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 penic purpura,ITP)的长期疗效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0年间于本院行脾切除术治疗的86例ITP患者的I临床资料,术后全部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脾切除术后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8.8%及87.2%,至末次随访日,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降至43.0%及66.3%,2例(2.3%)患者死亡,18例(20.9%)患者复发。患者确诊ITP时血小板计数、初始用药疗效及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峰值与脾切除长期疗效有关(P〈0.05)。结论脾切除是治疗IT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随着时间延长,其有效率逐渐下降。患者确诊ITP时血小板计数、初始用药疗效及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峰值是影响其长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脾切除对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安阳地区医院1995-2008年内科治疗无效的26例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26例术后,血小板均明显升高接近正常或正常以上,19例随访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7例升高后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血小板正常,1例血小板50 × 109 /L左右,4例治疗无效,其中2例发现副脾,出血倾向较重.结论 脾切除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手术相关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副脾是否切除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能使大多数患者缓解,经治疗无效的即所谓“难治性ITP”。临床上多采用脾切除、脾区放疗、免疫抑制剂以及部分脾栓塞等方法治疗,这些方法的着眼点均是针对脾脏,为此自2000年来我们设计了一个融有以上治疗方法优点的部分脾栓塞加脾动脉灌注长春新碱治疗难治性ITP30例,并随访2年,取得了很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长春新碱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能使大多数患者缓解,经治疗无效的即所谓"难治性ITP"。临床上多采用脾切除、脾区放疗、免疫抑制剂以及部分脾栓塞等方法治疗,这些方法的着眼点均是针对脾脏,为此自2000年来我们设计了一个融有以上治疗方法优点的部分脾栓塞加脾动脉灌注长春新碱治疗难治性ITP 30例,并随访2年,取得了很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腹腔镜脾切除术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18例),分别行传统脾切除术和腹腔镜脾切除术,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良效率为83.3%(15/18),对照组为79.2%(19/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2例(11.1%),对照组复发3例(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ITP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上较传统脾切除术有显著优势,但手术时间较长;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两者无区别,临床工作中应灵活掌握两种术式的适应证,以便达到最佳医疗及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行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术前做好心理、对症护理、术前皮肤肠道清洁,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落实相应护理措施.结果 5例患儿均手术成功康复出院.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对腹腔镜下脾切除治疗ITP术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微癜(ITP)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因患者血循环中存在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一组自身免疫病.对内科治疗不能控制出血者应考虑脾切除术.我院自1988~1996年脾切除治疗ITP36,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病,目前治疗以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为主,但复发率高,且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比较明显,我们近2年选择4例ITP患者使用利妥息单抗(美罗华)治疗,其中2例为激素不敏感,1例合并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症),1例为初治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近年来,我科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ITP60例,疗效显著,缩短了病程,复发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近年来,我科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ITP60例,疗效显著,缩短了病程,复发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
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一般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切脾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率为70%,并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一部分难治性ITP临床治疗仍是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07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多数ITP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和前驱感染史,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循环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计数低下、贫血,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显示成熟障碍。结合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对ITP做出早期诊断是ITP治疗的关键,对避免因大出血造成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妊娠早期血小板减少的最常见原因,由于妊娠妇女血浆中的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特异性结合,以及T细胞基因表达缺陷,导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破坏增加及生成不足,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妊娠期重度ITP增加了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如妊娠期自发性出血、妊娠期贫血、产后出血、早产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等。目前临床上妊娠期重度ITP的处理较为棘手,一线治疗方案主要是口服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然而在一线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有效的二线治疗和及时的产科处理变得尤为重要,如脾切除术、输注血小板及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等。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对妊娠期重度ITP的发病机制、妊娠结局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卫生院开展血液病选择性脾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7年的5例血液病脾切除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术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药物巩固治疗。全组病例随访3年以上(第1年每3个月到门诊复查1次全血常规,第2年每半年复查1次全血常规,第3年每半年电话随访1次),临床症状均消失,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保持在正常范围,无复发和明显手术并发症,均健在。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血液病选择性脾切除在基层卫生院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治疗方法 ,以及脾切除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方法 总结2 6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病例 ,对术前术后白细胞与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白细胞与血小板明显升高 (P <0 .0 0 1 ) ,并能继续进行驱铜治疗。结论 脾切除手术能提高肝豆状核变性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9,(3):311-312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分别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IT)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1例。A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RIT治疗, B组采用rhTPO联合小剂量RIT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PLT、凝血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的PLT水平、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组(P <0.05)。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hTPO联合小剂量RIT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片联合小剂量RI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治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治疗意义.方法 选取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到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就诊的伴Hp感染的80例ITP患儿,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Hp根治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学和血小板参数的水平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Hp根除率、临床疗效和一年内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p感染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1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P<0.05).观察组患者一年内总复发率为5.00%(2例),对照组患者一年内总复发率为36.67%(11例),观察组患者的一年内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t=6.46,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血小板分布宽度、大型血小板比例、血浆黏度、血小板凝集率、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比、血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54、-13.28、-16.79、-8.97、-6.51、-5.40、-2.94、-4.35,均P<0.05).结论 儿童ITP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儿童ITP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建立脾细胞移植和脾片移植动物模型观察两种移植途径后血小板恢复状况。[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行脾切除术,B组为脾片移植组,C组为脾细胞移植组,在建立模型前、及模型成功后1周、4周、8周抽血,检测血小板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脾切除后B组移植后8周血小板接近正常(P﹥0.05);C组移植后血小板逐渐升高(P﹤0.05);A、B、C组的血小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8周B组和A和C组的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和C组的血小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后在移植8周后血小板可恢复至正常,而脾细胞移植后则对血小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血小板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行全脾切除术3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术前及术后1d、3d、7d、14d、1月的血小板(PLT)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1d血小板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在术后3d血小板较术前有升高趋势,在术后7d-14d左右达到高峰值,与术前比较,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一个月可恢复正常。结论血小板可作为脾切除患者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寻求难治性ITP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将137例慢性ITP(CITP)中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B组激素联合根除Hp治疗;19例难治性ITP单纯应用根除Hp治疗。结果156例患者Hp总感染率为70.5%,其中CITP为69.3%,难治性ITP为78.9%。A、B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7.8%和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抗Hp治疗难治性ITP有效率为42.0%。结论ITP患者Hp感染率较高,激素联合抗Hp治疗疗效较好且持久,缓解后复发率低;难治性ITP根除Hp治疗有效,为其探索出一条有益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