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运动的普及,肩袖损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是目前临床常用手术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能适应早期康复锻炼。但术后肩关节僵硬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笔者通过收集近年来相关文献,以期为如何术后有效镇痛与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对35例肩关节疼痛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肩袖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术后除对患者行常规护理外,指导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分标准(UCLA)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34例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呈持续好转趋势,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制定系统的功能锻炼计划,早期进行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是肩关节镜手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肩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肩袖修补术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及疼痛程度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肩袖修补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肩三针,治疗时间为12周。对比两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疼痛程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袖修补术患者术后在实施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温针灸肩三针治疗疗效确切,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疼痛程度显著减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灸肩三针配合康复训练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肩袖损伤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7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35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B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配合温针灸肩三针,以美国肩肘医师协会(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cale,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和Constant-Murely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患肩活动功能和疼痛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的AESE、UCLA和Constant-Murely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在各项总分评分上,B组评分较A组高,但在UCLA评分中的功能项目,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疼痛项目上,B组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肩三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肩袖损伤患者的术后恢复,尤其是缓解术后疼痛,为以后临床肩关节康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延续护理结合术后康复训练应用于肩袖损伤修补术中的效果。方法:将三甲医院骨科2014年5月~2016年5月撷取的210例实行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105例。试验组实施延续护理、术后康复训练,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肩关节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肩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接受延续护理、术后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和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肩袖撕裂关节镜手术前肩关节僵硬的发生危险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旨在为后续临床防治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将221例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肩袖撕裂患者根据关节镜手术前是否出现肩关节僵硬分为僵硬组105例和非僵硬组117例。由专人收集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吸烟、合并基础疾病、是否久坐工作、患侧是否为优势侧、既往误诊史、术前规范理疗(即遵医嘱完成足疗程理疗)史及病程等资料,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评估肩袖撕裂关节镜手术前肩关节僵硬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肩袖撕裂关节镜手术前肩关节僵硬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临床效能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24 kg·m-2、吸烟、病程及术前规范理疗史对肩袖撕裂关节镜手术前肩关节僵硬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BMI>24 kg·m-2、吸烟、病程迁延及术前未接受规范理疗对肩袖撕裂关节镜手术前肩关节僵硬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腕踝针在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肩袖损伤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组和康复训练组,每组40例。术后第1天开始,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组患者进行腕踝针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组患者单纯进行康复训练。腕踝针治疗取患侧上4穴和上5穴,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治疗6周后改为每3 d治疗1次;康复训练分制动康复训练期和保护康复训练期2个阶段进行;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12周的康复治疗。治疗前,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及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4,P=0.816;t=-0.950,P=0.345;t=-0.627,P=0.533)。治疗12周后,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组:(7.55±0.81)分,(0.88±0.79)分,t=1.207,P=0.000;(41.80±6.70)分,(90.95±4.64)分,t=8.737,P=0.000;(10.30±3.94)分,(31.53±2.82)分,t=4.288,P=0.000。康复训练组:(7.60±1.10)分,(2.40±0.81)分,t=1.305,P=0.000;(43.23±6.72)分,(88.90±3.54)分,t=7.976,P=0.000;(10.80±3.15)分,(30.20±2.39)分,t=4.290,P=0.000];且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组肩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康复训练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均高于康复训练组(t=-8.520,P=0.000;t=2.221,P=0.029;t=2.268,P=0.026)。结论: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用于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可缓解患肩疼痛、改善患肩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以及延迟康复治疗介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7年1月在该院采用关节镜进行肩袖修复术的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延迟肩关节康复锻炼,实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肩关节康复锻炼。结果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都优于手术前(P0.05),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对肩袖进行修复,安全性比较高,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和延迟康复锻炼对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肩袖愈合产生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MR)肩关节造影在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患者87例,均于术后3个月行MR肩关节造影和关节镜检查,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分析MR肩关节造影对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后疗效评估的意义。结果:术后3个月,共37例(42.53%)患者经关节镜检查发现术后肩袖再损伤,36例(41.38%)患者经MR肩关节造影检查发现术后肩袖再损伤;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MR肩关节造影评估术后肩袖再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0%、100.00%、81.13%、100.00%、71.43%;MR肩关节造影与关节镜检查评估术后再损伤的一致率和Kappa值分别为81.13%、0.6690。结论:MR肩关节造影评估肩袖损伤修补术后再损伤与关节镜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于肩袖损伤修补术后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雷火灸在肩袖损伤术后康复训练中改善肩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住院的肩袖损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观察组30例。两组均在相应时期给予阶段性规范的康复训练,对照组训练前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患肩,每天2次,连续14天;观察组采用雷火灸替代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连续14天。通过UCLA、Constant-Murley、NRS疼痛评分量表在患者出院当天及出院后3、6个月进行随访和评分,评估两组肩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关节UCLA评分、Constant-Murley疼痛评分、N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NR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在基础康复训练中结合雷火灸,能明显减轻疼痛、加快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分别采取早期及延迟康复治疗措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早期组(30例,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和延迟组(30例,接受延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肩关节功能测试(SST)、Constant肩关节评分系统、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效果显著,早期及延迟康复对患者肩关节修复均具有积极影响,且二者效果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魏琦琦  肖毅 《光明中医》2024,(4):689-691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应用于关节镜下小切口肩袖损伤术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微创骨科于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进行正常康复训练,观察组(30例)加用补阳还五汤,持续4周。比较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独立性(FIM)、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等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2组FIM和Constant-Murley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于关节镜辅助下肩袖损伤缝合修补术后,能够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功能锻炼,促进肩关节健骨愈合,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筋外洗颗粒熏洗结合康复训练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关节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舒筋外洗颗粒熏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关节活动度(PORM)、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CLA)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个月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6个月治疗组患者UCLA评分和关节活动度评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筋外洗颗粒熏洗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可明显减轻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关节粘连及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邓伟华  李长秀  肖宁  陈斌 《河南中医》2023,(12):1873-1877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结合中药定向透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宁都县中医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在关节镜下进行肩袖修补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定向透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范围、上肢肌力)、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内旋、外旋)、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范围、上肢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活动度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有效率为75.76%,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结合中药定向透药治疗肩袖损伤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杨琴  李娟 《新疆中医药》2016,(4):100-101
目的探索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镜的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60例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镜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据肩关节的评分标准,优46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结论: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镜术后创伤小,加强护理及康复,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肩袖损伤经肩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肩袖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肩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并比较小、中、大型撕裂组的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前后各项评定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关节活动功能,针对不同撕裂程度的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肩袖损伤的有效修复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配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对举重运动员肩袖损伤的康复效果。方法:将38例患有肩袖损伤的举重运动员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及对照组(16例),对照组予热疗及手法推拿,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及运动疗法(包括肩袖肌群训练及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治疗8周后采用视觉疼痛评分法(VAS)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系统评价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VAS和ASES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举重运动员肩袖损伤能够显著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修复全层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全层肩袖损伤30例患者,在关节镜下运用缝合桥技术修复全层肩袖损伤。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1.5±10.4)岁。记录手术前后肩关节VAS评分,手术前后肩关节量表评估和体格检查。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和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Form,ASES);客观评测由医师检测肩关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来记录。结果:术后VAS,UCLA和ASES评分较术前改善,术后平均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均较术前改善。结论: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修复全层肩袖损伤可取得较满意疗效,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取髓内钉同时修复肩袖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肱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术后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取出内固定并同时修复肩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方法取出内固定,没有对肩袖进行特殊修复。手术前后采用Constant—Mud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随访2a后,2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取髓内钉同时修复肩袖能显著改善术后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正>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多伴有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术后需进行合理康复治疗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笔者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采用电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受损35例,获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共观察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