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以骨形成蛋白、固定化凝血酶、头孢哌酮钠为主药,水溶性壳聚糖为主要膜材,制备复方骨形成蛋白牙槽生物黏附膜,植入大鼠牙槽窝观察其对拔牙后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单纯壳聚糖组、对照组),在拔除大鼠下颌切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入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膜、单纯壳聚糖及空白对照。3组动物于植入后3、6、9周时处死,切取下颌骨,用软X线机检查剩余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测定骨密度值、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牙槽窝成骨情况。结果:植入后3、6、9周时实验组剩余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和骨密度值均高于单纯壳聚糖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牙槽窝成骨情况优于单纯壳聚糖组及对照组。结论: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膜处方组成合理,是预防剩余牙槽骨吸收的有效方法之一,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生物胶,并植入大鼠拔牙窝观察其预防牙槽嵴萎缩的效果。方法选用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BMP生物胶组)、对照组(壳聚糖温敏性胶体组)、空白对照组。拔除大鼠下颌切牙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BMP生物胶、单纯壳聚糖温敏性胶体,空白对照组则不植入任何材料。39t动物在植入后3、6、9周处死,分离切取下颌骨,用高频钼靶扫描仪获得图像信息,使用Image-Pro Plus软件处理图像,得到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和牙槽窝相对光密度,组织学观察牙槽窝内的成骨情况。结果术后3、6、9周,实验组的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和牙槽窝相对光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牙槽窝成骨多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BMP生物胶可以用于预防拔牙术后剩余牙槽嵴萎缩,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大鼠下颌切牙拔出后剩余牙槽嵴吸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大鼠切牙拔除后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实验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局麻下齐龈缘磨除右下颌切牙牙冠,每3天磨除1次,共3次,最后磨除后3d拔除右下颌切牙,术后0、1、2、4、8、12周分别处死大鼠。用软X线摄片测量大鼠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和保存率,组织学方法评价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对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通过HE染色观察磨除牙冠后的不同时期牙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牙槽嵴长度:4、8、12周拔牙侧与非拔牙侧相比明显降低(P<0.05);拔牙4周后牙槽嵴保存率明显降低。组织形态学:拔牙后2周,拔牙窝内可见新生骨,残存的血凝块减少;拔牙后4周骨改建活跃;拔牙后8周,拔牙窝内充满新生骨;拔牙后12周,新生骨和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牙冠磨除后,牙周组织出现水肿,主纤维束断裂,丧失功能排列,血窦增加,随时间改变逐渐加重。结论:可以采用拔除大鼠切牙的方法建立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植入兔拔牙窝对牙槽骨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成实验组5只,阳性组5只,阴性组5只,拔除右侧上、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植入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阳性组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骨粉),并以自然愈合拔牙窝为阴性对照,用X线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价兔上下颌切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2、4周剩余牙槽嵴的相对长度变化为:实验组〉阳性组〉阴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均好于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8、12周,实验组和阳性组剩余牙槽嵴的相对长度变化及骨组织修复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PRF独立做为移植充填材料能够有效保存拔牙窝牙槽嵴长度,促进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5.
刘泉  黄文 《口腔医学研究》2007,25(5):560-562
目的:研究拔牙后即刻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预防术后牙槽骨吸收,保持牙槽嵴高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需同时拔除下颌两侧相同部位后牙的患者,按左右分组,左侧为拔牙后立即填塞颗粒型纳米羟基磷灰石,右侧为拔牙后传统搔刮血块充盈对照。4周、12周分别复诊,摄X线片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高度进行观察。结果:16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两组比较,12周后实验组X线片见牙槽窝处的X线阻射影与周围牙槽骨密度相近,界限不清,恢复的牙槽嵴与周围基本平齐,牙槽高度恢复良好。对照组牙槽嵴高度明显降低,实验组牙槽嵴高度降低不明显。结论:拔牙创内即刻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不影响创口愈合,能促进新骨的形成,很好地维持牙槽嵴高度,为以后进行义齿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骨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种植前牙槽嵴保存的动物模型,观察应用组织工程骨进行牙槽嵴保存的效果。方法:抽取Beagle犬骨髓,体外分离培养、成骨诱导、扩增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准备活性磷酸钙骨水泥(active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A-PCPC),体外构建骨髓基质细胞/活性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体(BMSCs/A-PCPC)的复合物。拔除4只Beagle犬双侧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随机选取一侧植入BMSCs/A-PCPC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自体骨组、单纯A-PCPC组)。于术后1 d及术后4、12周进行X线片观察及CT扫描分析。并于12周时取牙槽窝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4周X线片观察,BMSCs/A-PCPC复合物组较单纯A-PCPC组、自体骨组密度高。12周时硬组织切片检测,BMSCs/A-PCPC复合物组成骨活性高于其他各组。螺旋CT分析结果显示,各组牙槽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吸收。12周时,A-PCPC组牙槽嵴高度的减少值较对侧的单纯A-PCPC组、自体骨组、空白组牙槽显著降低(P<0.05)。结论:建立的种植前牙槽嵴保存的动物模型合理可行,BMSCs/A-PCPC复合物可以作为种植前牙槽嵴保存的组织工程骨材料。  相似文献   

7.
Bio-oss和Bio-oss骨胶原保持牙槽骨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Bio-oss及Bio-oss骨胶原填充于拔牙后新鲜牙槽窝对于早期牙槽嵴形态改建的影响。方法24枚上、下颌后牙拔除后同时给予不同处理,其中拔牙窝填充混合富血小板血浆的Bio-oss(BP组)7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胶原(BC组)7例;拔牙窝自然愈合(C组)10例。牙齿拔除后1~2周、9~12周两次复诊,观察牙龈愈合差异,取模型,测量缺牙处牙槽嵴宽度,行不同组间及组内的前后比较。结果各组牙槽嵴宽度前后模型测量存在差异(P<0.05);BP组与BC组,BP组与C组间前后差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Bio-oss植入减轻了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Bio-oss骨胶原对于拔牙窝嵴顶处牙龈上皮的爬行覆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复合矿化胶原膜用于犬拔牙位点牙槽嵴保存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12只杂种犬拔除下颌双侧第三前臼齿,共有24个牙槽窝,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植入人工骨修复材料并覆盖新型复合矿化胶原膜,B组植入人工骨修复材料,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3个月通过大体观察、形态学测量、螺旋CT以及X射线显微CT检查评价牙槽窝愈合情况.结果:3个月时牙槽窝水平宽度和新骨小梁结构参数A组大于B组(P<0.05),B组大于C组(P<0.05);感兴趣区域CT值A组均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新型复合矿化胶原膜可起到减缓牙槽嵴吸收、诱导新骨再生、保存牙槽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胶原蛋白海绵填人拔牙创后胶原蛋白海绵对牙槽窝早期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建立兔拔牙模型,左侧拔牙创内植入胶原蛋白海绵为实验侧,右侧拔牙创为空白对照侧.拔牙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骨密度检测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拔牙创牙槽窝愈合情况.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组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植入拔牙创后牙槽嵴的吸收情况,评价脱细胞真皮基质对于保存牙槽嵴的影响。方法:选用本地产健康成年杂种犬16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左侧拔牙创植入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实验组,右侧拔牙创作为空白对照。16只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第4、12周处死1组动物。测量第4周、第12周拔牙处的牙槽嵴高度;拔牙创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第4、12周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4周实验组较对照组在组织学上更为成熟。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促进拔牙创的早期愈合,保存牙槽嵴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