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律失常治疗中QT延长的起因1950~1960年以后出现了因心电图QT间期延长引起恶性心律失常而致死的概念。以往曾有人把体表心电图QT间期延长发生较高摔死率的患者做为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进行过报告。其发生原因认为是从右侧星状神经节到达心脏的交感神经活...  相似文献   

2.
1994年,在日本保险通过了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它采用高频能量消融并根治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肌)之后,该法开始普及。导管消融不同于离断或冷冻凝固心律失常起源的外科开胸术,作为治疗药物无效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根治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导管消融几乎可以治疗所有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成功率很高。其中,对于发作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中的常见原因WPW综合征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治疗的成功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3.
一、所谓致死性心律失常致死性心律失常正如字面所示是与死亡直接连接的心律失常,大部分心脏性猝死是由此而引起的。其种类以心室颤动(VF)、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含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所谓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VA)为主,也包含高危性(向VF移行的,危险性高的)午-帕-怀三氏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综合征、又称WPW综合或预激综合征),其kent束有效不应期(ERP)缩短≤270ms,心房纤颤动(af)中的QRS波群增宽(假性室性心动过速),RR最短RR≤205ms。所谓准恶性心律失常有时也包括于其中,本文予以省略。也有心动…  相似文献   

4.
手术用于心律失常是以Sealy、岩等治疗WPW综合征为开端,以后不久,即试用于室性心动过速。致死性心律失常经手术治疗,可完全从心律失常发作、死亡的危险中以至长年药物治疗中解脱出来。其优越性无法估计。一、WPW综合征1.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WPW综合征在窦性心律时可见δ波为主的心电图异常,在未发生心动过速时,其本身无危险性。这种心动过速具有代表性的是伴有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心房纤颤的伪心室性心动过速。特别是后者,因快速性房颤通过旁路(ACP)直接传导到心室,ACP顺行传导不应期短的病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心律失常外科治疗的适应证1 .折返机制所致心律失常  WPW综合征、房室节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包括有基础疾病如心肌梗塞 (陈旧性心肌梗塞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特发性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DCM、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炎及由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心律失常者〕。2 .自律性亢进所致的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PAC)、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PVC)。3.触发活动所致的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多见 )。二、术前检查术前如能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部位 ,则可提高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与嘌呤代谢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等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聚集在同一个体,将提高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自Reaven提出X-综合征以来,相继报告死亡四重奏、胰岛素抵抗综合征、Syndrome X plus、内脏脂肪综合征等,范畴虽不同却是相同的疾病。这些也被统称为多危险因素综合征。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纲要(NCEP)的成人治疗方案(ATPⅢ)提出代谢综合征,该概念与多危险因素综合征的病态相同。  相似文献   

7.
在一般健康体检中代谢综合征的检出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0年Vague就指出上半身肥胖与许多疾病有关。1988年Rearen提出促进动脉硬化的几种危险因素重积一起的综合征,称为X综合征。此后虽Kaplan提出“死亡四重奏”、De-Fronzo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松泽的内脏脂肪综合征,但均共同存在糖耐量异常、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上半身肥胖等)。  相似文献   

8.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指经皮穿刺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腔,导管前端与体表的相对极板间通直流电或者高频通电,选择性的使引起快速心律失常的部分失活,从而达到根治效果的治疗方法。本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是从1982年开展的房室结直流电消融开始的,此后,随着快速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以及高频消融术的引入,其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迅速提高,适应证也随之扩大。现在,Wolff-Parkinson-White(WPW)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房扑、室性心动过速,以及既往非消融术适应证的房颤、室颤目前都纳入适应证。导管射频消融术在近20年内飞速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9.
肺嗜酸性细胞浸润(PIE)综合征是一组胸部X线可见浸润影、伴末梢血嗜酸性细胞增多的疾病的总称。1932年Loeffler报告了51例有移动的一过性肺浸润与末梢血嗜酸性细胞增多的患者,称为Loeffler综合征。此后,1952年Reeder与Goodrich将表现类似这种综合征病情的以PIE综合征作了报导,这一名称现已广泛使用。一、PIE综合征的分类表现为PIE综合征病态的疾病包括从伴有一过性肺病变的轻度Loeffler综合征到预后不良的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就病因论而言,还包括外因性(药物、  相似文献   

10.
流感脑病相关性疾病是一个极不明确的概念。或许是因为流感脑病本身概念模糊,流感时是脑炎还是脑病实在难以区分;所以就成了它的相关疾病,由于其本身模糊就更变成不明确的类型了。与以前的Reye综合征一样,“Reye综合征是什么”曾经是一个热点话题。只知道Reye综合征是一个疾病单位,但它与慢性阿司匹林中毒等有何差异,至今尚未明确。现在随着该疾病发生率在减少,儿科医生对其兴趣已不大。如今成为日本一大问题的“所谓流感脑病”,今后将如何定位是研究的兴趣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期是心脏起搏器(PM)专辑。共有五篇文章。安置PM 的适应症:木谷文博认为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慢速心律失常、双支传导阻滞和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明确A—S 征既往史者均为安置PM 的适应症。另外,对发作性室上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难以奏效者亦可安置PM。注意事项:①诊断确实。②明确症状与心律失常关  相似文献   

12.
一、柯兴氏综合征的分型柯兴氏综合征是由于糖皮质激素,特别是皮质醇的慢性分泌过剩所产生的诸多症状、代谢异常的总称。可分为ACTH依赖性和ACTH非依赖性两大类。ACTH依赖性病型有:1)垂体性ACTH分泌腺瘤(即柯兴氏病);2)异位性ACTH分泌瘤(也...  相似文献   

13.
内脏脂肪蓄积型肥胖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被称为代谢综合征的轻度冠状动脉危险因子聚集的病态,作为独立的冠状动脉危险因子而引人注目。在美国胆固醇教育纲要(NCEP)成人治疗研究第3次报告(ATPⅢ)中。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是满足以下5项中的3项:①腹围增大(内脏肥胖);②中性脂肪呈高值;③HDL胆固醇呈低值;④高血压;⑤空腹血糖高,并将其置于继LDL胆固醇之后的第二位治疗对象的位置。一般认为,代谢综合征的病态就是内脏脂肪蓄积及伴随发生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又称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致急性冠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1]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 (SCD) ,是冠心病发展后期较严重的临床征候。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在美国约 50 %的冠心病患者出现ACS ,而ACS病人中约 3 0 % 4 0 %以前无任何冠心病的临床征象 ,故对ACS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一、发…  相似文献   

15.
5 羟色胺综合征主要是在投予抗抑郁药中所出现的副作用。其发病系由于 5 羟色胺兴奋性抗抑郁药 ,导致脑内 5 羟色胺活性亢进所致。其药物有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 (SSRI)和单胺氧化酶 (MAO)阻断剂 ,这些药物在欧美使用广泛。在日本该综合征虽很少有报道 ,但最近做为SSRI的fluvoxamine已出现在临床上 ,并预定有若干种SSRI将用于临床 ,故而今后本综合征在临床的发生率将会增加。有关诊断问题 ,1 991年Sternbach曾报告 3 8例 5 羟色胺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分析 ,其诊断标准见表 1。与本综合征相类似的临…  相似文献   

16.
感冒综合征与流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冒综合征所谓感冒综合征是指“引起由上呼吸道到下呼吸道的呼吸器官急性炎症症状、约经 1周可痊愈的症候群”。导致本综合征的病因几乎均为微生物 ,其中病毒占 80 %~ 90 % ,支原体、衣原体和细菌等占 1 0 %~2 0 % ;此外 ,寒冷、变态反应等非感染因素本身可作为感冒综合征的病因以及作为病毒感染的诱因而间接参与感冒综合征的发生。引起感冒综合征的病毒包括粘液病毒 (流感病毒 )、副粘液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腺病毒、细小核糖核酸病毒 (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鼻病毒属 )、冠状病毒等 5类占大部分。临…  相似文献   

17.
一、胃切除后倾倒综合征、输入袢综合征倾倒综合症可分为食后30分钟以内就发生的早发性倾倒综合征以及2~3小时以后发病的迟发性倾例综合征二类,一般所说的倾倒综合征是指前者。早发性倾倒综合征是在食后30分钟以内起病,表现有心悸、眩晕、全身热感、发汗、倦怠感、呼吸困难、颜面潮红、困倦等全身症状以及腹鸣,腹痛、腹泻等腹部癌状,症状程度不等,但轻症患者较多。有2个以上的全身症  相似文献   

18.
苏哲坦 《日本医学介绍》1993,14(12):567-568
慢性疲劳合并低热、各种神经精神症状早就见于临床,不过以前的研究者根据观察和体验给予了其他各种名称,如神经热(Nervous fever)、神经衰竭(Ner-vons exhaustion)、神经衰弱(Nerasthenla)及Dacosta综合征等。1985年,Jones首先报告慢性疲劳综合征(CFS)。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召集有关专家会议,试验性调查了CFS的临床特征,经调查和讨论,为使临床和实验研究能有较为均一的病例,提出了选择CFS病例的诊断标准。此后日本也成立了CFS研究组,提出了诊断CFS的诊断标准;并报告了许多大组病例。本文在于介绍日本对CFS的认识和研究情况。一、病因和发病机制CFS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经常遭遇到的心脏异常 ,其中致死性心律失常 ,由于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 ,而发生晕厥、猝死 ,危及生命。近年 ,有关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及治疗 ,均有令人瞩目的进展。《日本临床》杂志 2 0 0 2年第 60卷第 7期 ,特集———不整脉———致死性不整脉の最新治疗法を中心に ,用整集 ,分总论、最新基础研究进展、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对策和各种病态时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四个主题 ,载文共 2 7篇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际对心律失常 ,尤其致死性心律失常做了系统、细致地探讨 ,颇值得心血管内、外科医生的参考。本杂志选择其中 2 0篇 ,分两期刊完。全辑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心血管内科翻译 ,柯若仪教授主审。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消融术 (Radio Frequency CatheterAblation RFCA) ,80年代初始用于临床 ,当时能源为直流电。 80年代后期 ,能源改为高频电流 ,其安全性和疗效有所提高 ,遂迅速普及。从前认为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动过速是 RFCA的适应证 ,而近年来对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例 ,RFCA与药物疗法一起被称为第一线治疗方法。对以往射频治疗成功率较低的心律失常 ,近年来 ,随着新仪器的出现和临床资料的积累 ,已使手术效果提高 ,故积极将 RFCA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的病例也增加起来。本文在于论述RFCA治疗的意义和现状及今后的展望。一、RFCA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