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清代名医芝屿樵客所撰《儿科醒》治疗儿科疾病用药配伍思路。方法:将芝屿樵客所著《儿科醒》方剂录入计算机,建立《儿科醒》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治疗儿科疾病用药配伍思路。结果:整理中药方剂129首,涉及131味中药,用药总次数达885次;核心药以甘草、人参、当归、白芍药、白术、生姜、茯苓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药等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计频率达94.08%;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计频率达91.78%;药物归经以脾、肺、心、胃、肝为主,累计频率82.04%。结论:清代名医芝屿樵客所撰医籍《儿科醒》组方核心药为甘草、人参、当归、白芍药、白术、生姜、茯苓等,并包含了经典方四君子汤和活血化瘀药对当归+白芍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现代科研思路与方法对郭志华教授临证治疗失眠的用药进行全面深入地整理和收集,总结郭志华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与经验。方法:收集郭志华教授临床治疗失眠的用药方剂,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统计分析,使用频次统计的方法对所有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寻找高频药物及药类,以探讨郭志华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结果:频次排列前十味药即甘草、川芎、麦冬、茯神、酸枣仁、半夏、柏子仁、生地、瓜蒌、当归,药类频次多集中在补虚药、安神药。结论:郭志华教授治疗失眠常用补虚、安神等功效的药物,临床时结合实际辨证论治,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叶天士治疗月经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中关于月经病的医案。采用EXCEL 2010、SPSS Clementine 11.1、SPSS 22.0、Liquorice软件进行药物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1)药物频数、性味分析:出现频率在0.20以上的高频药物有:白芍(0.37)、当归(0.36)、茯苓(0.35)、人参(0.25)、阿胶(0.20)、大枣(0.20)、甘草(0.20)、桂枝(0.20),在所有药物和高频药物中,甘味药和温性药均出现最多。(2)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最常见的4个药组为:桂枝、白芍、大枣;桂枝、大枣、甘草;白芍、大枣、甘草;白芍、阿胶、生地。(3)聚类分析得出3组药物,分别为:桂枝、大枣、甘草、生姜、白芍、炙甘草;小茴香、香附、当归、茯苓;生地、阿胶、煅牡蛎、人参、茯神,主要为通阳药和养阴药的配伍。(4)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药物为:当归、白芍、茯苓、人参、香附、甘草、生地、阿胶、桂枝、大枣。结论叶天士治疗月经病多用甘味药与温性药,通过灵活化裁经方,组合成调和营卫、益阴、通阳、化瘀止血的常用药对,且注重兼顾充养胞宫气血和活血通经两方面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归脾丸治疗亚健康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中成药归脾丸(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远志、当归、甘草)治疗我院中药专业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患者4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开发研究针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高效低毒,服用便利的新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治疗甲亢的有效方药,为临床治疗和开发新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古今医家治疗甲亢的有效内服方剂213首,包括古代方剂74首,现代方剂139首,统计分析其复方用药种类、用药频率,总结用药特点和主要的药物配伍形式,并对方剂中蕴含的古今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组方遣药、治则治法的认识进行总结提炼。结果:补益药、清热药是甲亢方剂的主要组成药物。化痰药、理气药、理血药是甲亢方剂的主要配伍形式。结论:古今甲亢用药的特点体现了甲亢阴虚热结,兼挟痰凝、气滞、血瘀的病机。  相似文献   

6.
天王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由生地黄、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白茯苓、远志、桔梗、朱砂等组成.具有滋阴安神、补益心肾的作用.原书谓其能治疗心血不足、心神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笔者将此方改成汤剂,用治他病,亦获得很好的疗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程门雪医案》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特色。方法:筛选《程门雪医案》治疗妇科疾病的处方42例,提取方药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2021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应用SPSS 26.0对药物性味归经、药物类别、聚类、关联规则进行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四味药物分别是白芍、当归、白术、陈皮。性味归经方面,药物以温性药为主,多用苦、甘、辛之药。归经以肝、脾经为主。药类最常用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聚类分析共有白术-陈皮-白芍-当归,砂仁-法半夏,党参-炙黄芪,杜仲-石斛,香附-橘核-酸枣仁-茯神,桑寄生-川芎,小麦-黄芩-荷叶-远志,柴胡-吴茱萸-茯苓等8对常用药物组合。结论:程老用药灵活变通,诊治疾病时,能层层剖析,辨别疾病本质,对于治疗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夹杂其他复杂病症有独特的见解,融会贯通“动形以制神”的思想。并且其用药清快简明,善用“甘温除热”之法。  相似文献   

8.
收集整理1994-01/2007-11抗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复方44首,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中药抗运动性疲劳复方数据库,从用药频率、用药归类等角度探析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用药规律。结果表明使用频率居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单味药使用频次前13位的药物依次为黄芪、人参、当归、枸杞子、淫羊藿、五味子、麦冬、肉苁蓉、刺五加、陈皮、白术、党参、丹参。补虚药、理气药的配伍应用是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基本配伍规律;黄芪为抗运动性疲劳首选中药;补益和调理是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最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9.
黄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77-2379
八珍汤亦为八珍散,出自元代<瑞竹堂经验方>,全方由人参30 g、白术30 g、白茯苓30 g、当归30 g、川芎30 g、白芍药30 g、熟地黄30 g、炙甘草30 g组成,因其皆乃补气补血药中珍贵之品,故名八珍.方中人参、熟地为君;当归、芍药、白术、茯苓为臣;川芎为佐;甘草为使.此八味益气补血,主治气血两虚所致头目眩晕、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怔仲、食少纳呆等症,临床应用广泛.现将八珍汤在临床各科应用及其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古医案内治臁疮的用药规律。方法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和《中华医典》检索中医内治臁疮的有效验案,经规范化数据整理,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方剂、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并进行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分析古代医家治疗臁疮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108篇古医案,共157诊次,涉及方剂30首,中草药179味,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补中益气汤,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为甘草、当归、白术、茯苓、柴胡。药物性味以温平、甘辛居多,主要归脾经、肺经、心经。关联分析共得9个药对组合,支持度较高的是当归-白术和白术-茯苓,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以白术、当归、甘草、柴胡、茯苓、黄芪、陈皮、人参、升麻、党参、白芍、川芎、熟地黄组成的核心处方。结论 古医案中治疗臁疮多以补益气血,兼以祛邪为主要治法,体现了中医学标本同治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鸡血藤及其复方在治疗脑病中的配伍规律,为脑病治疗中应用鸡血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古今名家含有鸡血藤的脑病治疗经验集33首方、综合性医书脑病治疗验方88首,并对121首方中的药物通过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21首纳入处方中,涉及药物256种,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高达27.23%,活血化瘀药23.35%,平肝熄风药9.97%,清热药7.92%,解表药6.51%,祛风湿药6.51%,安神药5.04%,反映了脑病治疗方中同鸡血藤配伍的药物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清热药、解表药.将具体配伍药物予以聚类分析可归纳为六类:第一类:鸡血藤;第二类:川芎、当归、黄芪;第三类:地龙、丹参、赤芍、白芍;第四类:牛膝、熟地黄;第五类:红花、甘草、茯苓、天麻、生地黄,其余为一类.由此可以直观的得出各类药性的药物同鸡血藤配伍的高频率代表.结论:依据以上结果得出鸡血藤能够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养血安神,配伍补虚药以培元化瘀,配伍活血化瘀药以协同增效,配伍平肝熄风药以熄风活血,配伍清热药以清神静脑,配伍解表药通窍散邪的结论,以便在临床脑病治疗中依据具体证侯选择合适的配伍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记载同名雄黄丸辨治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古医籍记载的所有同名雄黄丸,录入计算机并建立同名雄黄丸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分析同名雄黄丸药物配伍规律。结果: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仅在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七代代共36部古医籍,按不同年代记载同名雄黄丸方剂不重复计,共出现同名雄黄丸92首,涉及中药177味,药物分为21类,用药达640次;核心药物为雄黄、麝香、朱砂、巴豆、附子、鬼臼、天南星、牛黄、明矾、全蝎等及核心药类为杀虫止痒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泻下药等。结论:①组成敦煌雄黄丸敦煌雄黄丸的4味药包含了最高频率的1味雄黄和频率较高的1味明矾。②敦煌雄黄丸与古代医籍中记载的同名雄黄丸不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正>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1]。  相似文献   

14.
【白芍】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养血荣筋、缓急止痛、柔肝安脾等作用。白芍常用为补血养阴药。配当归、熟地、川芎、白术、阿胶等,能补血虚;配麦冬、五味子、浮小麦等,可用于阴虚盗汗;配生地、石斛、女贞子、生牡蛎、珍珠母等,能养阴潜阳。我常用本品配合生牡蛎、生石决明、生赭石、生地黄、黄芩、香附、夜交藤、远志、茯神、白蒺藜为主随证加减,用于神经衰弱病人  相似文献   

15.
归脾汤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始载于宋.严用和《济生方》,由白术、当归、远志、茯神、黄芪、桂圆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大枣、生姜组成。用治气血两虚、劳伤心脾所致的诸症。除可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外,归脾汤加减还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冠心病、十二指肠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梅尼埃氏病等属于气血亏虚型的患者,随症加减,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顽固性荨麻疹某女,40岁,2006年4月9日初诊。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逢入冬或开春之际在每晚睡前淋浴后或外出遇风寒时,全身瘙痒,随即起大小不等风团样丘疹,越搔越多,瘙…  相似文献   

16.
药对是指两味药物根据性味归经,七情配伍等理论而形成的固定组合,是单味中药的升华,是方剂的核心与基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共载方61首,包含着许多药对的经典配伍,文章选举其中六组药对:温阳解表—桂枝+甘草;温中补气—人参+干姜;清热燥湿—黄芩+黄连;养阴益气—麦冬+五味子;温阳救逆—附子+干姜;补脾益胃—生姜+大枣;通过对这些药对的总结分析,为后世治疗疾病选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养心汤出自明代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其方药组成为当归、炙黄芪、酸枣仁、人参、炙甘草等13味,组方特点:一是心之气血阴阳双补;二是调畅气血与宁心安神并施。[1]功效:益气养血、养心安神,主治:惊悸、怔忡、失眠、胸痹等病证。近代药理研究:王晓敏认为黄芪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增加免疫力、抗肿瘤的作用[2]。张敏等[3]认为茯苓具有利水消肿、抗肿瘤、增加免疫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药证治规律和药物配伍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该病临床及科研组方用药。方法通过对从维普数据库检得2003年至2012年中医药防治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25篇文献的方药进行荟萃分析,探讨中医药防治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证治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用药频次较多的有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风湿药、理气药、解表药、止血药,以上9类占所有中药使用频次的95.87%(604/630);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证型以血瘀证为主。结论中药整合调控理论适用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9.
单味中药提取物配组血府逐瘀颗粒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生地黄、川芎、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11味药组成,方中柴胡、当归、生地黄、甘草亦系龙胆泻肝汤的组成药。本文系列研究结果证明此4味药的单味提取物与其他7味单味提取物(颗粒、口服液)配组的血府逐瘀颗粒与其相应的饮片合煎液,二者在所观察的药理指标中,多数基本一致,仅有程度上的差异;血府逐瘀颗粒的急性毒性实验示无毒,表明各单味提取物配组方面不产生毒性;二者的化学成份经TLC分离示定性相同,定量TLC斑点扫描示二者相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单味提取的柴胡、当归、生地、甘草参与配组以上2个方剂(龙胆泻肝颗粒与血府逐瘀颗粒),有如同传统饮片一样的功能,可随方配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及总结刘中勇教授诊治心衰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8月期间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中勇教授诊治的心衰患者门诊病案60例,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统计每味药的运用次数,找出核心药味及用药频次,剖析方剂组成规律,概括出治疗心衰病的方药配伍。结果:运用次数超过20次的药味从多到少分别为黄芪、党参、桂枝、当归、炙甘草、赤参、茯苓、川芎、赤芍药、白芍药、白术、橘皮、法半夏、桃仁、红花、泽泻、猪苓、枳壳、厚朴、麦冬,以补气、活血化瘀和利水药为主。上述中药可组成生脉散、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7首常用方。结论:刘中勇教授诊治心衰病常从心、肺、脾胃、肾入手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尤其注重补气、祛痰、化瘀、逐水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