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苦寒能健胃”是祖国医学治疗脾胃疾病的用药依据之一。黄连被视为苦寒健胃的典型代表,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组成)是中药制酸的常用方剂,近年来黄连素对溃疡病的治疗作用受到公认;公英以其功专阳明,清胃中之火,又不损土而著称。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兹参考国内外文献,作一初探,谬误之处,望同道正之。 盖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具其所倡阴火,尤为后世关注。蒋继强等认为,东垣阴火之形成,其根源在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其中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是关键所在,湿滞蕴阻中焦为慢性脾胃病缠绵难愈之缘由。治则之甘温益气升阳固然重要,然内蕴湿热不消,亦常难奏效,故东垣往往少佐  相似文献   

2.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被誉为“补土派”,著《脾胃论》,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其论述脾胃总与元气和阳气升发联系起来,治疗上并非仅着眼于补脾,而是从培补升发元气的角度立方用药。笔者根据《脾胃论》原著的内容和有关资科,提出补气升阳是补土派的主要治法,与同道商榷。1 补土派的由来  自东垣以降的医家,评论他的学术思想,多言其遵《内经》劳倦内伤之义,发明治内伤之法。“补脾”一词,首见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该书《四大家论》中说:“东垣以扶脾补气为主,气为阳,主上升,虚者多下陷,故补气药中加升麻、柴胡,升而举之,以象…  相似文献   

3.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均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为探讨李时珍临床医学的特色和经验 ,笔者仅就李时珍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作一初步探讨。1 承洁古东垣之学 ,倡脾为元气之母李东垣认为健康之本 ,取决于元气 ,而元气的根本在脾胃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脾胃论》论述了“脾胃与元气”、“脾胃为升降枢纽”等生理观点;提出“火与元气誓不两立”、“升降失常”等病理概念;在调理脾胃方面,应遵循“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升阳益胃”等治疗原则,特别强调“升阳”的重要性。我们在临床治疗杂病中,用“升阳益胃”法收到显著疗效。1 升阳益胃治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多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人体的营养主要来源于脾胃,而脾胃的主要功能是升降。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  相似文献   

5.
东垣以《内经》有关脾胃论述为依据,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立了以饮食劳倦、精神刺激、外感因素为病因,以升降失调为病机的脾胃内伤说。提出“补脾胃、升阳、降浊、散火为制方用药原则。提倡:“病不执方、随病制方”的法则。善于合药之升降浮沉、气味阴阳、寒热温凉,以纠正人体病气的偏颇,但总以“脾胃虚、元气损”的指归,以“扶正祛邪,调理脾胃”为目的。更综合内外因素,提出治病服药,必知时、经、病、药诸禁,示人知规矩而后识方圆。  相似文献   

6.
<正>脾胃学说起源于先秦,在先秦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金元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在脾胃学说上皆有建树,脾胃学说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脾胃为本1.1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脾胃论》中提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1]。""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脾胃对元气有滋养的作用,人体元气充盛,则诸病无所生。脾胃元气论是东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某些心脏疾患与脾胃的病理状态密切相关,根据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心脏病从脾胃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总结出5种治疗方法,以期开阔心脏病中医治疗的思路,探讨脾胃与心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并对从脾胃论治心脏病的5种方法做一介绍。1 脾胃在经络上与心脏相通脾胃与心有经络相通,经络系统使脾胃与心密切联系起来,“胃之脉络通于心”。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说:“脾经络于心”,可见东垣对脾胃与心在经络方面的联系是非常清楚的。《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曰:“足太阴脉注心中,从心中循手少阴脉行也”。《灵枢…  相似文献   

8.
东垣时代前后,中医学术上展开了“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脾”的研究,李东垣认为“后天之本在脾”,突出了补脾的重要,之后,出现了张景岳、赵献可等人的补肾派,强调了补肾的重要,李中梓从而作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并重的结论。故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脾胃学说有了新的发展。后来,温病学家叶天士从温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甘凉柔润,滋养胃阴”的见解,补充了东垣“刚燥温升健运脾阳”的偏见。笔者认为脾胃学说是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现将其理论及临床应用探讨如下。1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生…  相似文献   

9.
调治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金元时期李东垣积50余年临床实践和切身体验著《脾胃论》一书,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内容,认为人身以脾胃为要,力主“病从脾胃所生”和“养生当实元气”,创立了许多治疗和预防脾胃疾病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现总结如下。l适寒温,顺应四时李氏认为外感时邪是伤害脾胃的原因之一.指出外感六淫致病,主要是由于脾胃亏乏,元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是脾胃病的外在原因。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和木、火、上、金、水五运错综的变化会伤人脏腑,故“人之…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因多而复杂,但在众多因素之间,因虚致瘀,瘀阻脑络为决定中风病之发生发展之主因,并贯穿于整个发病阶段及症候中。近十余年来的临床报道及实验研究,都已公认瘀血与中风密切相关。然瘀血之由来及其病变发展至瘀血生风之内在联系,探讨不多。现就“虚”、“瘀”、“风”与中风之内在联系,略呈浅见。 一、肝肾易虚,因虚致瘀 从古至今,都认为中风与“虚”有关。如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至金·刘完素首先提出“肾水虚衰”之论,明·张介宾强调“内伤积损”是导致中风之根本原因,清·叶天士认为是“精血耗衰,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所致;王清任以气虚立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当今高校五版内科教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病名从张仲景第一次正式提出后,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病因病机上经过了从外风-内风-内外风3个时期。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对于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虽然以“外风”为主,但各医家对中风的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医论入手。分析“外风”立论时期各医家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并总结其规律,以期探讨病机变化规律,为治疗中风病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中医脾胃学说肠道给药治咳喘吴耀南,涂福音5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采用中酉医结合的方法.即在用酉药常规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急则治标”和“标本兼治”的治则,分别用通腑泻热、宣肺祛痰和益气养阴清热、通腑宣肺祛痰的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肺...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的基本论点是“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剂。考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用量,除黄芪用至一钱外,余药皆为几分。笔者惯用黄芪20克,升麻、柴胡各为5克,余药均为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今择治验的三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是最主要病因已经得到医学界的确认。Hp感染与胃癌和胃淋巴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感染列位!类致癌因子。此病在中医属“胃脘痛”、“胁痛”范畴。早在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心肺肝胃的“升降浮沉”,等运动是以脾胃为枢纽,故胃气一虚,五脏受病,就会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补中益气汤》系宋金时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公元1180~1252年)所创立。组方以益气与升阳熔合一炉,历来被推崇为调理脾胃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之广,疗效之确切,近年来愈来愈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屡见报道。张镜人教授近日重温古本,辨析东垣立论,结合临床所见,以抒窥见。1处方来源补中益气汤首见于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成书公元1247年),又见于《脾胃论·卷中》(成书公元1249年)。目前国内大多方剂专著所言本方出于《脾胃论》,似欠确切。东垣受业于易州张元素(12世纪人,生卒年不详),尽…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元气与真气、肾气之关系山西省汾阳医院(032200)王丽梅杨耀学山西汾阳市职工医院(032200)王冬花在中医理论中,真气、元气、肾气三者概念容易混淆。而有些书中(如高校三版教材)则把“元气”与“真气”等同起来。我们认为,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试述...  相似文献   

17.
论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见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临床病理证候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证了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脾胃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医学谓之“胃病”,一般可以归人中医学之脾胃病证进行辨证论治。而脾胃共处中焦,为升降之枢轴。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而主升;胃为阳土,得阴自安而喜降。因此,脾胃病证之治疗,当以调理升降为重心。本文之标题“胃病理血”,看似标新立异,实则新瓶陈酿,何哉?《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言脾胃之生理也,有生理必有病理。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都起着重要作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试从小儿脾胃的特点及其治法应用方面。结合有关文献,进行探讨。一、小儿脾胃特点——“脾常不足”1.小儿脾常不足的提出:早在隋代,《诸病原候论》就提出:“小儿肠胃嫩弱”,并认为这是产生小儿脾胃疾病——吐利的内  相似文献   

20.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口眼歪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疾病,重者中脏腑而见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甚至危及生命,急性期过后又多遗留后遗症。为中医四大难症之一。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是随着对脑的病理生理的不断深化和广泛临床实践基础上而逐步发展的。其认识过程经历了由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金元以后的“内风”立论,再到现阶段的“气”“瘀”“毒”等病理因素致中风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