术刮垢磨光而疗效出奇,将其学术治验熔于所著<谦斋医学讲稿>中,毕生业医首辨伤寒温病异同,内伤杂病当识脏腑发病与五行辨证,诊断重视病名,成方以法统之.今就其临证五辨探析如下,以期光大名医经验.  相似文献   

14.
真武汤是《伤寒论》中温阳利水之经典方,由炮附子、生姜、白术、茯苓、芍药5味药组成,现已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伤寒论》中有两条论述真武汤证,太阳病篇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篇第316条亦有:"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原文论述其基本病机皆属少阴阳虚水泛,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本文从方药配伍、用法用量及方证解读方面,考证《伤寒论》真武汤证;总结真武汤物质基础研究,为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并对近几年来真武汤的药理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发现真武汤具有强心、利尿、降脂、抗氧化、改善肾功能和平衡水液代谢等诸多功效;列举运用真武汤辨治心悸、水肿、咳嗽、腹痛、痰饮、眩晕、消渴、带下等中医病证,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慢性结肠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前列腺增生、美尼尔氏综合症等西医疾病,阐述真武汤"异病同治"的原理,以期为真武汤及更多的古代经方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真武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一书,其方能温化人体之寒水,专治少阴里寒停水,其主治病机为肾阳虚乏、水饮泛溢,症见水肿、下利、心悸、喘病、身痛等水气内盛之标急。真武汤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治法常应用于心血管科疾病,如老年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美尼氏综合征等的治疗。在相关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证治机理,旨在为同道运用真武汤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借鉴,以期促进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为肾阴亏虚为本、热毒瘀阻为标之本虚标实证。治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分活动期、缓解期辨证施治。活动期热毒炽盛、燔灼营血,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方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加减;缓解期以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多见,治当滋阴清热、和营养血和温肾壮阳、健脾利水,前证用六味地黄丸等剂,后证多用肾气丸、真武汤之属。  相似文献   

17.
以胡希恕先生"以方类证"理论为基础,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泽泻汤4首经方辨治水饮眩晕为例结合临证医案,分析总结胡希恕先生运用此4首经方的辨证要点与治案思路.经分析认为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泽泻汤皆可治疗由于水饮所致的眩晕,临证需根据不同病机及方证选择相应经方:五苓散治太阳表虚,水饮内停;泽泻汤治心下停饮,...  相似文献   

18.
当归补血汤配伍精当,药味少,效力佳,临床用之得当,每获捷效。但后世医家往往只顾名思义,不考究立方本意,不细辨此方治证,也未认真验证于临床,而误认为补血之主方。虽名噪一时之陈修园等人,也随波逐流,未能纠正时弊。查本方原系李东垣创制,载于《兰室秘藏》之杂病门。李氏认为发热病证有内伤外感之不同,此方所治乃“饥困劳役”而致元气虚之发热证,有别于白虎汤证之发热,应避免错用寒凉而贻误病情。《医方集解》虽解释不恰当,但对李氏认定的证治是如实转载的。李氏对于此方用治“劳役气虚”,还特申其立法依据,在《兰室  相似文献   

19.
孙玉信教授应用麻杏薏甘汤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麻杏薏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由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组成,具有祛除风湿之功效,原用于治疗"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河南中医学院孙玉信教授临证应用麻杏薏甘汤随症化裁,用于治疗内伤杂病,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发热一证,临床颇为常见,尤其是外感六淫之邪,发热则是临床的必然见证。中医学对发热的论述不外内伤与外感两类,且由外感引起者十居七八,由内伤所致者,不过二三。今时医一见感冒发热,往往不加辨证,起手便是大剂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如板蓝根、清开灵或鱼腥草之类,或口服或静脉滴注,以致轻者多缠绵难愈,重者则变证百出。笔者曾去过多家医院,发现滥用中药,不是个别行为,有感于此,故撰文呼吁,杜绝这种不良行为。肺主皮毛,统摄营卫,成为人体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而营卫之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循环往复,周流不休。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风、寒、暑、湿等六淫之邪乘虚而入。故《黄帝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犯肌表,营卫受病,正气奋起抗邪,故发热。所以,发热既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外感病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