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检查我院抗结核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了解我院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结核病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收集的207例结核药ADR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7例ADR事件以男性患者为主(57.49%),服用口服药的占55.07%,主要是抗结核药和抗菌药引起ADR,引起的ADR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38.28%),其次为肝肾功能损害和全身反应;严重的ADR 7例(3.5%);大部分ADR都有较好的转归.结论 临床用药引起的ADR较多,势必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临床应重视ADR并及时发现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5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203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 较多,分别占46.31%和29.56% ;引起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 占总报告例次的42.36%;静脉注射是引起ADR 的主要途径,占84.73%.结论 临床应注重合理用药,加强ADR 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 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ADR)和药源性疾病已经引起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 并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 ADR 285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期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 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2007-2010年度上报浙江省药 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共 285份.其中男 155例, 女 130例,年龄 3~83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ADR监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12月报告的29例严重ADR病例,按ADR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本组资料中,引起严重ADR的前两位药品是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呼吸系统损害较多见;静脉给药是引起严重ADR最多的给药途径;多见于并用3种或以上药品的病例.结论:重视ADR监测工作,特别是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监测;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发展,ADR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通过加强ADR监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提高疗效,降低ADR带来的危害.本文对我院上报的10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随着药品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已经引起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利于尽早发现各种类型的ADR,通过对ADR的收集、整理,能使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及时了解ADR的相关信息,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对本院2008年收集到的10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掌握本院ADR发生的特点,降低ADR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78份抗菌药物ADR报表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涉及9大类26个品种;78例ADR中,>60岁发生率最高,占47.45%;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等;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4.36%),其次为消化系统、发热等.结论:抗菌药物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使用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院59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6年收集的59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生素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中药注射荆和循环系统类药物;临床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结论:临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用药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浦江县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浦江县各医疗卫生单位2008年通过浦江县ADR中心上报到省ADR中心的ADR报告258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类型. 药品种类,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258例ADR中,男女比例1.0∶1.60,年龄18-60岁人较多,占60 %;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类药物为主,占44.4%;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占76 %.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损害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是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等其它系统损害;病程延长的38例,病情加重9例,均治愈和好转.结论 开展临床ADR监测是医疗机构工作的重点,医务人员需充分重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对2008-2009年100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中涉及药物7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ADR居多,占5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7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到的12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含60岁)的老年人为ADR的高发人群(46.03%);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50.7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而以静脉给药方式最易引起ADR(占81.75%).结论:临床应注意女性、肥胖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的ADR,合理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开展全方面的ADR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方法:对上报的46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涉及药品168种,其中以抗感染药品引起ADR最多,占42.8%;以一般ADR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6.7%;静脉途径给药引起的ADR,占64.8%;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严重ADR应引起足够重视。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减少各类药害事件的发生,积极提倡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靳蓉  赵柏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170-5171
目的 了解妇幼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上报的17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归纳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 175例ADR报告中,共涉及79种药物,其中以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1.41%);其次为妇产科用药(占14.65%).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为107例,占61.14%;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和其附件损害(67例,占总数的36.61%);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64例,占34.97%).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以便保障妇女儿童的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我院2007-2008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提示临床医师关注ADR,合理选择药物,减少ADR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ADR监测中心收到的20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4例患者ADR涉及药物219例次,涉及药物15大类.其中抗菌药物ADR 最多(105例次),占ADR总例次的47.94%.排在第二位的是中药注射剂57例次,占ADR总例次的26.03%.ADR患者的年龄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0,P<0.01),其中>60岁组与41~60岁组ADR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P<0.01).结论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47.94%,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中以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ADR病例最多;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第二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是减少ADR的关键.为老年人选择药品时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时还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加强对老年人ADR的监测,将老年人用药的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0年194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研究ADR的发生特点及ADR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本院2010年上报的194例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涉及ADR的药物共有105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中药制剂稍次之.而ADR引发的组织器官损伤最常见于皮肤过敏反应及消化系统症状.结论 应重视安全合理用药,加强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我院2009年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归类统计和评价.方法 对11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6例ADR中,以抗菌药物引起ADR最多,33例,占28.4%;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3例,占37.7%;无严重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基本无影响.结论 进一步加强ADR上报监管工作,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ADR)并讨论应用该类药物的临床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12上报的1 984例ADR,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308例(15.5%),男性138例,女性170例,年龄18-79岁.ADR分类参照WHO方法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结果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 308例中,ADR多发生在1d之内,最长28 d;静脉滴注引起占66.9% (206/308),其次是口服占27.9% (86/308).308例ADR主要涉及10种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等. 结论 加强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是促进合理用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09 -2010年上报的219例ADR报表,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年龄,以31~60岁年龄段发生ADR比例最高(48.86%);给药途径方面,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比例最高(88.58%);药品类别方面,抗菌药引起ADR比例最高(52.97%);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首位(48.86%).结论 医院应重视和加强ADR 的报告和监测工作,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药能有效地防病治病,改善体质,这已为人所共知.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其ADR时有发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求临床医师、药师应加强对中药ADR的认识,防止或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院18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贺晓雅 《重庆医学》2007,36(12):1196-119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86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原因机制等方面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DR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药物的品种多见于抗生素及中成药针剂,临床表现多见于皮疹、畏寒发烧及胃肠道反应.结论 对临床合理用药起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