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肿瘤表型是一种从微观角度认识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研究手段。从中医阴阳观探讨肿瘤表型的概念,阐述肿瘤表型的可分性、嵌套性、通用性,并将其分为阴盛、阳衰两个大类以及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两种特殊类型进行辨识,认为肿瘤表型的阴阳失衡表现为肿瘤阴盛与机体阳衰的动态病理变化,为阴阳观指导下的肿瘤"微观辨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张金虎主任认为小儿睡眠障碍乃"阳盛于外则醒,阴盛于内则眠",小儿素体阳气偏盛加之外邪侵袭致机体阴夜相对不足,阴不制阳,扰乱神明。提出"小儿睡眠障碍重在调理心、肝"的独到见解,调肝潜阳、疏肝解郁,柴胡龙骨牡蛎汤。大便秘结烦躁不安加生大黄泻火除烦;腹部胀满乳食不化加麦芽、莱菔子、焦山楂消食导滞;热盛烦躁加黄连、栀子泻火除烦;睡时汗多加黄芪。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3.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寒为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阳病”,  相似文献   

4.
一、寒厥:1.阳衰阴盛之寒厥:“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第353条)据阳衰阴盛之理,临床且可见恶寒踡卧、四肢不温、呕吐下利、舌淡苔白,脉沉微或微而欲绝等症。治当四逆汤回阳救逆,阳回则噘逆止。如成无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也。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相似文献   

5.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哮喘以痰瘀为夙根,与肺脾肾三脏不足密切相关。而痰瘀为有形阴邪,必因阳不化气、水停血滞而成,认为儿童哮喘应有脏腑阳气虚损的病理基础;加之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处于以阳气为主导的生长发育阶段,易受外邪、饮食因素影响,造成阳气亏耗;或因先天禀赋不足,生而阳气本虚。肺是哮喘的直接核心病位,阳气虚者在于肺也,认为肺阳虚是儿童哮喘发病的基本病机,也是痰瘀形成的重要原因。随着病程延长,病理产物逐渐产生、积聚,终致痰瘀胶结,形成"肺阳亏虚-气血津液失常-痰瘀伏肺"的动态病机演变过程,三者互为因果贯穿于儿童哮喘始终,是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 ,对命门学说尤有创建。临床治疗重视阳气 ,最善扶阳抑阴一法 ,对后世影响较大。尝谓“天之大宝 ,只此一丸红曰 ,人之大宝 ,只此一息真阳 ,凡阳气不充 ,则生意不广 ,故阳惟畏其衰 ,阴惟畏其盛 ,非阴能自盛也 ,阳衰则阴盛矣”。时贤赵锡武对其扶阳抑阴一法 ,亦甚为推崇 ,谓曰 :“人之生而老 ,老而病 ,病而死 ,虽人所不免 ,但其间有寿夭长病之差 ,治病有所主见 ,胸有成竹 ,不忘其年长阳衰阴盛之要 ,有胆量以扶阳救逆 ,抑制阴邪 ,常可在危笃之际 ,化险为夷。”又云 :“言阴言阳 ,因人有偏异 ,惟对年老者 ,临证时 ,要留心关注其…  相似文献   

7.
五月有"毒月""恶月"之说,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时期,这是由于五月的气候变化及人体阴阳转变都表现为阳气渐弱、阴气渐生,中医辨证主要为阴盛或阳虚,常常复感表证。在趋避"毒五月"的治病养生行为中,艾灸的使用因人而异,常人适当艾灸以防病养生,阴盛者予以重灸以温经散寒,阳虚而未衰者予以艾灸助阳解表,阳气已衰者予以长时间轻灸以扶正益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机体状态。  相似文献   

8.
"阳化气,阴成形"为人体生理活动的机制,阳气为人体运转之动力。阳气不足,致"阳化气"减弱,"阴成形"太过,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机制。手术、放化疗、靶向药物治疗为"治已病"之法,虽可消除有形之病灶,但无形之病理产物尚存,加之其性攻伐,损耗人体之阳气,导致机体阳气亏虚明显,肿瘤易复发转移。故在恶性肿瘤防治过程中需采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法,护机体之阳。癌前病变阶段,先安未受邪之肾阳,截断病势,防癌变;治疗阶段,先安治疗方式或药物将损之处,顾护阳气,减轻不良反应,协助药力,消已成形之阴结;康复阶段,寻阳气薄弱之处以先安,扶阳祛邪,阻断传舍,防阴复形。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1983,(11)
第五节太阳变证(续)伤寒部分七、肾阳虚证(一)阳虚烦躁证即干姜附子汤证。其病机是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虚阳躁扰。主要表现是:有阳衰阴盛各症;其中突出的一症,昼日烦躁不安,入夜则精神疲惫,似睡非睡。身无大热,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阳衰阴盛,昼日阳旺,虚阳尚能与阴寒抗争,故昼  相似文献   

10.
<正>张西俭老师是重庆市著名老中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多种疾病,尤擅长治疗外感发热病。老师认为外感热病虽由外界六淫、时行病毒自外侵袭人体,但大多机体阳气内郁、湿浊与积滞互阻,或心火、肝阳素亢,或阴虚阳盛、气(阳)虚阴盛,或气(阳)失摄而虚气外浮等等,常由外邪外侵、内外合邪共同致病。治疗上主张不仅要祛  相似文献   

11.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07,27(6):9-11
阴盛格阳,清代名医郑钦安先生认为是阴盛阳衰或脱阳证,针对真阳衰微、阴邪内盛之病理,治疗上善于抓住阳虚证的本质,针对阳虚之上、中、下的不同,采用扶阳药物而重用大辛大热之药姜、桂、附等。  相似文献   

12.
肺结节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黄元御提出中土斡旋、木火升发、金水敛降的“一气周流”理论。本文基于此理论探讨肺结节的病机及治法,认为肺结节病机为中土虚衰,斡旋失司,气机失调,遂生痰湿瘀血等阴邪,并凝聚于肺络;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邪无以消散,日久而成结节;结节既成,又影响肝木升发、肺金肃降,导致机体气机失衡更甚。基于以上的病机认识,本病应采取培土生金、益气化湿,补火助阳、消积散结,升木达郁、敛金降逆的治法,旨在恢复体内之“一气周流”。  相似文献   

13.
郑钦安"阴盛格阳"论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文录 《中医杂志》2007,48(8):677-679
清代名医郑钦安对阴盛格阳之病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认为真气在下,但无时而不发于上,故当"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时,而致阴盛格阳之病证。因此,在辨证中他擅于抓住阳虚病证的本质,在治疗上针对阳虚上、中、下之不同,分别采用扶阳药物治疗,善用四逆汤类方,被誉为"火神派"的创始人,其扶阳气的学术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临床中的诸多疑难杂病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4.
李小娟教授认为手足逆冷为阳气不足与阳气不通。阳气运行以血脉和经络为通路,以气血为载体,调畅气机、通行血脉是通行阳气主要途径。阳气不足即脏腑阳气虚衰,常见于心肾阳衰。单纯阳气不通和阳气不足并不常见,多数患者是阳气不足与阳气不通兼有。李小娟教授强调首先要辨别孰轻孰重,以阳气不足为主还是阳气不通为主;其次辨别哪一脏腑阳气不足;最后辨明阳气不通的原因,气郁、血瘀、痰郁等阻碍阳气运行的因素,从而指导临床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5.
咳喘病的冬病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咳喘病”属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及其它肺部疾患。此类疾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或气候变更时,易反复发作,经年难愈。急性发作期,临床上大多采用西医消炎或激素疗法,以暂时缓解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认为咳喘的发病,一是由于外感风寒之邪或邪气潜于肺,使肺气失宣、通凋水道功能失职、水液输布失常,导致痰饮内停,一旦外感风寒即引动“宿根”而发哮喘,二是由于正气不足虚证所引,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则全身阳气具衰、阳气衰则卫外不固,肾气不充,肾阳不盛,而易感外邪。另一方面,痰饮为阴邪,痰饮盛则易伤肺脾之阳,致肺阳、脾阳渐衰,肺阳虚不能卫外而易感邪,脾阳虚不能化湿祛疾,伏邪不去,则难以绝病之“宿根”,日久致正气渐衰,而“宿根”愈盛,反复发作,缠绵难已。  相似文献   

16.
"阳微阴弦"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首先是对脉象的描述,更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气不足是根本,阴邪乘袭是关键。"阳微"包含阳位式微(上焦阴、阳、气、血)和脏器"阳"性的功能减退(心阳、肾阳、脾阳)两层含义;"阴弦"即是标实,就是根植于阴阳气血的虚衰和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或病理状态:水湿、痰浊、寒凝、血瘀、气滞等。在临床实践中,要抓住病机,辨清虚实之轻重,标实本虚之主次,灵活配伍,酌情变化,方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练习一 [1.9]断句; 夫阳主生阴主杀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而况于无阳乎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试以太阳证之可得其象夫日行南陆在时为冬斯时也非无日也第稍远耳便见严寒难御  相似文献   

18.
《素问释义》谓:“中年以后,阳渐衰而阴渐长,七曰损而八日益,知其损益而抑阴扶阳,则两者可调,不然则早衰矣。”笔者根据中老年人阳气渐衰、阴邪易盛的特点,屡用扶  相似文献   

19.
"戴阳"辨析     
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专业术语的规范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目前中医界对戴阳的认识,尚无确切的定义。如《中华医学大辞典》认为戴阳是“阳气上越而面赤也。《中医大辞典》则认为戴阳有两个含义:“戴阳,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参之阴盛格阳条。亦可由阳气怫郁在表所致”。七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把戴阳等同于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并把戴阳当作一个具体的证候:“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相似文献   

20.
二、阴盛格阳証 (一)临末症状: (1)临床主要症状: 按少阴病阴盛格阳証,与少阴病阳虚厥逆証,同为少阴寒化、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症侯,不过阴盛格阳证的病势較之阳虚厥逆証更为严重。因而关于阴盛格阳証的阴寒方面症状,其临床上見症悉如阳虚厥逆証,詳細症状参看上述阳虛厥逆証临床症状簡表。但由于阴盛格阳証的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至极,所以它不仅俱有下利清谷、呕吐厥逆等阳虚厥逆症状,而且又因为其里寒太甚,阳气被阴寒所格,所以同时还表现有“身热不恶寒、面紅目赤”等假热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