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相似文献   

2.
戴媺  陈志雄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0):121-122
肾为五脏之本,性命之根,主骨、藏精、生髓,藏元阴寄元阳.肾气(肾精所化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内经》中已有指出"血"与"骨"、"骨髓"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云:"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骨髓坚固,气血皆从";还有"血存于骨,而行于脉";《增广补黄帝内经素问》中唐·王冰注释云:"肾之精气,生养骨髓".这些都提示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从玄府论治心系疾病的经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雪  王明杰 《首都医药》2005,12(23):41-42
王明杰教授作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他提出的从玄府角度论治心系疾病,有其独到之处,作为其学术继承人,在跟师学习中,颇有收获,在此做一初步经验总结。1.玄府的理论渊源玄府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有“汗孺玄府”之说。故最初玄府仅指汗孔而言。金元医家刘河间,对玄府之义大加发挥,其在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指出:“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乃…  相似文献   

4.
治瘘独取阳明乃《内经》的治瘘选穴原则,首见于《灵枢·根结》篇,而《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歧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此乃治痿之大法,但对于针灸而言,在此阳明当为手足阳明经,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针刺阳明经,气血生化有源,筋脉得养,关节得养而活动自如,所以说治痿独取阳明也.临床上,肢体痿软无力、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的患者,其临床表现的确以肢体外侧无力为多见,在治疗时遵此原则,确实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在传统医学中有心痛、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中“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厥论》中“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吼,身热,死不可治”,都道出了其发病急、预后难料的特点,作者通过多年来对冠心病患者的辨治,现将心得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了阳气在人体内的重要性。《素问·调经论》又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景岳全书》说:“阳虚者,火虚也……”说明如果人体阳气亏虚,火气不足,则常出现寒冷一类的临床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7):64-65
2.5 哮证 哮证古人包括于喘证中,《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又《五常政大论》:“其病喘喝,胸凭仰息”。《金匮》:“喘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明·虞天民《医学正传》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医宗金鉴》:“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若更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文献上喘咳有声、喘喝、喉中水鸡声,皆指哮喘,因哮多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因此,应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8.
针刺与治神     
程正合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9):2037-2038
针刺防病治病 ,必以治神为先 ,神形并重。《内经》指出“针刺施术 ,必先从治神入手” ,以治神为本。《灵枢·本神》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素问·刺真要太论》 :“针刺之要 ,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形神合一”、“形与神聚”及“有诸内 ,必形诸于外”。中医在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也强调神的重要性 ,即“诊断贵察神 ,治疗本于神 ,摄生重在神”。1针刺中治神的理论基础1 1气血与形神的关系 :针刺作为一种刺激信号 ,通过激发人体固有调节机能 (气血运行 ) ,激发人体内的…  相似文献   

9.
杨维 《华夏医药》2009,4(1):52-52
风湿之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名风湿。”《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同时指出”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上均说明风寒湿之邪皆可致痹”。在《素问.评热论》指出”风寒湿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故正虚是风湿发病的内因,是病本。  相似文献   

10.
<正>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中医认为百岁而终才是属于尽其天年的自然死亡。在《灵枢·天年篇》中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而不能终其天年的人,乃由于五脏不坚,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正邪相攻所引起的。“血气皆尽”。因此,中医在抗衰老及老年病的治疗中,除用健脾补肾、滋补气血的方法外,也重视配合活血化淤治法,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蔡淦 《家庭用药》2011,(5):45-45
中医说的脾胃功能要比西医讲的脾、胃功能要宽泛的多。 中医认为,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因而又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2.
活血化瘀是用通调气血、恢复血运畅通达到祛瘀生新、消除病变用于血瘀证的一种治疗方法。1活血化瘀的发展活血化瘀法古人称为祛瘀法,启蒙于《内经》,运用于汉代,发扬于晚清,发展于现代。《素问应象大论》记载孙络外溢则有留血、《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坚者软之”是活血化瘀法及血瘀证。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归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以“风”、“火”、“痰”、“虚”四字概括,但又以肝木为主要病变。《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愤愤欲吐。”《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至有昏厥跌扑之虞”,明确指出肝阳上亢为高血压的主要病机,也先见“眩晕”之虞。  相似文献   

14.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气的功能需要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5.
胸痹本虚标实,其本虚多以心气亏虚为主,或累及心阳、心阴、心血。《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全赖心气之推动。脉管是血液运行之通道,为血之府,通于心。其通畅与否,主要取决于心气之盛衰。《灵枢·经脉篇》云:“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的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常见.本证多由肝火内郁、胃气不和而发;亦可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成.《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热”.又谓:“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指出胃经有热,便会蕴酿成酸,成为认识吐酸病因的最早理论.此外,《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亦为胃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内径》对胃痛病因病机的论述,也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胃、十二肠溃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荣林  提桂香  乔华 《首都医药》2004,11(22):15-17
中医治疗热病有系统的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治疗热病的理论,始自《内经》。《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阐述了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提出了“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其后,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论,并凭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宗《内经》之旨,提出了伤寒病中六经辨证的理论和治法及方药。…  相似文献   

18.
百病生于气,是指各种疾病的发生都和人体内“气”的变化有关。《素问·举痛论》中提出九种不同情况作代表来说明“气”在人体内的各种变化,“九气”不仅只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诱因。笔者认为古人对“气”的论述是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也就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有关“气‘的变化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9.
<正>祖国医学很早对肿瘤就有认识,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瘤"的病名记载,《灵枢刺节真邪篇》认为瘤的病因"邪居其间,久而内着",《灵枢刺节真邪篇》提到肿瘤的病因是由于"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在不同的部位发为不同的肿瘤,如瘤、骨疽、肉疽等。《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灵枢水胀篇》"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灵枢水胀篇》肠覃"寒气客于肠外……恶气乃  相似文献   

20.
黄疸一证首先载于《内经》,早于西方约二~三百年。在《灵枢·论疾诊尺篇》上写道:“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素问·平人气象论》又曰“目黄者,曰黄疸”。对黄疸患者的症状(身痛,安卧,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