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剌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针剌组给予针剌治疗,每天1次。7天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给予舒血宁20mL/d静脉滴注,治疗14天。观察2组疗效及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针刺组痊愈率为66.67%,对照组痊愈率为36.6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88.33%,痊愈3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9.09%和22.92%,针刺组好于对照组。但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舒颈饮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中药舒颈饮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骨刺平片治疗,1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50例临床痊愈19例,显效2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92%。对照组分别10例,22例,13例,5例,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颈饮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疗效。方法:选取240例颈椎病(神经根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疗法,疗程2周。随访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和远期复发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2%和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17.5%)明显低于对照组(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应军  张泓 《医疗保健器具》2010,17(10):113-11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方法将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121例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口服颈复康冲剂、依托度酸片,连续治疗3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7%,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等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临床有效患者进行随访并比较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且远期疗效较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乳酸菌联合倍美力软膏、甲硝唑栓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萎缩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倍美力软膏、甲硝唑栓治疗,研究组另加用乳酸菌治疗。10天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于3个月、6个月随诊,分别统计两组复发情况予以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8.57%和9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82%和80.88%,差异极其显著(P<0.01)。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复诊,3个月复发率研究组为1.43%,对照组为32.35%,差异极其显著(P<0.01);6个月复发率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7.14%和42.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菌联合倍美力软膏、甲硝唑栓治疗萎缩性阴道炎具有高有效率和短期低复发率,其临床疗效较传统治疗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压氧(HBO)并针刺治疗不同职业人员颈性椎-基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依来诊的先后顺序分为高压氧并针刺组(治疗组)及单纯高压氧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基动脉(VBA)血流情况等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VBA血流动力学紊乱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愈显率为60.75%,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愈显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2.5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高压氧并针刺治疗各种职业人员颈性椎-基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高压氧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确诊为颈型颈椎病的患者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54例,对照组给予以下治疗:针刺,配合电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留针20-30 min,每日1次;牵引每日1次,每次20-30 min;拔罐每日1次,留罐1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热敏灸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0 d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以及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疗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后3个月VAS对照组分别为(5.41±1.32)、(3.05±1.14)、(3.45±1.71)分,治疗组分别为(5.54±1.09)、(2.10±1.05)、(2.30±1.66)分。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后3个月VAS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后3个月两组VA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82.2%、80.0%,治疗组分别为96.3%、9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满意,疗效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仪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 将60例尖锐湿疣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采用ALA-PDT联合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仪治疗)和对照组(单用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仪治疗),每组30例.均为每周1次,疗程不超过3周.观察不良反应,于末次治疗后1周判定疗效,末次治疗后1个月、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80.00%(24/30)和96.67%(29/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复发率分别为8.33%(2/24),12.50%(3/24),对照组分别为17.24%(5/29),41.38%(12/29),两组治疗后1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8,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0,P<0.05).两组均无系统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6例次,对照组为44例次.结论 ALA-PDT联合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仪治疗尖锐湿疣痊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疗程均为14d。观察治疗疗效及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3.33%,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治愈率47.50%,总有效率72.50%,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改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能纠正椎动脉痉挛和供血不足,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初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程与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用阿昔洛韦和转移因子联合治疗初发性生殖器疱疹,通过长程(3个月)、中程(1个月)、短程(7天)三种不同的疗程治疗,随访1年,观察其治疗后期复发率.结果 痊愈率和有效率在长程组最高,分别为50.00%和84.21%,中程组分别为22.86%和54.29%,短程组分别为2.94%和23.53%,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治疗后的远期疗效长程最佳,其次为中程组,短程组最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2017年3月~2019年2月,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显著较对照组(78.38%)高,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差异较小,治疗后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2017年3月~2019年2月,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显著较对照组(78.38%)高,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差异较小,治疗后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3.
何芾 《社区卫生保健》2010,9(2):120-121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颈性眩晕并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颈性眩晕并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3)给予物理治疗(高电位疗法及颈椎低频治疗);治疗组(n=35)给予物理治疗(高电位疗法及颈椎低频治疗)加用养血清脑颗粒1包/次,3次/天,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自觉眩晕缓解、消失时间及失眠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眩晕、失眠症状的总有效率及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服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养血清脑颗粒结合理疗治疗颈性眩晕并失眠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观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疗程短、见效快、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2015年5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并同意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疗法治疗,以3周为治疗时间,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足疗程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NPQ量表、McGill疼痛评分量表的测评和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治疗前后NPQ评分和McGill评分的组内评分,治疗组治疗前、首次治疗后、足疗程治疗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评分分别与前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首次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足疗程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月评分分别与前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传统针刺法和针刀疗法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有效。2组组间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治疗组采用的针刀疗法优于对照组的传统针刺方法,两组NPQ评分和McGill评分值在各观察时点均有下降。在首次治疗后、结束后1月(P <0.05),表明两组效果具有差异性,治疗组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效应。结论(1)针刀疗法、传统针刺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均能缓解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针刀疗法与传统针刺相比,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灯盏细辛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20mL和香丹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2周后观察其疗效。结果灯盏细辛组总有效率为92.9%,香丹组总有效率为82.1%;灯盏细辛组显效率75.0%,高于香丹组的显效率35.7%(P〈0.01);灯盏细辛平均秩次为67.5,高于香丹组45.5(P〈0.01)。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好于香丹注射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灯盏细辛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20mL和香丹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2周后观察其疗效。结果灯盏细辛组总有效率为92.9%,香丹组总有效率为82.1%;灯盏细辛组显效率75.0%,高于香丹组的显效率35.7%(P<0.01);灯盏细辛平均秩次为67.5,高于香丹组45.5(P<0.01)。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好于香丹注射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针加手法整脊及颈前筋膜扩张术治疗神经根型劲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小针刀加手法整脊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颈前筋膜扩张术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针刀加手法整脊及颈前筋膜扩张术治疗神经根型劲椎病,疗效确切,优于单纯使用颈前筋膜扩张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圆利针聚刺筋结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优势。方法将2010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8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观察组用圆利针治疗1周1次,共治疗6次。对照组用毫针治疗每日1次,治疗6~7 d时依据个人情况不休息或仅休息1~2 d日继续治疗,治疗1个半月而止。比较两组治疗的显效率、总有效率。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4.933,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僵硬、麻木、眩晕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u=7.021、7.624、3.108、2.398,均P<0.05)。结论圆利针聚刺筋结治疗颈椎病具有"自然疗法"的特点,治疗过程安全,针后无不良反应;对施治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医疗工作者易学易会,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