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宏  王海宝  余长亮 《安徽医药》2020,41(11):1337-1339
目的 探讨腰疝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接受腹部CT或MRI检查的30例腰疝患者的影像资料,所选患者均经手术或随访证实,观察疝囊的位置及形态、疝内容物、腹壁缺损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疝环及疝囊大小。结果 30例患者中,共检出31个腰疝。CT及MRI上表现为经腹后外侧壁腰三角薄弱区突出至腰部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腰上三角疝29个(93.54%),腰下三角疝1个(3.23%),弥漫性腰疝1个(3.23%);疝囊大小2.42 cm×5.93 cm~10.81 cm×18.34 cm,疝环直径0.72~9.13 cm;疝内容物分别为脂肪、肾脏、结肠、回肠;疝环与周围骨质及肌群关系,腰上三角疝于底部的腹横肌筋膜薄弱处形成疝环,上界为12肋骨(或11肋)和后下锯肌下缘,内界为髂嵴肌,外界为腹内斜肌上缘;腰下三角疝于底部的腹内斜肌薄弱处形成疝环,前界为腹外斜肌,后界为背阔肌的前缘,下界为髂骨脊。结论 腰疝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均可对腰疝进行明确诊断且各有优势,能够清晰显示疝环、疝囊及内容物,并了解有无合并症。  相似文献   

2.
赵沨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374-3376
目的 探讨腰疝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普外科经治的7例腰疝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7例中先天性因素1例,外伤性因素1例另外5例均为非外伤性因素所致.7例均出现腰背部可复性肿块,伴有腰背部疼痛不适4例,恶心、呕吐1例,合并出现腹胀、腹痛1例,无一例合并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症状.由上腰三角突出7例,其中1例合并从下腰三角突出.疝内容物为脂肪块、部分为结肠或肠壁嵌顿.除1例保守治疗外,余6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患者中利用自身组织缝合修补2例,4例使用人工(聚丙烯网片)补片修补(用网塞填充疝环加补片覆盖方法).结论 腰疝比较罕见,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临床体征是诊断腰疝的关键,多普勒超声及CT或MR I检查可协助诊断.外科手术是治疗腰疝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麻下行剖宫产根据身高确定腰麻药剂量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剖宫产患者100例,根据身高分为161cm以上和160cm以下两组,对两组产妇的腰麻药剂量、麻醉效果、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产妇根据身高确定腰麻药剂量,均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且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也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腰麻下行剖宫产根据身高确定腰麻药剂量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李玲 《北方药学》2015,(1):82-82
目的:研究分析腰麻、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手术患者麻醉的安全性,为决定老年下肢手术临床麻醉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老年下肢手术患者7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I组患者使用连续腰麻,II组患者使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比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I组患者MAP半小时内高于II组患者(P<0.05),HR及SPO2改变差异不明显;I组患者与II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等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 I组患者麻醉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率低于II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下肢手术的患者使用连续腰麻的效果更好,可以维持较好的麻醉效果并减少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抱肘提腰法加点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 :排除有胸腰椎骨折者 ,对30 0例急性腰扭伤的患者采用抱肘提腰法配合点穴的治疗方法。先点穴 ,再作抱肘提腰操作 ,再作肢体运动。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有效。经 1次治疗腰痛消失者占 98 6 7%。结论 :抱肘提腰法加点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操作简便 ,医者易于熟练掌握 ,疗效满意 ,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骶椎退行性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把腰神经根受到机械性的压迫行为作为引起腰骶及下肢放散痛的首要原因.继而围绕腰骶神经根的走行、位置、毗邻作了大量实验及观测,本研究侧重腰骶神经根通道的解剖学研究,以其为腰骶神经根痛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孙胜  岳利民  董玉贵  王莉英 《河北医药》2012,34(8):1209-1210
椎管内麻醉已成为现代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目前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腰麻曾是临床上一种主要的麻醉技术,但因其术后头痛发生率高,其临床应用几乎被硬膜外麻醉替代[1].而硬膜外麻醉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发生率在我国为9.56%,腰疼发生率为8.08%[2,3].腰硬联合技术虽将腰麻和硬膜外技术结合,可相互取长补短,但腰麻针需较粗的硬膜外针引导,易造成患者术后腰痛及穿刺点疼痛[4].随着腰穿针具的不断改进,笔尖式腰穿针的出现,以及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结合实际工作,笔者提出了”微创腰麻技术”的概念.微创腰麻技术是指只用联合包里的细针(25 G笔尖式)穿刺,而不用针内针技术,避免了联合麻醉中硬膜外针对脊上韧带、脊间韧带、及黄韧带的损伤,显著减少了穿刺点疼痛等并发症,从而达到微创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抚宁县人民医院2008年开展微创腰麻技术,直接将25G笔尖式腰麻针用于腰麻,并就麻醉后后穿刺点疼痛等并发症和腰硬联合法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范学文 《成都医药》2003,29(6):355-355
目的:观察抱肘提腰法加点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排除有胸腰椎骨折,对300例急性腰扭伤的患采用抱肘提腰法配合点穴的治疗方法。先点穴,再作抱肘提腰操作,再作肢体运动。结果:所有病例全部有效。经1次治疗腰痛消失占98.67%。结论:抱肘提腰法加点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操作简便,医易于熟练掌握,疗效满意,患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正>肛门手术常用骶管阻滞麻醉,但存在起效慢,阻滞不完善,肛门松弛欠佳。时有局麻药中毒等。单次腰麻起效快,阻滞完善,肛门松弛良好,有逐渐替代骶管阻滞用于肛门手术。60例。现将两种麻醉方法,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连续腰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以老年下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连续腰麻,实验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快,麻醉完全所需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人下肢手术患者麻醉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牟新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241-241
目的 用腰椎前屈和后伸的受限来区分急性腰扭伤的病因是肌性的还是骨性的.方法 用关节矫正手法和肌肉按摩手法分组治疗.结果 一个疗程的治疗A组有效率达98.2%,B组有效率达90.9%.结论 前屈受限是肌性的,后伸受限是骨性的,而临床治疗则需肌和骨并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疝的发病因素、诊断及治疗手段。方法回顾3例腰疝患者临床资料并回顾文献,总结腰疝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2例患者均因腰背部触及可复性肿块入院,1例患者于左肾囊肿穿刺后出现包块。3例患者疝囊均从左侧上腰三角突出。3例患者均行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术后恢复顺利,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腰疝是临床上罕见腹壁疝的一种,腰背部可复性包块为其典型体征。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或是腰疝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阮霞 《北方药学》2014,(7):15-16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25G腰麻针直接腰麻用于腹部以下短小手术的麻醉效果及麻醉并发症,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100例腹部以下短小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微创腰麻,仅25G腰麻针进行腰麻;B组为腰硬联合麻醉,使用16G硬膜外针引导下施行25G腰麻针内针方法。腰麻药物均为重比重布比卡因。观察腰麻前、腰麻后3min,5min,30min,1hrMAP,HR,SPO2,麻醉不良反应和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后MAP,HR,SPO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穿刺点疼痛发生率显著降低(P&lt;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头痛、尿潴留和下肢感觉运动异常(P&gt;0.05)。结论:微创腰麻起效迅速,微创,并发症少,麻醉效果确切,适用于2h以下的下腹部手术及肛门会阴部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麻联合自控静脉镇痛(PCIA)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单胎足月妊娠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47例。A组采用腰麻联合PCIA麻醉,B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母婴安全方面的指标。结果 A组麻醉满意率高于B组,且术毕时产妇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低,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两组麻醉显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的Bromage评分高于A组。产妇心率、呼吸、血压、新生儿娩出后1、5分钟的Apgar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麻联合PCIA及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阻滞完全,效果均好;腰麻联合PCIA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较高,但其程度较轻且易处理。  相似文献   

16.
滑志勇 《首都医药》2014,(24):102-102
腰部是人体脊柱活动的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在日常生活及劳动中,急性腰扭伤的发病率较高。在治疗措施上,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收效较慢。伤后采用手法按摩,效果明显,安全可靠,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患者痛感出现的部位就是病变所在的部位。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比如有一次我给患者诊治,就采用了“尿急治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金腰箭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菊科植物金腰箭全草的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个三萜皂苷、3个甾体化合物和1个甾体皂苷,分别为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Ⅰ)、金腰箭苷甲(Ⅱ)、β-谷甾醇(Ⅲ)、豆甾醇(Ⅳ)、扶桑甾醇(Ⅴ)和豆甾醇-3-O-β-D-吡喃萄萄糖苷(Ⅵ)。其中金腰箭苷甲为新化合物,其余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9.
急性腰扭伤是指腰段脊柱由于突然受到过度牵拉、扭转后而引起的软组织急性损伤,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占临床腰痛的12%以上[1]。中医古代文献称其为"瘀血腰痛"。《金匮翼》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中医推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腰麻的最适剂量,以便找到最安全的用药范围。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4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Ⅱ、Ⅲ、Ⅳ、Ⅴ5组,各组布比卡因剂量分别为4mg、6mg、8mg、10mg、12mg。腰麻相对平面低于T6者,通过硬膜外推入0.75%罗哌卡因,血压(BP)<基础值25%或收缩压(SBP)<90mmHg时静推麻黄碱,记录各组麻醉效果,术前及给药后5min、10min、15min、30min血压(BP)、心率(HR)变化数值及麻黄碱使用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的差距。结果Ⅰ组麻醉平面较低,需经硬膜外追加较大量的罗哌卡因才能满足手术的需要;Ⅳ、Ⅴ组麻醉平面过高,BP、HR变化剧烈,需加用较多的麻黄碱以维持循环稳定;Ⅱ、Ⅲ两组麻醉平面适宜,循环稳定,硬膜外用药较少,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结论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腰麻的剂量6-8mg能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且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