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KX-21N)和全自动血凝仪(CA-6000)测定430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PLT、MPV、PDW、 PCT)和凝血指标(PT、APTT、TT、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升高,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 、PCT、PT、APTT、TT、FIB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异常,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李玉才 《山东医药》2010,50(35):45-46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同期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32例(肝硬化组)及一般资料与其匹配的健康查体者45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g).结果 肝硬化组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加重PLT、PCT逐渐降低,而MPV、PDW逐渐升高(P均<0.05);肝硬化组APTT、PT、T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g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加重APTT、PT、TT逐渐升高,而Fig逐渐降低(P均<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指标均有异常变化,且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此对临床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判断出血倾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 14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Pugh A级组(38例)、Child-Pugh B级组(60例)、Child-Pugh C级组(42例),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PA、TBA、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A降低,TBA升高,PT、APTT、TT延长,Fib降低,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均0.01)。随着患者Child-Pugh级别升高,PA逐渐降低,TBA逐渐升高(P均0.01);凝血功能PT、APTT、TT逐渐延长,Fib逐渐降低(P均0.01);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逐渐增高,PLT逐渐降低(P均0.01)。结论 PA、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等指标,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人员的Hcy、PLT、PDW、MPV、PCT、FIB、APTT、TT、PT及D-D等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Hcy、MPV、PDW、FIB及D-D水平较高,PLT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示:Hcy、MPV、FIB及D-D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ROC曲线发现Hcy、MPV、FIB及D-D对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论临床动态监测Hcy、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对脑梗死的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对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0例肝硬化患者以及8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标准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B、C 3组。对以上人员运用血细胞分析仪以及血凝仪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A、B、C 3组患者血小板PDW、PLT、MPV、PCT和凝血指标FIB、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C 3组患者血小板参数逐渐降低,以C组患者为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凝血指标中TT、APTT、PT逐渐增大,以C组患者为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其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均不相同,检测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肝硬化的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肝硬化患者67例,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24例,C级22例;正常对照组22例.全部受试者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PC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LT、PCT显著下降(均P<0.001),MPV、PDW显著升高(均P<0.001);肝功能B、C 级与A 级比较,C级PLT 和PCT下降显著(均P<0.01),MPV、PDW显著升高(均P<0.01);老年肝硬化患者PT、APTT 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均P<0.001),FIB 明显降低(P<0.01).结论 老年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血小板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48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bg),比较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后组间及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间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下降,MPV、PDW、P-LCR升高,Fbg降低,PT、aPTT、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其PLT逐渐下降,MPV、PDW、P-LCR逐渐升高,Fbg逐渐降低,PT、aPTT、TT逐渐延长(P<0.01);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异常,其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出血与否密切相关,是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苏小红  李静博 《肝脏》2023,(10):1171-117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A组),肝硬化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57例(B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9名(C组)。比较3组的血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PLT、MPV、PCT、PDW、APTT、PT、TT、FIB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A组PLT、MPV、PCT、PDW水平分别为(301.16±50.24)×109/L、(8.37±1.34)fL、(0.25±0.06)%、(19.00±1.27)%,明显高于B组的(330.03±55.28)×109/L、(9.38±1.50)fL、(0.35±0.10)%、(22.02±1.49)%和C组(200.15±40.30)×109/L...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A组(并发微血管病变)和B组(未并发微血管病变),每组5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结果 A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低于B组、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高于B组、对照组(P0.05);B组患者PLT低于对照组(P0.05),而B组与对照组MPV、PDW、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B组、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高于B组、对照组(P0.05);B组患者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异常,存在微循环障碍,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的结果分析,探讨其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43例正常人和59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IB、PLT、MPV、PCT明显升高,APTT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T、PT、PDW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故凝血功能的检测对肾病综合征病情分析、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126例为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选取单纯老年重症肺炎病人52例为重症肺炎组,另选取老年普通肺炎病人26例为对照组。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存活亚组87例与死亡亚组39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病人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并分析各指标与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相比,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升高,FIB、PLT显著降低(P0.05),且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对照组,FIB、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中,死亡亚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存活亚组,FIB、PLT显著低于存活亚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T、APTT、PT、D-D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FIB、PLT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指标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人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9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 A、Child B、Child C三级,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血清D-D、PT、APTT和FIB水平,并观察其与Child-Pugh分级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硬化Child A级的血清D-D及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B级和C级的血清D-D、PT及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Child A级(P0.05),且Child C级显著高于B级(P0.05);Child B级和C级的FIB显著低于Child A级和对照组,且Child C级显著低于Child B级(P0.05)。血清D-D与PT、APTT呈显著正相关性,与FIB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有肝硬化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腔积液)患者的血清D-D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患者(P0.05)。结论血清D-D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D-D水平对于判断肝硬化严重程度、并发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肝炎重度42例、慢加急肝衰竭24例、慢性肝衰竭35例、肝硬化32例和健康人群50例,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g)。结果与对照组比,各型慢性肝炎组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和肝硬化组MPV、PDW、P-LCR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LT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PLT、MPV、PDW和慢性肝衰竭组MPV高于肝硬化组(P〈0.05,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型慢性肝炎组PT、APTT、TT升高,Fig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慢性肝衰竭组、肝硬化组PT、APTT、TT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Fig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和慢性肝衰竭组Fig低于肝硬化组,慢性肝衰竭组APTT高于肝硬化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反映了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和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巴曲酶联合洛赛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锦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0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单药治疗组患者使用洛赛克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单药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巴曲酶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止血效果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聚集率(MAR)进行检测,统计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做组间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止血、血压稳定、腹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单药治疗组,胃管引流量低于单药治疗组(P 0. 05)。治疗前两组PT、APTT、FIB、D-D、PDW、MPV、PLT、MA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两组PT、APTT、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IB、PDW、MPV、PLT、MA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PT、APTT、D-D水平低于单药治疗组,FIB、PDW、MPV、PLT、MAR水平高于单药治疗组(P 0. 05)。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 00%,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的82. 00%(P 0. 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药治疗组(P 0. 05)。结论运用巴曲酶联合洛赛克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改善患者出血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肝硬化患者出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导致出血的原因,采用K45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对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发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PLT、PCT、MPV亦有显著差异(P<0.01)。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出凝血异常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衡量肝硬化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采集50例正常对照、9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末梢血,检测其血小板聚集功能(PAG)、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PLT增多,PAG增强(P<0.01),FIB、D-D明显增高(P<0.05),有远处转移或周边有侵犯时更加明显,PT、TT、APTT较正常对照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认为恶性肿瘤存在凝血活性亢进和继发纤溶状态;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血小板抑制剂、抗凝物质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和血细胞参数在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82例及健康体检者100名为研究对象,检测血细胞参数、凝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管病变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LY)、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指标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NEUT、RDW、MPV、FIB、D-D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EUT、MPV、NLR、FIB为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LY、PT、APTT、TT指标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NEUT、LY、RDW、MPV、NLR、PT、APTT、TT、FIB、D-D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关,NEUT、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9例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LT、MPV、PCT、PDW、Fib及PT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组(或肝癌合并肝硬化组)PLT、MPV、PCT均显著降低(P<0.01),PDW显著升高(P<0.05),Fib显著降低(P<0.05~0.01),PT显著延长(P<0.01);随Child分级,其异常程度逐级加重,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癌组Fib显著升高(P<0.01);肝癌并发肝硬化患者Fib显著下降(P<0.01)。说明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评估出血倾向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结论血浆Fib下降程度及PT延长时间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正相关,可作为预后指标。肝癌患者Fib下降提示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