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山茱萸核、内果皮和种子脂肪油含量的不同。方法以乙醚为溶剂,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油含量。结果山茱萸核中脂肪油含量为7.89%,内果皮中脂肪油含量为2.13%,种子中脂肪油含量为48.64%。结论山茱萸种子中脂肪油含量高达48%,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超  徐婧  叶存奇  黄成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3):1100-1102
目的:对比沙棘籽油和果汁油对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模型,分别喂以不同浓度的沙棘籽油和果油,45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变化。结果:一定剂量的沙棘籽油和果油能提高实验性肝损伤小鼠肝脏SOD活力,抵抗血清中ALT的升高,且在剂量范围内高剂量作用好于低剂量、籽油的作用略优于果油。结论:一定剂量的沙棘籽油和果油有抵抗小鼠肝损伤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籽油作用略优于果油。  相似文献   

3.
不同方法制蛋黄油中脂肪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蛋黄油中主要成分脂肪油的影响。方法 :罗紫-哥特里法测定脂肪油含量 ,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含量 ,药典法测定脂肪油理化性质。结果 :烘法和干馏法炮制的蛋黄油中脂肪油含量 ,所含脂肪酸的种类、含量以及酸值、碘值、皂化值、相对密度、折光率相近 ,氯仿提取法制备品则差异较大。结论 :烘法和干馏法制备的蛋黄油中脂肪油部分没有明显区别 ,二者与直接用氯仿提取的蛋黄脂肪油相比则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水红花子炮制前后脂肪油的GC-MS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翟延君  翟羽 《中药材》2008,31(5):648-649
目的:比较炮制前后水红花子脂肪油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应用GC-MS对中药材水红花子炮制前后脂肪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生品脂肪油中共检出四种化合物,炮制品脂肪油中共检出七种化合物,其生品中主要化学成分(E,E)9,12-十八二烯酸甲酯在炮制品中未检出。结论:炮制对水红花子中脂肪油的化学成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獾子油、猪油及蛇油中脂肪酸成分。方法:以氢氧化钾/甲醇碱催化法对样品进行甲酯化衍生化预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獾子油、猪油及蛇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用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脂肪酸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獾子油、猪油和蛇油中游离脂肪酸成分及含量均存在差别,獾子油中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高于猪油9种和蛇油10种,且獾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6.946%)也高于猪油(57.012%)和蛇油(61.142%)。结论:獾子油、猪油和蛇油脂肪酸成分存在显著差别,研究为獾子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甘草油的质量标准,为临床甘草油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薄层鉴别法(TLC)对甘草油进行鉴别,根据《中国药典》中有关方法对甘草油进行常规检查,设定甘草苷作为对比。采用HPLC法测定甘草油中甘草苷的药物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油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本研究中对甘草油进行6次测量,在不同选择溶液及参比溶液,将其放置在337 nm部位完成吸光度值A的测定,结果表明:甘草油中总黄酮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均集中在13.2096~20.0451 mg,平均值为1.81;精密称取10 μl甘草油放入液相色谱仪中,利用外标法测定甘草油中甘草苷及甘草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试验下甘草油中甘草苷与甘草酸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甘草苷含量主要集中在0.1143~0.3743 mg,甘草酸含量为5.5433~6.3571 mg。结论:本研究起草的甘草油质量标准更加贴近我国现状,具有操作简单、方法准确、可靠等优点,具备良好的专属性、准确性,能有效的控制甘草油药材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乌梅各入药部位脂肪油成分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乌梅各入药部位的脂肪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重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测定脂肪油含量和组成。结果乌梅果肉脂肪油含量为1.22%,核壳脂肪油含量为3.15%,种子脂肪油含量为27.73%。从果肉中鉴定了21种脂肪油成分,从核壳中鉴定了15种脂肪油成分,从种子中鉴定了17种脂肪油成分。主要为油酸、亚油酸、软脂酸、10,13-十八碳二烯酸、13-十八碳烯酸等。结论乌梅果肉、核壳和种仁在脂肪油含量、组成成分和相对含量上都有较大差异,为乌梅分部位入药提供了依据。同时证明乌梅脂肪油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旨在筛选哈蟆油和牛蛙油中特异性的蛋白质,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与生长环境、冬眠及发育的关系.方法 采用iTRAQ结合质谱技术建立哈蟆油和牛蛙油蛋白质组数据库,通过比较两个蛋白质组数据库,对筛选的差异蛋白进行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通过对牛蛙油与哈蟆油中蛋白质定量的数据进行差异比较,筛选到差异表达蛋白质总数为77个,其中上调蛋白质69个,下调蛋白质8个.哈蟆油中含量较高的8个差异蛋白主要参与免疫调节过程;牛蛙油中含量较高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生长发育、能量代谢、应激反应、骨架形成等过程.结论 哈蟆油中含量较高的8个差异蛋白质可作为哈蟆油区别于牛蛙油的重要成分,同时哈蟆油的特异性膨胀度可能与含量较高的凝胶形成型黏蛋白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炮制对莱菔子中脂肪油的含量影响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炮制对莱菔子及水煎液中脂肪油含量及组分的影响。方法:用质量法测定供试品及水煎液中脂肪油含量,脂肪油经甲酯化用气质联用技术对脂肪酸分析其组分。结果:莱菔子生炒品脂肪油含量相近,水煎液中炒品含量高于生品。生、炒品脂肪油中均检出了芥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11-二十碳烯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山嵛酸。结论:炒制有利于莱菔子中脂肪油在水煎液中的溶出,对其组分和含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宁  李俊松  蔡宝昌 《中成药》2010,32(1):91-93
目的:比较炮制前后狼毒脂肪油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应用GC-MS对狼毒炮制前后脂肪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生品脂肪油中共检出34种化合物,炮制品脂肪油中共检出30种化合物.结论:炮制对狼毒中脂肪油的化学成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木鳖子制霜前后脂肪油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振凌  王一硕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79-2780
目的比较木鳖子制霜前后脂肪油含量的不同。方法以乙醚为溶剂,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油含量。结果木鳖子生品中脂肪油含量为40%以上,木鳖子霜脂肪油含量18%左右。结论木鳖子制霜后脂肪油含量降低,可以为脂肪油含量建立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亚麻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红宇 《中药材》2002,25(4):264-264
目的:建立亚麻籽油的超临界萃取方法,分离鉴定其主要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SFE-CO_2)从亚麻籽中提取亲脂性成分亚麻籽油,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组成。结果:亚麻籽油得率32.18%,比传统压榨法收油率提高8%,油中α-亚麻酸含量提高11%。结论:超临界CO_2萃取法可用于亚麻籽中亚麻籽油的提取,且优于传统的压榨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苦杏仁走油过程中外观性状、活性成分和酸败度的变化规律,探讨走油变质现象对苦杏仁质量的影响。采用传统性状鉴定法开展苦杏仁外观性状的观察、鉴定与分类;以苦杏仁苷、苦杏仁油为活性成分代表,分别采用HPLC、《中国药典》通则0713进行含量测定;选择了酸值、过氧化值为变质样品酸败度的代表指数,采用通则2303进行定量分析。整理上述实验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不同走油程度苦杏仁样品的分类器和判别模型,并筛选出最大贡献因子。结果显示,感官评价将苦杏仁样品分为未走油、轻微走油和明显走油3个阶段;明显走油的苦杏仁样品种皮、子叶及表面颜色加深,气味异于未走油样品。苦杏仁苷、苦杏仁油在未走油样品中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12%,67.77%,符合药典规定;在轻微走油样品中均有所降低;在明显走油样品中苦杏仁苷已骤降至仅0.074%。酸值、过氧化值随着走油程度的加重二者含量都不断增长;在未走油样品中仅为1.363,0.016 74,符合规定,到了明显走油样品已然翻倍。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模型可完成未走油和明显走油样品的鉴别任务;模型输入属性中苦杏仁苷含量这一指标的贡献度大于1。苦杏仁走油过程中外观性状发生改变,活性成分苦杏仁苷、苦杏仁油含量降低,酸值、过氧化值增大;明显走油样品已不符合药典标准,不宜药用;走油变质可显著降低苦杏仁药材质量,甚至产生毒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陈皮油、莪术油、川芎油、石菖蒲油4种挥发油对黄芩中黄酮成分的透皮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透皮试验方法,以接受液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为指标,建立稳态扩散模型,从累积渗透-时间方程求得渗透速率常数,并计算增渗倍数.结果 4种挥发油对黄芩中3种黄酮成分透皮影响不同,陈皮油对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均有促透作用;莪术油对黄芩苷、汉黄芩苷有促透作用;石菖蒲油对黄芩素有促透作用;川芎油不但未显示促透作用反而抑制了3种成分的透皮.综合指标显示4种油对黄芩促透作用强度顺序为:陈皮油>莪术油>石菖蒲油>川芎油.结论 陈皮油、莪术油对黄芩具有促透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丝桃油在传统医药中外用于治疗局部创伤和内服治疗中度抑郁症。将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turm L. )的新鲜花浸在橄榄油,黄豆油、葵花籽油或其它脂肪油中,得到红色脂肪油。笔者比较了商品的和试验室制备的金丝桃油中金丝桃素的浓度。金丝桃油用氯仿稀释,采用光度计测定仪(590nm)测定金丝桃素的浓度。商品油在0.58~2.63mg/100ml之间,发现这种大的变化取决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蛋黄脂肪油的影响.方法:用罗紫-哥特里法测定脂肪油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含量,药典法测定脂肪油理化性质.结果:烘法和干馏法制的蛋黄油中脂肪油含量,所含脂肪酸的种类、含量以及酸值、碘值、皂化值,相对密度、折光率相近,而氯仿提取法制备品则差异较大.结论:烘法和干馏法制备的蛋黄油中脂肪油没有明显区别,二者与用氯仿提取的蛋黄脂肪油相比较则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黑莓籽油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莓籽油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溶剂法从黑莓籽中提取籽油,并通过GC-MS对黑莓籽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及测定黑莓籽油清除ABTS自由基和还原铁离子能力,以此评价黑莓籽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黑莓籽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烷烃、烯烃和醛类等化合物,但未检测到饱和脂肪酸成分;抗氧化评价发现籽油具有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214.64 mg·L~(-1))和还原铁离子能力[Trolox当量(22.53±2.92)μmol·g~(-1)]。结论:黑莓籽油可以作为一种优质保健性食用油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砂仁油的提取及包埋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砂仁油的提取条件;以β-环糊精为包埋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优选砂仁油的包埋工艺条件。结果砂仁油的最优提取工艺为:砂仁加9倍量水浸泡30 min,提取6 h,砂仁药材中砂仁油的平均含量为3.38%;包埋工艺条件为:砂仁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8,包埋温度为40℃,包埋时间为4 h,干燥温度为40℃,干燥时间为5 h,包埋物中砂仁油平均包埋率为69.4%。结论优选的砂仁油的提取工艺和包埋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9.
保健特种油     
沙棘油 从沙棘籽或果渣中提取。每100克沙棘油中含有100毫克维生素A(高于鱼肝油的含量)和120毫克维生素E。沙棘油中还富含亚油酸、醇类、酚类,以及钾、钙、钠、镁、铁等多种矿物元素。 沙棘油不仅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而且又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沙棘油可抗辐射、抗疲劳、增强机体活力;能降低胆固醇,软化动脉血管,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对放射性疾病、皮肤烧伤、冻伤、刀伤、溃疡、食道癌、子宫颈糜烂等也有一定疗效。 从沙棘油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可作为研制防癌、抗癌的药物。一些癌症患者服用沙棘油后,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不同油相对卵磷脂-乙醇微乳体系相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水滴定法制备不同碳链长度油相的微乳,绘制油-卵磷脂-乙醇-水体系伪三元相图,以微乳区域面积大小为指标研究不同油相对卵磷脂-乙醇微乳体系形成的影响。结果:在同一条件下,不同油在合适的比例下均能与卵磷脂-乙醇体系形成油包水型微乳,不同油相对微乳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其中,以中链油为油相的微乳体系其微乳区域面积大于以长链油和短链油为油相形成的微乳区域面积,且微乳区域面积与Km值成正比。结论:油相的分子结构和极性大小对微乳区域面积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