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窒息而导致的脑损害,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于1998年6月至2002年6月通过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测定(NBNA),观察纳洛酮对HIE患儿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96年6月~1997年6月共收治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合并心肌损害60例,其中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1.6-FDP),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6例,女24例,1分钟APGAR评分:<3分28例,4~7分32例。新生儿HIE合并心肌损害诊断标准:(1)符合新生儿HIE诊断标准。(2)除外宫内病毒感染。(3)临  相似文献   

3.
隋华  郑明平  缪影玲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71-137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窒息后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本科1998年6月至2003年10月,共收治中重度HIE 52例,其中32例加用纳洛酮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因患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lc ischemic cnccphalopath,HIE)死亡新生儿的脑组织是否存在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收集因HIE死亡新生儿5例(HIE组)及非因HIE死亡新生儿2例(非HIE组),以肺活检穿刺针自前囟穿刺取脑组织,通过HE染色、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及电镜等方法,观察脑细胞病理形态变化,计数单位面积下凋亡阳性细胞数。结果 HIE组新生儿脑细胞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可见较多凋亡细胞及坏死细胞,TUNEL,染色凋亡细胞阳性率平均约10.90个/mm^2,非HIE组新生儿脑细胞少见凋亡,阳性率约3.50个/mm^2,电镜下细胞结构保存完整。结论 患HIE死亡新生儿脑细胞存在凋亡,从在体研究方面证实细胞凋亡参与新生儿HIE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致硬膜下积液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1].现将我们在2004年6月-2006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HIE中出现硬膜下积液24例患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病,其脑部并发症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导致严重后遗症。现将2002年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窒息并发HIE72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杨庆 《现代临床医学》2001,27(3):156-15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期以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造成伤残儿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极大,死亡率很高.我科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共收治HIE76例,疗效满意.现将其诊治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窒息导致的脑损害.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目前本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为此.国内外学者对HIE开展了许多相关药物的探讨性治疗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存活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本文于1999年2月至2002年6月对45例被确诊为中、重度HIE患儿通过评估CT结果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的相关性,对患儿进行早期评估,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96年2月~2004年6月应用纳洛酮急性意识障碍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共8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徐文静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56-1857
目的 探讨定西地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分度与预后的关系;不同治疗方法下和治疗时间下的预后等。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两年来收住的全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4例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对比、统计等方法得出结论。结果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病因是宫内窘迫、缺氧;不能全部以Apgar评分判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程度;脑苷肌肽较胞二磷胆碱治疗HIE患儿疗效好,且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时间应该相对长一些好;临床分度决定患儿的治疗效果。结论 积极防治妊娠期各种合并症,减少胎儿宫内缺氧.可减少HI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危重疾病,病死率高,重症患者成活后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造成终身残废。我院自2000年1月~2004年6月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8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院采用高压氧疗法配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2例,均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组84例均为胎龄满37周、日龄〈24h的足月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诊断均符合新生儿HIE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对照组42例为应用高压氧前1996年6月至1997年7月收治的新生儿HIE,其中男22例,女20例。生后Apger评分:0~3分17例,4-7分25例。重度HIE 17例,中度17例,轻度8例。治疗组42例,男23例,女19例。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果糖1,6-二磷酸钠(FDP)与胞二磷胆碱(CDPC)联合应用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价值.我科2004年6月-2007年6月采用FDP与CDPC联合治疗足月出生中、重度HIE,并与单用CDPC比较,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及远期智力低下、派病发作和脑瘫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已日益受到重视。我们自1993年6月~1995年10月用脑活素治疗HIE5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观察对象:199o年2月~1995年Ic月间共收治的HIE患儿98例,这些患儿均有宫内缺氧或产时窒息史,生后出现异常神经系统症状。所有患儿均符合1989年制定的HIE的诊断及分度标准‘。1.1治疗组1993年6月~1995年1()月收治的SO例(男38,女12),其中早产儿15例,足月儿32例,过期产儿3例。窒息程度轻度ZO例,中度22例,重度8例。有…  相似文献   

16.
于1994年6月~2001年2月对收住的43 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进行血钠的测定,并与同期正常新生儿血钠值对照.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中CTnT,CK-MBmass,Mb的变化,并且准确判定由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引起的心肌操作。及时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但(EcLLA)检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无窒息新生儿心肌损伤标记物。结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组(中度,重度)CTnT,CK-MBmass,Mb显著升高。结论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CTnT,CK-MBmass,Mb)不仅可以诊断心肌受损程度也可指导HIE治疗,监测病情变化及进展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降低产科新生儿黄疸及窒息后HIE转科率。方法:本院2006年5月-2009年5月,轻度窒息的新生儿210例,采用苯巴比妥钠预防性用药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生病理性黄疸(40.18%)及HIE(38.48%)的新生儿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轻度窒息的新生儿,用苯巴比妥钠可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HI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而上消化道出血是HIE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自1998年10月至2003年10月对32例HIE患儿应用西咪替丁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浆神经肽Y(NPY)及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动态变化早期预测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NICU治疗足月窒息新生儿116例,为研究组,收集同期新生儿病房中无脑损伤足月新生儿58例,为对照组,且研究组据诊断标准均分为研究A组(轻度窒息)与研究B组(重度窒息)。均行aEEG动态监测,检测血清NSE、血浆NPY,分析三组不同时间点血清NSE水平及血浆NPY水平、aEEG背景活动监测结果,对比研究A组与研究B组HIE早期预测价值。结果研究B组娩出24 h、3 d、7 d的血清NSE及血浆NP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研究A组(P 0.05);新生儿娩出后6 h、3 d及7 d时间点aEEG背景活动异常比例与其窒息程度呈正相关(P 0.05);研究A组窒息新生儿HIE早期预测符合率为91.4%;研究B组早期预测符合率为93.1%。结论 aEEG动态监测及血清NSE、血浆NPY检查早期预测窒息新生儿HIE,具有显著应用价值,且能预测不同窒息程度HIE,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