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和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熏蒸治疗,疗程均为12周。2组患儿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测定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测量踝关节活动度。结果2组治疗后腘绳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5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有利于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Bobath治疗法,配合正确的护理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比较2组患儿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及肌张力评分),及2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GMFM水平较前升高,肌张力评分则降低,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8.33%,观察组为9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正确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对于降低痉挛性脑瘫患儿肌张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智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间,于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共205例,随机分为采用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的治疗组102例和单纯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的对照组103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表评分、综合功能量表评分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相对于治疗前都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都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GMFM表评分、综合功能量表评分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综合功能量表评分改善有效率93.1%优于对照组的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痉挛症状改善有效率83.4%优于对照组的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患儿的智力和运动功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刃针松解术对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为刃针松解术结合常规康复,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分别于治疗前及3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估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测量膝、踝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粗大关节功能运动评分表(GMFM-88)观察站立及步行功能。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下肢痉挛状态、膝、踝关节活动度、站立、行走功能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松解技术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改善下肢关节活动功能,提高站立、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改良经筋疗法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儿,分别采用改良经筋疗法(治疗组)和按摩疗法(对照组)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天,每天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肌张力及关节活动的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关节活动度及肌张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在关节活动度及肌张力降低方面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经筋疗法治疗在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关节活动度方面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为主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纳的98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头针治疗方案加上推拿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用针刺督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以及GMFM评分,采用尼莫地平法对两种治疗方案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治疗前在ADL评分以及GMFM评分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ADL评分以及GMFM评分上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95.9%,对照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77.5%,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治疗后肌张力波动水平对比,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督脉为主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儿前后坐位肌肉相关肌张力,减轻肌张力波动水平,提高患儿ADL评分以及GMFM评分,通过改变血清中的抑制因子,促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从而改善神经因子生存的脑内微环境,达到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症状的效果。其临床选择优势较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循经针刺综合康复疗法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患儿发育情况的效果。方法:选取84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儿随机均分后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经针刺治疗;治疗一疗程后,评估并对比两组患儿的发育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估指标:GMFM、ADL、FMA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两组患儿生理指标:大脑血流速(VP)、肌张力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76.19%,观察组优良率为92.86%,经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ADL、FMA评分均可见好转,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ADL、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评分、VP均可见好转,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评分、VP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针刺综合康复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发育状态、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儿脑部血流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熏蒸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 7%,对照组为82. 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GMFM、BBS、M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有较好疗效,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极佳,有利于患儿的健康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按摩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效果。方法: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和矫正按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比较两组患儿肌张力评定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程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肌张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按摩能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肌张力,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测定内收肌、腓肠肌和腘绳肌肌张力,采用粗大运动量表测量粗大运功功能,采用ADL评定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肌张力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内收肌肌张力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腘绳肌及腓肠肌肌张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背屈角及腘窝角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股角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背屈角及腘窝角度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及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评分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是一种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及ADL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针刺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对照组34例给予单纯运动疗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缓解情况(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和足背屈角角度)、站立与行走、跑等功能改善(GMFM的D、E区分数变化)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ADL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较治疗前均降低,即Ashworth量表评分提高,足背屈角扩大活动度明显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分别在GMFM的D区、E区评分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Ashworth量表评分提高,足背屈角角度扩大,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GMFM的D、E区功能区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取承山穴及跟腱附着点上缘上1寸处为进针点进行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取痉挛下肢阳明经穴为主进行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痉挛综合量表(CSS)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CSS评分及GMFM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CSS评分及GMF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可减轻尖足,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运动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中药熏蒸加运动功能训练组40例和单纯运动功能训练组46例,中药熏蒸组治疗的同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表对治疗前后的肌张力进行评价,并采用GMFM对治疗前后的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中药熏蒸加运动功能训练组和单纯运动功能训练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和65.2%,两组在肌张力的缓解上有显著差异(P?0.05),中药熏蒸加运动功能训练组较单纯运动功能训练组大运动评分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熏蒸加运动功能训练组和单纯运动功能训练组对痉挛性脑瘫患儿肌肉痉挛及大运动均有改善作用,中药熏蒸配合运动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痉挛及大运动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双下肢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商丘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脑康科收治的痉挛型双瘫患儿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予家庭康复训练,观察组予综合康复训练,应用Ashworth双下肢痉挛评分(改良)、踝关节活动度检查评价表(ROM)和粗大运动功能量(GMFM)分别对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儿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Ashworth、GMFM和RO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MFM和RO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痉挛型双瘫患儿双下肢痉挛程度,促进患儿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捏脊、足部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异常步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治疗组在个体化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捏脊及足部护理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治疗前、后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及腓肠肌肌张力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及腓肠肌肌张力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捏脊、足部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异常步态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66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以中药熏蒸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运用综合康复训练。9个月后,以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肌力评定表(MMT)评定疗效。结果 9个月后,治疗组患儿下肢的肌张力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肌力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中药熏蒸可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的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运动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5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针运动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关节量角器测量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测定下肢肌群内收肌、腘绳肌和腓肠肌的肌张力;采用ADL评定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腘窝角和足背屈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腘绳肌及腓肠肌肌张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腓肠肌肌张力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ADL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运动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及AD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中药蒸气浴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与运动能发育的临床影响.方法:将10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运用中药蒸气浴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54例以康复功能训练为主治疗.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法,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88)之总分;3个疗程后评估并比较两组患儿肌张力、GMFM评分及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肌张力与GMFM评估总分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中药蒸气浴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明显提高其运动能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蜡疗对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并给予针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上田法及各项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蜡疗。每日1次,共治疗8星期。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头穴丛刺配合蜡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有益于促进脑瘫患者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20.
冯梅  招远祺  钱彩文 《新中医》2015,47(4):187-188
目的:观察脑瘫外洗方药浴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瘫外洗方进行沐浴治疗。均治疗20天,通过对Ashworth痉挛评定表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中坐位功能区的评估,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肌张力的变化及腰肌背力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MAS疗效比较,经Fisher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儿GMFM-88表中坐位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增高,治疗组分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外洗方药浴能够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腰背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