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目的分析尤瑞克林治疗轻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漳州市第三医院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药物、清除氧自由基剂药物及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连续治疗14 d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2组NIHSS评分、mR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mR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尤瑞克林治疗轻型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发病<4.5 h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50例,未溶栓组50例; 溶栓组于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未溶栓组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4 d、90 d分别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第90 d 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入院时溶栓组及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NIHSS评分及mRS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第14、90 d与未溶栓组患者比较,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降低,溶栓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溶栓组(P<0.05); 2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且2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85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42例及双抗组43例。单抗组给予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后调整为阿司匹林单药口服。于入院时、第3 d、第14 d、第21 d采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记录患者14 d内的不良反应,并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RS进行转归评价。结果入院时及第3 d、第21 d单抗组与双抗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4 d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与入院时比较,单抗组与双抗组第3个月mR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0)。入院时及第3个月单抗组与双抗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抗组胃肠道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抗组(P=0.007),两组均无严重致死性不良反应。结论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时,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其预后不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UK)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 对照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 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mRS评分,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评价2组临床疗效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GSH-Px和ROS水平。结果 治疗24 h与7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与14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4 h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8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 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 治疗后2组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ROS均明显下降(P<0.05); 治疗后观察组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RO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UK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12 h)能取得良好疗效,能更好地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较单用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例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人群103例为对照组; 检测和比较2组血清PTX3、hs-CRP水平; 比较NIHSS≥5分和NIHSS<5分的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以及mRS≤2分和mRS>2分患者的血清PTX3、hs-CRP水平; 分析血清PTX3、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的关系以及两者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与脑梗死组NIHSS<5分患者比较,NIHSS≥5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水平升高(P<0.05); 脑梗死组mRS>2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亦均高于mRS≤2分的患者(P<0.0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与其 NIHSS和mRS得分均呈正相关(PTX3:rs=0.471,0.451; hs-CRP:rs=0.381,0.320; 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均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预测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最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均相关,且均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的预测价值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3 h内早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溶栓后3 h内的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n=80)和溶栓24 h后的标准治疗组(n=80),观察溶栓后第1 d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第28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溶栓后第1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总发生率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8.75% vs 15%, P=0.222),但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1.25% vs 8.75%,P=0.03); 溶栓后第28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的死亡例数均为0,脑出血和其他系统的出血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安全的,而且能够降低早期血管再闭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在抚顺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80例(NIHSS评分5~20分),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42例)和低剂量组(38例),于脑梗死发病4.5 h内标准剂量组患者给予rt-PA 0.9 mg/kg治疗,低剂量组患者给予rt-PA 0.6 mg/kg治疗,之后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溶栓24 h,7、30 d后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均显著下降(P<0.05); 2组溶栓后的NIHSS评分、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各时间点的mR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低剂量组溶栓后皮肤黏膜、牙龈出血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结论 低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度-中重度)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低剂量溶栓治疗安全性更高,对于患者的恢复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关系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80例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病情转归良好组(52例,mRS评分0~3分)、不良组(28例,mRS评分4~6分),比较2组基线资料、术前和术后3个月mRS,NIHSS评分、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mRS,NIHSS评分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预测患者病情转归的价值。结果 病情转归不良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NIHSS评分高于病情转归良好组(P<0.05); 病情转归不良组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高于病情转归良好组(P<0.05); 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mRS,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均≥0.659,P<0.05); 术后第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28、0.808、0.841)高于术后第7 d(0.814、0.712、0.766),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联合IL-23水平的AUC分别为0.909、0.947。结论 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情转归有关,联合检测能为临床预测病情转归提供参考,从而对临床治疗决策作出指导,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温下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亚低温技术联合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记录观察组患者亚低温处理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呼吸(R)的变化情况; 比较2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亡率情况; 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观察组患者在亚低温处理后HR明显降低,与亚低温处理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2组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分别有2例(6.7%)和10例(33.3%)(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死亡分别有6例(20.0%)和8例(26.7%)(P>0.05);(3)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评分),2组患者溶栓后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4)观察组治疗14、30和90 d后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减少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给药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在4.5h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其中对照组56例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49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24h后若无明显出血,开始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90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以评价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后2h、24h、7d时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90d时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90d时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虽然观察组总体出血事件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2组症状性脑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h以内,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清钙水平与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钙水平分为3组,血清钙<2.15 mmol/L为A组,血清钙2.15~2.50 mmol/L为B组,血清钙>2.50 mmol/L为C组,比较3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入院后对症治疗,头部影像学检查患者出血病灶的体积,进行NIHSS评分及mRS评分,检测血清钙及血肌酐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1年后的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钙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明显低于C组(P<0.05); A组出血病灶体积、NIHSS评分、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出血病灶体积、NIHSS评分、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 A组mR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B组m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随访1年后A组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病死率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钙水平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血清钙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血清钙水平低的患者病情更严重、病死率更高,监测患者的血清钙水平对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青年脑梗死与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关系及评估颅内大动脉狭窄对青年脑梗死发病、进展情况、预后及1年内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住院的青年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脑血管造影是否合并颅内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评估患者入院时、发病1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追踪发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死亡、脑出血事件以及发病1年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 应用SPSS统计软件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与患者发病、进展情况、预后及1年内脑梗死复发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10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中有59例合并颅内大动脉狭窄,2组患者入院时与发病1周时NIHSS评分差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组1年内脑梗死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随访1年时mRS≤1分患者的比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mRS≤2分患者的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伴有颅内大动脉狭窄的青年脑梗死患者更易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1年脑梗死复发率较非狭窄者无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CAVM)伴癫痫患者血管内栓塞的疗效及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未破裂CVAM伴癫痫患者共104例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头疼严重程度分级、Spetzler-Martin分级、Engel分级及QOLIE-31量表评分。结果 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头疼轻度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患者治疗后头疼中度和重度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患者治疗后Spetzler-Martin分级和Engel分级I-II级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患者治疗后Spetzler-Martin分级和Engel分级III-IV级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情感、精力、发作担忧、综合健康状态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治疗前后药物影响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petzler-Martin分级低级别组患者平均QOLIE-31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高级别组(P<0.05); 完全及次全栓塞组平均QOLIE-31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部分栓塞组(P<0.05); Engel分级预后良好组平均QOLIE-31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 未破裂CVAM伴癫痫患者血管内栓塞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并有助于改善生存质量;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与AVM形态结构、栓塞程度及癫痫发作控制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138例,观察组(69例)行颈动脉穿刺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对照组(69例)行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诊治、并发症以及死亡情况; 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mTICI)量表评估血管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l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 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缩短,取栓次数减少(P<0.05),观察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mTICI分级高,术后30 d内NIHSS评分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P<0.05); 入院NIHSS评分≥15分、侧支代偿不良、取栓次数>3次、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50 min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进而提高血管成功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55例和B组(给予常规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治疗)55例,治疗前后运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总分、各亚项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分,并且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者血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ADL 、MoCA 总分、各亚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 治疗后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A组总效率(96.3%)明显高于B组(67.2%)(P<0.05); 2组治疗后血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P<0.05)。结论 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夹层导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6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52例颈动脉夹层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血管内支架置入组(20例)和药物治疗组(32例); 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本情况,比较2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脑卒中复发率等情况,并随访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及评估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内支架置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高于药物治疗组的18.6%,但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内支架置入组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为(2.5±3.2)分,90 d后随访mRS 0~2分患者占80%(16/20); 药物治疗组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为(5.4±3.5)分,90 d后随访mRS 0~2分患者占50%(16/32),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改善颈动脉夹层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1-2014-01我院收治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行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治疗,对照组行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比2组治疗2周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情况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高、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血沉方程K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较单一药物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域4基因(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4 gene,TIDM4)表达水平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再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本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00例,进行随访1年,根据有无再发脑梗死分为再发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TIMD4表达水平及其SNP。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随访1年后共有21例患者失访,其中再发脑梗死42例(21.00%),为再发组,余为对照组共137例(68.50%); 再发组男性、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基线NIHSS评分、多发病灶数量、糖化血红蛋白、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再发组血清TIDM-4水平及CC基因型与CT+TT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病(OR=4.464,P=0.009)、病灶数量(OR=8.403,P=0.001)、血清TIMD-4水平(OR=34.418,P=0.000)、CC基因型(OR=4.049,P=0.004)为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TIDM-4水平及CC基因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尤瑞克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8)和对照组(n=58),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脑复康,治疗组给予尤瑞克林,两组疗程均为14 d.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残障水平(mRS),监测用药期间血压变化,并随访90 dmRS.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和mRS评分均降低(全部P<0.01),治疗组NIHSS、mRS以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全部P<0.05);治疗组90 d mRS与治疗结束相比显著降低,与对照组90 d mRS相比也显著降低(全部P<0.01);血压无明显波动(P>0.05).结论 尤瑞克林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miR-103,miR-29b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6例AIS患者(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45例)、中度组(57例)和重度组(2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78例)和预后不良组(48例),另选择56例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iR-103,miR-29b表达水平,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miR-103,miR-29b表达水平与NIHSS,mRS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103,miR-29b表达水平对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AIS组血清miR-10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iR-29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miR-103表达水平随着AIS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miR-29b表达水平则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miR-103表达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miR-29b表达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AIS患者血清miR-103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正相关(r2=0.636、0.794,P<0.05),miR-29b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负相关(r2=-0.664、-0.659,P<0.05)。ROC分析显示miR-103,miR-29b表达水平预测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0.741,联合miR-103,miR-29b表达水平预测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AUC为0.918,高于单独miR-103,miR-29b表达水平(P<0.05)。结论 AIS患者血清miR-103表达水平升高,miR-29b表达水平降低,miR-103表达上调、miR-29b表达缺失均与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神经功能恶化有关,可以为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