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之"六经",即所谓"三阴三阳",实质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归纳概括人体生理功能的结果,首先是不同于五脏五系统的人体生理六系统;同时由于人体生理情况下六系统功能存在不平衡,三阴三阳又是人群体质六分类.而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同样适合于多种内伤杂病,古人所谓"六经钤百病"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俗称六经辨证,出自《伤寒论》,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内容丰富,实质上在三阴三阳各系统病病变基础上,参照患者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具有辨体质、辨病机的内涵。学习《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方法,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逐渐体悟。既要掌握细节,探究三阴三阳辨证的具体方法;又要由博返约,以指导临床实践为目标。集思广益,才能加深对三阴三阳辨证临床普适性的认识,并有效指导现代临床。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三阴三阳新解及其临床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喜 《中医杂志》2007,48(3):208-210
对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问题,古今医家争议很大,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等,目前多倾向于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即六经,是三阴三阳相应的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功能的综合体。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主要适用于风寒为主的外感病,但也有不少医家认为,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种外感热病,并不限于风寒外感,甚至有医家主张“六经钤百病”,认为可以统治内伤、外感各种疾病。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尤致力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和科研工作,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略有所悟,著成《伤寒论与中医现代临床》,应用三阴三阳辨证方法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略有所得,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4.
三阴三阳辨证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即所谓"六经"实质的问题,是古今研究<伤寒论>者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古今医家争议最大的问题.综合古今医家之论,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等.目前,教材基本倾向于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即六经,是三阴三阳相应的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功能的综合体,是伤寒疾病不同病理阶段.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主要适用于风寒外感病临床.  相似文献   

5.
程维克 《河南中医》1997,17(3):137-138
伤寒六经纵横谈程维克安徽中医学院(230038)主题词中医名词六经辨证张仲景以六经为纲辨治伤寒,六经亦称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笔者就六经名称及分证来由作如下探讨。1六经名称来由于《易》1.1由易学三阴三阳启迪在易学中,六经即...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7.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于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需要用五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看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就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三阴三阳之间是有序的动态时空变化。三阴三阳辨证,可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内外环境整体变化的动态时空特征。讲《伤寒论》不能不讲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绝不可废。  相似文献   

8.
顾植山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创立“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并在临床灵活运用疗效卓著。笔者跟师顾植山教授学习其对“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六经辨证的认识,对“六经欲解时”理论的发挥,及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的六经病治法,运用“开阖枢”理论对肺系病证的认识,并将所学五运六气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用于肺系疾病的诊治,取效迅速,体现了顾植山灵活运用中医运气学说,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因机辨理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一、六经病(三阳三阴) 《伤寒论》原著之“目次”,原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称“六病”而并未称“六经”。“六经”字眼为后人所改用。考《伤寒论》“六病”所论述之六大证候群,是指病者在病理生理状态时所呈现之证  相似文献   

10.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11.
六经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自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以后,汪琥响应此说,谓“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伤寒论辨证广注》)遂致“六经”之说蔓延开去,沿袭至今,影响甚大。《伤寒论》诸多谬说曲解者,皆与这一“经”字有关。今当力斥其非,拨乱反正。三阴三阳六病不能称“六经”的理由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仲景只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等,从未说过“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阴经病”。《伤寒论》全书找不出“六经”二字,“六经”之说,实强加于仲景。诚如章太炎先生说:“仲景本未用  相似文献   

12.
潘宗奇  蔡陈浩  邓宏 《新中医》2012,(8):198-199
《伤寒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先河,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即三阳病症(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病症(太阴、少阴、厥阴),内涵丰富,体系完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理有法。六经辨证在后世医家看来,是仲景辨外感病的方法,但临床实践中,各科疾病均常出现病机病证与六经病相符的情况,根据"有是证用是方"和"异病同治"原则,  相似文献   

13.
癌症是世界的难题,是全球人类的灾难。西医放疗、化疗、手术被誉为抗肿瘤的“三板斧”,是治疗癌症的传统方法。何乃举主任中医师遍访全国中医界名家及民间老中医,加之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从伤寒六经辨治癌症的思路经验,从六经辨证仲景已经把癌症早有定位,按照六经辨证学术研究,脏腑本能之气衰败,三阳经外感入里化内热,内热不除,耗伤三阴,引起三阳内闭,闭则不通,聚焦在脏腑,泛滥成灾,这是肾亏骨空内伤。内伤三阳热耗,形成阴不足,阳有余,阴阳失调,必然使脏腑大病。按六经辨治方法,泄内实热,顺水行舟,给病邪找出路,热去阴自复。开鬼门解表,洁净腑利小便。把握伤寒六经辨治规律,诊治癌症也有十之六七,也能见病之源,病跟经走,方跟病行,经病同行,六经大道找病,切中病源。  相似文献   

14.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中医诊疗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繁多,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六经辨证等。这给广大医生辨治外感热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温病学中温热病的方证归纳到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中,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将能够简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思维,提高临床疗效。笔者通过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温病学的历史著作、病因、辨证、治疗范围以及前人试图统一寒温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其研究进度,以期对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日晡潮热即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教材解释是由于阳明经气旺于申时;而按照子午流注学说申时应是膀胱经气旺盛之时。鉴于两者矛盾之处,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中六经概念的不同出发,得出《黄帝内经》所谓六经为六条经脉的总称,《伤寒论》之六经为三阴三阳六病,分别指代外感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所谓阳明经气旺于申时混淆了六经经脉与三阴三阳六病的概念,有失妥当。  相似文献   

16.
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必定会涉及到"六经病"和"六经辨证"这两个重要概念。与"六经病"及"六经辨证"直接相关的是"六经"。长期以来有关《伤寒论》之"六经"实质的争鸣偏离了文献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学术发展史的根据,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术认识上的混乱,甚至使得有些人不顾文献事实而加以任意曲解,在客观上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本文以文献为依据,首先探讨了《黄帝内经》中"六经"的概念,并回溯了宋代医家朱肱最初提出"六经病"的基本意义、进而从三阳三阴之名实方面强调了仲景创立三阳三阴辨证方法是用来认识伤寒病之发病特点及其传变规律,最后得出了经脉之"六经"不能取代《伤寒论》三阳三阴的结论。如果以约定俗成的态度将《伤寒论》之三阳三阴病定型为"六经病",则必须将"六经"还原到三阳三阴,用三阳三阴的方法来认识《伤寒论》所论之伤寒病。  相似文献   

17.
膝骨关节炎六经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膝骨关节炎(KOA)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主,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而六经与脏腑相连,十二经络中足三阳、足三阴经络的走行均绕膝关节,KOA与经络病变密切相关,故可从六经辨治KOA。KOA发病之初多因六经外感所致,病在三阳,病性多实;病变后期,多及三阴,病性多虚。因此,其治疗原则可概括为:病在三阳,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利湿化瘀、通络止痛治其标;病在三阴,温经养血、调畅气机、温补脾肾、强筋壮骨治其本。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具体辨治。  相似文献   

18.
六经辨证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历代研究《伤寒论》学者认为,六经辨证是治疗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三阳辨证代表着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而后期的三阴辨证类属于杂病的范畴。本文试从仲景时代体质条件下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临床实际意义、三阳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关系等方面,揭示这一论点。1仲景时代体质条件下的六经辨证剖析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连年战乱,疫疠流行,加上天灾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人们长期处于饥寒交迫、惊恐不安、流离失所的状态,生活极端痛苦。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为当时的普遍现象,客观上容易引起阳虚或阴…  相似文献   

19.
董秀兰 《新中医》2013,(11):152-153
六经辨证是汉·张仲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在《伤寒论》六经辨证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多属热属实,三阴病多属寒属虚。但三阳有寒证;三阴亦有热证。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六经辨证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和--ISEt两大类,作为论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78-980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各有三个时辰的"欲解时",然其在临床辨治的应用方法一直缺乏明确的解读。顾植山教授结合《黄帝内经》解读"三阴三阳""开阖枢"的动态有序变化的时空规律,发现三阴三阳六经病在其欲解时段可出现规律性的临床特征,进而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的特色临床辨治理论,拓宽了伤寒经方的应用方法。通过导师老膺荣经治的三个临床病案,初步介绍龙砂医学流派这一基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理论的特色辨治思路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