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前的健康教育对脱机成功的影响。方法本组病例对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前开展健康教育的时机、方式、方法及内容进行探讨,如在病情稳定后选择患者能够接受的时机、方式、方法,向患者宣传使用呼吸机治疗的相关知识,向患者说明脱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患者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及对呼吸机的依赖等异常心理,指导患者在试脱机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有效的呼吸肌功能训练,帮助患者增加视觉信息传递,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正确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种治疗及护理,坚信一定会顺利脱机。结果本组20例呼吸机依赖患者,其中17例一次性顺利脱离呼吸机。结论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对呼吸机治疗相关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焦虑、恐惧、依赖心理等异常心理,只要在患者脱机前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呼吸机治疗的相关知识,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就能大大提高脱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综述从护理角度出发,对机械通气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进行支持,以便能更好的配合脱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ECOPD机械通气的脱机指征.方法 复习相关文献并对6例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入住我院呼吸科行有创机械通气并成功脱机的AECOP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AECOPD患者分别经过9~12 d机械通气后成功脱机.结论 血气分析,呼吸指数,分钟通气量,预脱机实验等可作为脱机的可靠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脉血氧合指数(Pa O2/Fi O2)变化对困难脱机患者拔管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 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困难脱机患者中成功经历两步脱机策略后给予拔除气管插管的68例患者入选为研究对象。根据拔管失败定义(在24 h内需要重新插管)进一步分为拔管成功A组和拔管失败B组,各34例。测量两组患者自主呼吸试验(SBT)前及试验后1 h的各项参数。结果 SBT前A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T后1 h A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BT前后组内比较动脉血氧合指数下降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血氧合指数是困难脱机患者拔管失败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1 h内下降3.3%以上可作为预测阈值。  相似文献   

5.
向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148-149
目的考察COPD如何脱机,和脱机后的护理。方法广元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自2005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45例COPD患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换为无创正压通气,并观察脱机后的病患情况。结果由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转为无创通气成功率为88.9%(40/45)。结论严格控制脱机的指标,可达到脱机顺利过渡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44例病人运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病人进行成功脱机,介绍了脱机的方式,阐述了脱机前后的护理:病情观察、气道管理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以配合脱机的顺利实施,提高一次性脱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廖天芬 《成都医药》2000,26(4):225-226
本通过对44例病人运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病人进行成功脱机,介绍了脱机的方式,阐述了脱机前后的护理:病情观察,气道管理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以配合脱机的顺利实施,提高一次性脱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侵入性BIPAP-SIMV-PSV在脱机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肃  张纳新  张伟  徐磊  秦英智 《天津医药》2000,28(10):604-606
目的:探讨BIPAP-SIMV-PSV在机械通气时的脱机规律。方法:48例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BIPAP-SIMV-PSV方式脱机,其中18例由于其它原因脱机失败。成功脱机30例,分为短期带机(4~10天)22例,与长期带机(〉10天)8例,监测脱机时各参数变化。结果:在吸入氧浓度〈40^、低压水平0.39~0.49kPa(1kPa/10.2cmH2O)、PSV一般在低水平0.49kPa,可实施脱机  相似文献   

9.
孙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47-748
重症肌无力危象(MGC)是指呼吸肌、延髓肌的无力达到基本生命体征不能维持的严重危象状态,一旦发生MGC,患者即表现为严重的全身无力和呼吸困难,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最高可达80%[1],呼吸衰竭是常见死亡原因。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抢救MGC的重要手段。然而此类患者产生诸多的生活质量问题及病程长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给脱机造成很大影响,现将对其脱机前的健康状况分析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脱机前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1):1721-1721
2003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呼吸科收治48例呼吸衰竭患者,均予呼吸机治疗,现将脱机前后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全麻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常规使用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改善气体交换。然而,呼吸机使用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适时的呼吸机脱机是机械通气治疗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自1997-12~1998-06,对50例心脏术后病人呼吸机的脱机进行观察总结。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Smartcare智能化脱机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martcare(SC)智能化脱机的安全性。方法准备撤机的37例患者应用SC脱机,分别监测脱机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的pH值、PaO2、PaCO2、乳酸(Lac)值,进行脱机前后的比较。结果SC脱机前后pH值、PaO2、PaCO2、L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智能化脱机能够保持血气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 r-hGH)治疗在改善脱机困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脱机困难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接受ICU常规治疗;治疗组在ICU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每天皮下注射r-hGH 8 IU,每天1次,共14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氧合指数、血糖的峰值、自主潮气量的变化,观察患者脱机成功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蛋白、白蛋白、潮气量为(68.1±13.4) g/L、(40.8±6.0) g/L、(432±57) mL,较治疗前的(52.3±12.5) g/L、(28.4±4.5)g/L、(278±54)mL显著增高(t=3.856、7.394、8.771,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总蛋白、白蛋白、潮气量为(58.4±14.2)g/L、(31.0±5.8)g/L、(398±48)mL,较治疗前的(53.2±13.3)g/L、(28.1±4.2g/L、(271±49)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脱机成功率为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χ2=4.103,P<0.05)。治疗组死亡3例,对照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结论r-hGH能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肺功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慢性呼吸衰竭呼吸机依赖患者采用不同脱机方法的脱机成功率和脱机时间.方法 39例慢性呼吸衰竭呼吸机依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9例,采用间歇性停机法;对照组20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比较两组患者3周内脱机成功率和脱机时间.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2周内脱机成功率分别为78.9%和35.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周内脱机成功率分别为78.9%和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脱机所需时间分别为(7.9±4.1)天和(15.3±6.2)天,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呼吸衰竭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时,采用间歇性脱机法脱机成功率较高和脱机所需时间较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龙建  赵中淑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00-2300
2006年2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呼吸机支持治疗危重患者中,对7例脱机失败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3例,女4例,年龄33~77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例,其中2例分别患有风湿性心瓣膜病及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症,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心肺复苏术后1例,给予持续动态监测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首次呼吸机支持治疗时间4~45天,首次停机时间1/10~40小时,再次上机时间4~25天,呼吸机支持治疗总时间8~70天。  相似文献   

16.
<正>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过程的评估是脱机的关键环节,临床上常用各种脱机参数来预测脱机结果。目前有关脱机拔管的评估参数很多,但大多集中于呼吸相关参数,这是不全面的。另外,这些脱机参数多有局限性且不系统,给临床医师对参数的选择及应用带来困难。复杂的临床问题可能受益于结构化方法。2010年Heunks和Hoeven[1]提出从A(airway and lung):气道和肺,B(brain):脑,C(cardiac):心脏,D(di-  相似文献   

17.
18.
19.
粗糙几何学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几何学之中,利用图形的上近似变换,在更粗糙的粒度上构造并分析几何图形.本文着重介绍了粗糙几何学的研究动机和理论基础,同时将其应用于脱机手写数字识别,并对粗糙几何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陈大来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51-1652
目的:比较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经验性脱机和程序化脱机在机械通气(MV)撤机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行机械通气的患者67例,根据脱机方式不同分为经验性脱机组和程序化脱机。比较两种脱机方法的MV时间、监护室住院时间、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等差异。结果:两组重症肌无力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比较,程序化脱机组比经验性脱机组MV时间、监护室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有明显缩短(P<0.05);VAP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方面,程序化脱机组均明显低于经验性脱机组(均P<0.05)。结论: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机械通气时采用程序化脱机能明显缩短MV时间和监护室住院时间,提高脱机成功率,降低VAP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