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2):62-62
胃气以降为顺,水饮停留则胃气上逆作呕;水气凌心则悸;阻遏阳气则目眩。“膈间”殆指心下之胃脘部位,这是一时性胃中停水的证治。先渴乃水停于胃,津不上承,渴则必须饮水,水入于胃,与饮冲激,上逆则呕。若其人中阳素虚,饮邪上逆,或因呕多导致气虚上逆者,附《外台》茯苓饮方,有补中益气、蠲饮降逆之功。(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生姜10克。)  相似文献   

2.
<正> 四、温 (一)定义:“温”寓有温肺,温化,温中,温纳等意思。用温肺化痰、温肺理气、温阳化饮、温中化痰、温肾纳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即称温法。前人亦有“热可去寒”之剂。 (二)机理:肺性本凉,易受寒邪侵袭,形寒饮冷皆可伤肺而致咳嗽。脾肺阳虚,痰饮不化,水饮犯肺,亦可导致咳嗽。肾阳不振,也可使肺中寒冷,肾不纳气,致肺气逆上而不降,均可发生咳嗽。这  相似文献   

3.
江育仁教授崇尚温阳学说,认为小儿体质特点是"稚阴稚阳",不可误认为阳气有余,临床凡见阳气不足的证候,必须及时采用温阳扶正法治疗。诸如外感风邪初起寒闭肺俞者,治以辛温开泄;麻疹痧透不畅、正虚邪陷者,治以温托透疹;泄泻日久、脾肾阳虚者,治以助火生土;阴水水肿及疳肿胀者,治以温阳通利;长期发热属营虚卫弱者,治以甘温除热、介类潜阳;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汗不耐寒凉者,治以温卫和营。  相似文献   

4.
正(接上期)湿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它能阴滞气的疾动,妨碍脾的运化。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主要内容如下: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可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状。此外,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脾主运化  相似文献   

5.
王佳 《中国药店》2013,(16):65-65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方法.《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里,把人体中的阳气比作天体中的太阳,强调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以养阳气;秋冬要顺其收藏之气,以养其阴.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学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津液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提供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营养物质,故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从现代医学审视"脾"的生理功能则包含饮食物摄入、体内食物  相似文献   

7.
白天忙于工作,晚上睡觉前艾灸半小时温阳安神,这是很多人养生保健的方法。但这种方式可能养生不成反伤身。《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相似文献   

8.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凡症情较重、迭治缠绵不愈者,即非单纯祛风、散寒、逐湿之剂所能奏效。正如明代名医王肯堂所说:"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挫闪,有淤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仅是外在诱因,而骨为肾所主,肾虚才是内在的本质。故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提出"从肾论治"的观点,总结出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并创制了肾蠲痹丸,临床疗效显著,获得众多专业指南推荐。  相似文献   

9.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而停积于某一部位的病证。本讲座所说的痰饮为广义的痰饮,乃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者的总称。痰饮为水饮停留于肠胃,肠间沥沥有声,形体消瘦;悬饮为水饮潴留于胁下,咳嗽牵引作痛;溢饮为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身体疼痛而沉重;支饮为水饮停留于胸膈,咳喘不能平卧,外形如肿。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胃功能紊乱、幽门梗阻、肾炎水肿等疾病的某一阶段而具有相应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姜可止痛     
胡献国 《家庭医药》2014,(12):42-43
干姜、高良姜,二者均有温中散寒之功,但细究起来,二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干姜,又名淡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入药.中医认为,干姜味辛、性热,入脾、胃、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之功,入脾肺而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故可治疗脘腹冷痛,寒饮咳喘.《本草纲目》言其“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  相似文献   

11.
正临床常见的心脏病有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等,这些都是西医的病名。而在中医的眼里,心脏病由不同的病因病理产生,有不同的类型,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其中,有一种类型属于心阳不足、水饮阻络。按中医学的理论,心属火,心脏的阳气是全身最旺盛的阳气;水饮则属于阴气。当心脏阳气充足的时候,身体里面不会出现过多的水饮。若心脏阳气衰弱,身体里就会出现过多的水饮。过多的水饮转过来又会压制、削弱心脏的阳气,并阻塞心脏的脉络,导致心脏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2.
呕吐     
<正> 李××,男,52岁。呕吐四年,多方医治无效。察其面色萎黄,舌苔白润,口渴喜饮,饮后则痞满呕吐,吐物为粘涎水沫,少则一痰盂,多则一脸盆,尿少纳差,疲乏无力。综其脉证,诊为脾肾阳虚,水饮不化,正如赵献可所说之“水入则吐者,心下有水气,因离中之真水不足,则膻中之火用不宣,邪水疑结于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且与脾、肾有密切关系。中学认为,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肺病及脾,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酿湿生痰,壅塞肺气,肺脾两虚。肺病日久亏损。肾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气促。阳虚不运则气不化水,水饮内停,致肺脾肾阳气衰微,此外痰浊内蕴化热,痰热壅肺,肺热内郁,清肃失司,肺气上逆。肺主气,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若脾失健运,酿湿成痰,上渍于肺,壅塞肺气,影响气机出入,逐为咳嗽。此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相似文献   

14.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重证 ,多值六经病变过程中后期危重阶段 ,预后较差 ,故有人说 ,少阴病多死证。少阴主心肾 ,司水火 ,心主血属火 ,为一身之大主 :肾藏精 ,主水 ,为一身阴阳之根本 ,病及少阴心肾 ,真阴真阳俱衰 ,因此 ,少阴病常关系到生命的存亡 ,故临床不可等闲视之。伤寒为感寒而发的病证 ,基于寒邪袭人 ,易伤阳气 ,病至少阴虽有寒化与热化之分 ,但以寒化为主 ,少阴寒化证的病理机制在于心肾阳衰 ,阴寒内盛 ,其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则以阳气的盛衰为转移。病变过程中 ,阳气或多或少必受损伤 ,阳损轻者病证亦轻 ,阳损重者病证亦重。因此 ,…  相似文献   

15.
梁恒 《中国实用医药》2013,(24):243-243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通降浊阴。受纳是腐熟的前提条件,通降则是胃气和畅的基础。又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之六腑之一,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以降为顺,通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失之通降则传化无由,壅滞而病。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气机流畅,助其运化。反之脾升太过,则胃气上逆;胃降太过,则中气下陷。  相似文献   

16.
“五更泻”就是在清晨黎明之前,腹部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除。多由于泄泻日久,损伤肾阳,或年老体弱,真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失温养。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每于五更之初或天将明时,即洞泄数次,有经月连年弗止者,或暂愈而复作者。或有痛或有不痛者,其故何也?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  相似文献   

17.
正补气温阳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能一味地使用温阳的药物或食物,而是要根据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顺势而为。以一天为周期来看,人体的阳气消长变化规律大致是:从后半夜起阳气始生,上午逐渐变得盛壮,人体机能活动旺盛;从下午开始,人体阳气逐渐收敛,到晚上逐渐潜藏体内,人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认为:脾主肌肉,主四肢。如《内经》中说:“脾生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瘘论》);彭用光著《体仁汇编》中说:“四肢为脾之外候”。类似的论述,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比比皆是。以四肢而言,其组成,包括了皮肉筋骨;其活动,光靠肌肉还不够,至少还包括了筋这部份的作用。而胃呢,又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东骨而利机关。不难看出,脾胃在五脏六腑与皮肉筋骨等运动器官的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较世界各国都早 ,二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甘美肥胖易患消渴的记载 ,如《金匮要略》中提出消渴的症状和治疗 :“男子消渴 ,小便变多 ,水饮一斗 ,小便一斗 ,肾气圆主之。”又说 :“消渴饮水多 ,口干舌燥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内外秘要》又说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 ,有脂似麸皮甘者 ,皆是消渴病也。”唐宋之后把消渴病分为三消 :如《医药心语》提出 :“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说明那时古人即观察到糖尿病与过食脂肪、糖类及肥胖有密切关系。综上所述 ,消渴病是由肺、胃、肾三者热盛…  相似文献   

20.
江育仁教授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理论观点,分析了补脾和运脾治疗儿科脾胃病的法则。认为单纯补脾有助热生变和碍胃减纳的弊端,而运脾法有助于消除影响脾运的各种病理因素,恢复小儿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更符合当今临床小儿脾胃病以脾失健运为主的病机,故治疗儿科脾胃病当以运脾为主。按照脾胃病各个证候的特点,运脾法又可具体分为燥湿运脾法、消食运脾法、理气运脾法和温阳运脾法,以及补运兼施的益气助运法和养阴助运法。将运脾法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小儿泄泻、小儿缺铁性贫血及小儿疳证等儿科常见脾胃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运脾法的探索研究,无论对江育仁教授学术思想的理解还是儿科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