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产科护士对危重病人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名护士为本方案执行者。选取2017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40例危重产妇作为对照组,采取产科护士常规沟通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措施,选取2018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40例危重产妇为观察组,采取产科护士SBAR沟通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调查两组产妇的病情进展,查找病人护理缺陷及细节,比较两组护士对病人病情知晓率、护士对病人病情交接班缺陷率和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对病人病情知晓率优于对照组(χ~2=6.058,P0.05),护士对病人病情交接班缺陷率低于对照组(χ~2=7.575,P0.05)。观察组病人对护士护理行为规范性满意度、对护士与病人沟通能力满意度、对护士解决病人问题能力满意度、对护士为病人健康宣教的能力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交接班能够强化护士对病人病情的了解,降低产科护士对病人病情交接班缺陷率,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5月神经外科按照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的213例病人和21名护士作为对照组,2013年6月—2013年12月按照SBAR规范交接班的198例病人和21名护士做作研究组,比较两组不同模式交接班护士对危重病人病情掌握度、交接问题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士在对危重病人病情掌握度、住院病人满意度及交接双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方面均较对照组高,而交接问题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可提高护士对病人病情的掌握度,降低交接问题的发生率,同时可提高病人和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CU)护理床头交接班时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428例ICU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利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床头交接班。比较两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掌握情况、交接班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SBAR沟通模式开展ICU护理床头交接班工作,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与不良事件,提升护理人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丰富护理内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基于SBAR沟通模式提高手术交接班质量的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交接方式设计巡回护士手术交接指引表,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规范交接流程。[结果]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交接缺项内容明显减少,工作效率和医护满意度得到提高。[结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手术交接班能够提高临床护士执行能力,并且对交接班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即:现况-S,背景-B,评估-A,建议-R)对急诊低年资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期内的注册护士10名为研究对象,在其规范化培训中引入SBAR沟通方式,建立低年资护士床头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探讨SBAR对提高低年资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影响。采用山西医科大学马丽珍研制的《临床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评价表》调查实施SBAR沟通模式前后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结果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病情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其中专业能力得分为(46.71±6.32)分,高于实施前得分(40.06±5.07)分,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为(46.87±5.05)分,高于实施前得分(41.35±4.92)分,专业素质得分为(47.04±4.93)分,高于实施前得分(41.82±4.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有助于提高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精神科重点交接班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的48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结合护理信息大屏制定表格式交班表,规范交班顺序及内容;比较SBAR交班实施前1个月和实施6个月后的护理交班质量和护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 实施SBAR交班前,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评分为61(58,62)分,实施半年后,NASR评分为70(69,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从实施前(274.29±8.06)分提升至实施后的(281.21±7.67)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BAR标准化沟通能提高精神科护理交班质量及护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精神科重点患者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标准交班病情汇报表,制定标准化沟通模式交班流程和评价标准,与对照组比较交班时间、病情观察质量及医生和病人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标准化沟通模式后,交班时间缩短,病情观察质量全面性提高,医生和病人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可以提高消化内科护理交班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医生和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国际医疗服务行业内医护人员标准沟通方式(SBAR)即"现状、背景、评估、建议"应用于科室晨交班护士报告、病情汇报、护士交接班工作中。结果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医、护、患对护理工作质量评议、护士职业认可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的实施对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及护士职业认可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保证了护理工作安全,拓宽了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方式(SBAR)标准化床边交接班在老年卧床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方式建立老年卧床病人标准化床边交班表,规范护理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在实施SBAR标准化床边交接班前1周及实施半年的最后1周评价交接班质量和科室医护人员对交接班工作的满意度,并统计实施前后的床边交接班时间。[结果]实施半年后,护士交接班质量、科室医护人员对交接班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交接班时间短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老年卧床病人SBAR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有助于提升交接班质量和医护人员对交接班工作的满意度,缩短交接班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ICU护士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以重症监护病房2015年9-12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4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为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方法找出对照组交接班缺陷的原因,运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改进。比较两组患者运用SBAR沟通模式前后交接班缺陷情况。结果交接班缺陷的原因包括:标准化交接流程知识缺乏,缺乏标准化交接班表格,交接班时间长,影响病人治疗,对病人十知道(床号、姓名、诊断、职业、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心理、家庭)情况掌握不全。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的交接班缺陷率由原来的17.4%下降至8.33%,交接时间由原来的(10.51±1.25)min/人下降至(4.52±0.58)min/人;提问护士对病人十知道回答正确率从原来的65%上升为9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降低ICU护士交接班缺陷率效果显著,且规范了交接班流程,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NKI、VIP、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和CINAHL数据库,两位研究者独立检索文献、筛选并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双方核对讨论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结果证实: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可以缩短交接班平均耗时[MD=-5.95,95%CI(-7.64,-4.26),P0.01];增加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度:诊断及病情[MD=1.74,95%CI(1.41,2.08),P0.01]、辅助检查[MD=2.37,95%CI(1.96,2.79),P0.01]、治疗护理措施[MD=1.14,95%CI (0.75,1.53),P0.01]、护理重点[MD=1.78,95%CI (1.46,2.10),P0.01];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OR=0.24,95%CI(0.18,0.32),P0.01];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MD=0.50,95%CI(0.39,0.61),P0.01]。结论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交接班中缩短交接班平均耗时、增加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方面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邓艳  张建林  唐湘 《护理研究》2014,(35):4418-4421
[目的]观察"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交流模式在肾脏科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8月30例住院危重病人进行的100例次床旁交接班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9月—11月30例住院危重病人进行的100例次床旁交接班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流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交流模式,比较两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护士对病人病情掌握程度、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使用SBAR交流模式前后护士自我效能感。[结果]两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护士对病人病情掌握程度、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护士使用SBAR交流模式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SBAR交流模式后,规范了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流程,减少了护士床旁交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士评判性思维以及病情观察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了护士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导入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科、ICU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降阶梯思维为指导,制订关键流程SBAR交接表,于2013年12月—2014年10月在急诊科、ICU病人转入、转出时运用关键流程SBAR交接表交接病人,规范病人转出及转入交接流程,对交接班科室医生、护士进行实施前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应用降阶梯思维SBAR交接表后,科室医务人员对交班内容、病情重点、书写规范、管道管理、交班时语言表达、交接时间满意率提高。[结论]运用降阶梯思维SBAR沟通模式交接病人,规范了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的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重症胰腺炎医护一体化查房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消化内科重症胰腺炎病人为研究对象,设计标准化的病情汇报表,通过MEWS评分系统评估病人病情后,在医护一体化查房中运用SBAR模式汇报病情,观察汇报时涉及内容的完整性、医生对护士汇报病情满意度、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基于MEWS评分的SBAR模式汇报病情,汇报内容完整性由67.69%提高到96.83%,医生对护士汇报病情满意度从80%提升至98%,护士评判性思维得分由(275.33±28.62)分提高到(313.12±31.79)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EWS评分的SBAR模式汇报病情内容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医护沟通效率及医生满意度,提升了护士的评判性思维,从而有效促进病人安全及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SBAR沟通模式在心内科护士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为该应用方式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护理人员关于交班报告内容的意见,建立体现专科特点的SBAR模板,介绍SBAR报告模式在护士交班中应用的有效性,根据专业特点设计SBAR交班报告模板,进行培训与实施,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观察质量。结果与实施前相比,护士对患者的交班质量有显著提高,交接更全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方式,规范了护士床旁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交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运用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3~6月652例床旁交接班病例设为品管圈实施前组,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将2015年7~10月624例床旁交接班病例设为品管圈实施后组,按照SBAR沟通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实施前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结果: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由改善前的58.13%下降至2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实施后,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不同层次护士的病情观察及汇报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BAR沟通模式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病情报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SBAR交接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采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班和病情报告,并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常规沟通模式交接班和病情报告进行比较。结果运用SBAR沟通模式时医生对护士汇报病情的准确性、及时性、条理性三项满意度显著高于运用常规沟通模式时;护士对SBAR沟通模式各条目的评价肯定率为65.0%~100%。结论 SBAR沟通模式能提高医生对护士报告病情的满意度,得到护士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病区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模式建立"急诊病区交班模板",规范护理床边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结果因交接不良导致的交接遗漏和信息传递不清等问题在使用SBAR沟通模式交接后已明显减少;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BAR沟通模式前护士对交接现状的满意度为82.3%,应用后满意度为9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规范交接班顺序及内容,能使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病情,并快速明确后续治疗及护理重点,从而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标准化SBAR沟通模式优化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疼痛管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急性疼痛服务(APS)小组实施传统沟通方式进行自控镇痛(PCA)疼痛管理的术后镇痛病人450例为对照组,运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PCA疼痛管理的术后镇痛病人45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实施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前后PCA镇痛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中度及以上疼痛发生率为6.99%,低于对照组的26.62%,术后24 h PCA泵弃泵率为0.70%,低于对照组的5.04%,病人镇痛满意度评分为(95.33±4.61)分,高于对照组的(75.35±4.27)分,交接、评估及宣教内容的一致性为95.80%,高于对照组的77.94%,镇痛泵故障及参数调节处理时间为(4.52±0.58)min,少于对照组的(10.51±1.25)min,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可优化PCA的疼痛管理,规范APS小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镇痛效果及病人的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构建区域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佛山市某三甲医院内、外、妇儿、危重症科室护理人员300名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抽取的150名护理人员纳入对照组,按照《护理管理工作规范》(第4版)交接班制度进行交接班和病情汇报;将2020年1月1日~6月30日抽取的150名护理人员纳入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医护人员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护士交班满意度[采用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护士综合素质考核情况、业务查房、交接班时间、床边交接班病情汇报时间、患者及护理管理人员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不良反应、护理安全隐患。结果:观察组在了解并掌握患者护理计划、了解并掌握患者情况、突出专科性、交班中团队协作较好、增加监督、确保高效沟通、促进有效沟通、预防患者的安全隐患、利于识别患者病情变化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护士在循证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医生、患者、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综合素质的评议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业务查房、交接班时间、床边交接班病情汇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及护理管理人员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SBAR沟通模式在临床各科室中应用效果满意,可提高护理人员临床思维能力,规范护理人员的交接班内容,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