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病与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眩晕是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症状,大约45%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伴有眩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高血压脑病都有可能发生眩晕。眩晕的程度因病变部位而异,并伴有不同的症状。一方面,由于前庭神经核是脑干中最大的神经核,位置较表浅,对缺氧特别敏感而易表现眩晕;另一方面,在脑血管病的眩晕中,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疾病引起者较多。这是因为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而椎-基底动脉较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且供给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血管均为终末动脉,发生缺血或出血病变时,较难建立侧支循环而产生眩晕,故临床上又称为迷路卒中。  相似文献   

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前庭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鉴别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6例临床诊断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的患者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结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有76例,异常率为71.6%。其中表现为外周性29例,中枢性47例。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听通路受损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鉴别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潘莉  尹苏红 《内科》2007,2(5):760-76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鉴别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价值。方法对120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查,记录潜伏期(PL)、波峰间潜伏期(IPL)的数值,与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比较。结果BAEP异常者64例,异常率为53.3%,其中内耳型异常27例占42.2%,脑干型异常37例占57.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内耳型异常者应考虑是前庭周围性眩晕,脑干型异常者应考虑是前庭中枢性眩晕,BAEP对鉴别前庭系统性眩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MRA对眩晕病因诊断价值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眩晕病人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眩晕病人及50例正常人分别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 100例眩晕病人中MRA异常率为87%,TCD的异常率为75%,BAEP的异常率为52%,MRA异常率与TCD、BAEP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RA异常率与TCD、BAEP异常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RA在眩晕病因诊断上特异性较高,主要反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是眩晕的主要病因.结论 MRA是眩晕最常见病因的重要筛选工具,对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脑干梗死是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中脑、桥脑或延髓缺血、坏死、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较为常见,占脑梗死的20%~30%。经典脑干梗死常有眩晕、复视、构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查(TCD)与脑干听诱发电位(BAEP)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诊断中的意义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对180例临床诊断VBI眩晕的患者及98例对照组进行TCD和BAEP检测。结果 VBI组TCD异常率为80%,BAEP异常率为82.5%。结论 TCD和BAEP检查结果有助于VBI的诊断,TCD与BAEP检测相结合更利于VBI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就诊主诉为"头晕或眩晕"并常规行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MRA)及BPAS-MRI检查的80例患者,对双侧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在3D-TOF-MRA的基础上进行BPAS-MRI检查。对3D TOF-MRA血管显影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管径进行3D TOF-MRA与BPAS-MRI检查结果的比较,以观察BPAS-MRI检查对正常管径轮廓结构的显示情况。对3D TOF-MRA血管显影不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进行BPAS-MRI与3D TOF-MRA显影结果的对比分析,以探讨BPASMRI在颅内后循环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作用。结果 (1) 80例患者共240支椎-基底动脉中,123支(51.2%) 3D TOF-MRA显影正常,其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管径平均值3D TOFMRA与BPAS-M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 117支(48.8%)血管在3D TOFMRA上显影异常,其中39支(16.2%)血管仅通过MRA易漏诊或误诊,包括椎动脉发育不全15支(6.2%),椎动脉闭塞9支(3.8%),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支(2.9%),椎动脉发育不良5支(2.1%),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2支(0.8%)及椎动脉夹层1支(0.4%)。结论 BPAS-MRI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后循环系统血管外部轮廓结构,联合3D TOF-MRA提高了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14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141例患者(观察组)中,男99例,女42例;年龄40~78岁,病程1天至5年。诊断依据:①旋转性、浮动性眩晕或视物晃动,多与体位或头位有关;②发病突然,有反复发作史,症状可迅速缓解;③眩晕时至少伴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的症状(如视物模糊、复视、耳鸣、耳聋、猝倒、面部及肢体麻木、肢体无力、走路不稳、呛咳及言语障碍等);④有一种以上脑干受累体征(如眼震、感觉障碍、反射亢进、病理征、共济失…  相似文献   

9.
对46例椎基动脉缺血压血性脑血管产现患者分别做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单光子发射为民层扫描脑血注人显像检查,总阳性率依次为45.65%,73.91%和84.78%。结果表明,三项检查诊断椎基动脉缺血的脑机能状太民各有所长,可起相互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干血供来源于椎-基底动脉,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以远场电位反应脑干径路的电活动。本文报道对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疾病101例患者测试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与波间时程的变异,反应出脑干血供不良的各部定位,准确提示早期病变的存在,而临床合理治疗后的复测又显示了病变部位的好转与痊愈。这种无痛无创伤性的安全检测手段用于早期发现、定位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性疾病,预防脑卒中及中风预报,较CT及EEG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临床诊断为VBI的病人和正常人分别进行TCD、BAEP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VBI组TCD和BAE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CD检查异常率为75.6%,BAEP检查异常率67.4%,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TCD和BAEP检查有助于VBI的诊断,单独的TCD检查不足以作为VBI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常见症状,这常常由于椎-基底动脉的分支内听动脉供应前庭迷路和耳窝的血流供血不足,而前庭迷路对缺血特别敏感,所以容易出现眩晕。抗血小板、抗凝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治疗是内科治疗的有效方法。我们在抗血小板、控制危险因素等治疗基础上联用疏血通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方法选择2009—2013年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头晕患者62例,均进行颅脑DSA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DSA检查发现血管异常24例(38.7%),其中前循环系统异常11例、后循环系统异常9例、前后循环系统均异常4例。椎动脉异常扭曲及纤细或发育异常37例(59.7%),椎动脉结构及起源均未见明显异常1例(1.6%)。结论血管异常、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的常见病因,血管异常是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结构基础,其前循环系统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主要原因,其病因多样,并非完全由血管狭窄导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频谱形态、搏动指数、血流速度异常动脉分布情况,并与103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受检动脉均为1 133支,糖尿病组脑内动脉血流速度异常102支,异常率为9.0%;103例患者中血流频谱形态异常83例,占80.6%;46例搏动指数增高,占44.7%,与对照组的3.1%、44.7%及18.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流速度减慢的受累动脉以椎-基底动脉为主,血流速度增快和血管狭窄较少见于大脑后动脉.结论TCD检查可为临床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梗塞图像检查48例分析山东省东营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257034)宋和凤我们对1994~1996年间4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梗塞患者同时进行了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成像(MRI)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3种检查,...  相似文献   

16.
TIAs 中20%~30%与椎-基底动脉缺血有关。尽管颈动脉 TIA 与椎-基底动脉 TIA 发生卒中的危险度相似,但有关影响脑干或小脑 TIA 远期预后的因素却知之甚少。作者回顾性评价了1983~1990年住院治疗的630例幕下缺血病人的功能状况。其中 TIA226例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性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视叶皮层的短暂脑缺血,常表现眩晕和各种脑干功能障碍,多以突发剧烈眩晕为首发症状.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脑干缺血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脑干血供比较复杂,侧支循环丰富,脑干缺血模型建立比较困难,因此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及脑干缺血研究很少。文章就脑干缺血模型的动物选择、技术方法和神经病理表现以及实验性监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脑干缺血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脑干血供比较复杂,侧支循环丰富,脑干缺血模型建立比较困难,因此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及脑干缺血研究很少。文章就脑干缺血模型的动物选择、技术方法和神经病理表现以及实验性监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颅脑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形态变化,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100例患者进行颅脑MRA检查,并分析脑血管形态异常的类型和分布。结果 100例中枢性眩晕患者中78例存在脑血管形态异常,其中单纯颈内动脉系统异常9例,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31例,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同时存在异常10例,一侧椎动脉优势28例。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和一侧椎动脉优势可能是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