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Mulliken和Glowacki1982年首先进行了生物学分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1995年Waner和Snen又修改了此分类,这一新分类已被国际脉管病研究会推荐为国际统一分类),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为脉管畸形,真性脉管瘤比例较小。发病部位以口腔颌面部多见,尽管没有恶性肿瘤那样的生物学行为,但其造成难以接受的颜面部畸形、凶险的出血倾向等影响患者容貌美观并严重威胁其生活质量。本文就脉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沙培林瘤内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脉管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方法:计算机及人工检索中文文献,将纳入文献报道的患者性别、年龄范围、畸形类型、部位、大小和治疗效果等进行合并,计算各种类型血管瘤、脉管畸形的疗效。结果:纳入的22篇文献20篇为临床回顾性研究,非随机、非对照。沙培林对不同类型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治愈率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57.07%,毛细血管瘤71.43%(鲜红斑痣血管瘤80%),囊状淋巴管瘤76.83%,混合及海绵状淋巴管瘤53.6%。结论:目前资料显示,沙培林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脉管畸形有一定疗效;与平阳霉素相比,沙培林治疗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更好一些。应根据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最新分类,重新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3.
消痔灵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在以临床表现和组织结构特征旧的分类中静脉畸形应属于海绵状血管瘤[1-3]。临床上多发于唇、颊、舌、牙龈、口底和咽部,也见于鼻、眼睑和上颈部,大而广泛的脉管性疾病可波及眶内和颅底。1999年5月 ̄2005年6月  相似文献   

4.
血管瘤药物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二大类,是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前者具有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后者是胚胎血管发生过程中的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脉管性疾病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但有60%~70%的血管瘤可能在8岁前消退,其余随年龄增长逐渐扩大。因目前对血管瘤的增殖及消退机制不甚明了,治疗上尚无针对性强的措施。本文就目前血管瘤的药物治疗现状结合近年来的文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治疗观念亟待更新   总被引:35,自引:27,他引:8  
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包括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二大类,是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可发生于全身体表各个部位,如:头颈部、五官、躯干、四肢,以皮肤、皮下组织最为多见,其次可见于口腔粘膜、肌肉、骨骼、内脏等器官和组织,其中发生于头颈部的脉管疾病约占全身同类疾病的40%~60%,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2020—2021年血管瘤和脉管畸形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 主要的进展:疾病的新概念、新认识的提出, 包括良性新生儿血管瘤病、迟发增殖性先天性血管瘤、PIK3CA相关疾病;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包括传统口服、外用药及近年备受关注的靶向治疗;物理治疗的疗效, 包括光动力治疗和"博来霉素载药泡沫"疗法。随着血管瘤和脉管畸形领域研究的深入, 相应问题和挑战也越多, 更需把握现有的科研方向, 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PYM)联合地塞米松(DXM)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收集2003年2月~2009年6月用PYM联合DXM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并获得完整随访的病例16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行胸片检查,治疗后6个月再行胸片检查,观察临床效果及副反应。结果经2个月-6年的随访观察,124例患者治愈,36例患者显效,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其中34例患者注射后体温稍升高(21.3%),1例患者末次治疗6h后全身疼痛,1例患者末次注射时出现呼吸困难及发音障碍,1例患儿出现过敏性休克,未发现肺纤维化现象、未发现溃烂出血及感染。结论PYM联合DXM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简单易行、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要做好过敏等副反应的急救准备。  相似文献   

8.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二大类,是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针对部分影响机体功能或破坏容貌,甚至危及婴幼儿生命的病变,需积极治疗。目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方法较多,如外科手术、药物注射、冷冻、同位素等,而这些单一治疗往往很难以达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期望,使他们在去除病变后留有遗憾,如遗留瘢痕,皮肤脱色等。染料脉冲光的问世,为早期控制瘤体增长及促进消退提供了新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染料脉冲光,在治疗微静脉畸形(旧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手术切除方法对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各部位位置表浅、界限清楚的血管瘤和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行手术切除,继发软组织缺损行直接缝合、局部皮瓣转移或植皮修复。结果:本组病例共91例,血管瘤56例,静脉畸形30例,淋巴管畸形5例;55例血管瘤1次手术切除,1例经2次手术切除;25例浅表静脉畸形1次手术切除,2例经2次手术切除,2例残余部分给予注射平阳霉素治愈;5例淋巴管畸形均1次手术切除。直接缝合63例,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20例,植皮修复18例。随访时间分别为3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修复部位外形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诊断确切、界限清楚的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一组较为常见的疾病,统称脉管性疾病。其中血管瘤以婴幼儿血管瘤为主,而脉管畸形主要分为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不同类型的脉管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治疗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科学规范的疾病分类是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疾病的前提。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ISSVA)的分类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已经在脉管性疾病领域被长期、广泛使用。本文拟对该分类的最新版本和相关更新内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