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慧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3):2610-2610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配合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病人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中医在很早即采用外治法,如《礼记》说:"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浴".张仲景也曾有"导引吐纳,缄灸膏摩"的说法.外治法是指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法则,即"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与内治法在给药途径上的不同,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黏膜,使之易于吸收,而起到治疗作用,临床将外治法与内治法结合,常可达到提高疗效的效果.中医学的外治可概括为: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相似文献   

2.
中药熏蒸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同的的一利,中医外治疗法。中药熏蒸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由来已久,甲.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列瀹骈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实践征明,中药熏蒸疗法作用直接,疗效确切,适应症广,无毒副作用。下而试对中药熏蒸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的作用机理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中药熏蒸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瀹骈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实践证明,中药熏蒸疗法作用直接,疗效确切,适应症广,无毒副作用。下面试对中药熏蒸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的作用机理作初步探讨。1软组织损伤疼痛的主要病理变化软组织损伤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  相似文献   

4.
《理瀹骈文》是一本外治专著,后世医家多从外治法角度进行研究,至于其中的针灸学内容却少有人问津.直至20世纪90年代魏稼氏才著文系统探讨了吴尚先的针灸学术思想.肯定了吴尚先的针灸学术成就.笔者在此仪就吴尚先的外治法与针灸之关系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望同道指正.1 《理瀹骈文》的主要学术思想、治疗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贯穿于《理瀹骈文)中的主要论点是“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中医外治法起始于《内经》,形成于仲景,发展于师机。清代外治专家吴师机指出:“外冶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见解独到而精辟。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把中药外治开辟为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中医外治的方法很多,如中药外治、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大致可分为中药外治法和物理疗法两大类。近年来肝病外治法在各地都在开展,本人曾师从泰安市中医院赵学印院长学习中医肝病外治法,学有心得,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6.
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并存,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并存,具有悠久n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内经》n中就有用外法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如用n桂心酒熨寒痹,用白酒渍肉桂涂中风血脉.n汉代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有关于用石菖蒲n屑纳鼻孔内吹之治尸厥气闭的理论记述,n为清代名医张山雷之中风脑病学说所吸收n并运用.内病外治法的理论依据是外治根n于内治,理同药同,惟法异.却独有特色.n1、外治法无禁制n疾病内治法在中药的配伍运用中有许n多制约,如“十八反”,“十九畏”,即甘遂、蔹n大戟,芜花、海藻反甘草;贝母、瓜萎、半夏、n白蔹、白芨反乌头;人参、沙参、丹参、玄参、n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疗法 ,如从治疗途径及用药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内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从广义上讲 ,应当包括内治法以外的所有的中医药疗法 ,如针灸、推拿、伤外科手术或手法治疗及中药洗、浴、熏、贴、涂、敷、熨、闻等药物外治法。古云 :“凡病多从外入 ,故医有外治法”。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在《金匮要略》中亦得到体现 ,现归纳如下。1 针灸疗法1 .1 刺法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 3条 :“妇人中风 ,发热恶寒 ,经水适来 ,得之七八日 ,热除脉搏迟 ,身凉和 ,胸胁满 ,如结胸状 ,谵语者 ,此为热入血室也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泻之。”此为…  相似文献   

8.
中药外治法与内治法一样,均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穴位等部位,达到治病目的。近年来中药外治法普遍用于临床,在局部疗效上与中药内治法相比优势显著,查询《中国药典》收录用于外治的中药材及成方制剂和中国知网近五年中药外治在临床治疗疾病上的研究,笔者从给药途径及其外治机理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不同给药途径在中药外治疗法中的作用机制,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外治"疗法是与"内治"服药相对而言的一种治疗方法.外治疗法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常用的有①药物外治法,即采用药物应用于体表特定部位或感官;②器械配合手法外治法,即利用某些器械配合手法作用于每一部位;③药物结合手法外治法,即用药物配合一定的手法,用于体表某一特定部位;以及其他外治法,如推拿、按摩、捏脊、佩带、灯照等.外治法丰富了治疗、护理的手段,具有疗效迅速、适应症广、安全可靠、易于推广的特点,可提高临床护理和临床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药浴作为内病外治的一种传统疗法,源来已久。早在《五十二病方》就记载用雷丸药浴治婴儿癫痫。《礼记·曲礼》:“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屈原《云中君》述:“浴兰汤兮沐芳华。”东汉时期张仲景将浴法推广于临床,《伤寒杂病论》载用百合洗方洗身以治百合病,矾石汤渍脚以治脚气、苦参汤洗浴治疗狐惑病等等。到明清,药浴法发展成熟,并探讨了相关机理,如祁坤《外科大成》,高秉钧《疡科心得集》,陈自明《外科精要》等;吴师机《理瀹骈文》是集大成者,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虽治在外,无殊治内”等著名论断。现代药浴疗法因其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总结全国名中医林毅教授运用"燮理阴阳,立法衡通"中医综合疗法辨治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证经验。林毅教授认为,根据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肿块型、混合型、迁延型(转归型)3型;其治疗可全程采用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的综合疗法,遵守"内治以衡为本,外治以通为用"的原则;肿块型及混合型的内治法可方选自拟消痈溃坚汤加减,迁延型(转归型)的内治法可方选托里消毒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最终达到"平衡脏腑,燮理阴阳"的治疗目的;外治法以"散结提脓祛腐"为总则,创立"通、拔、刮、引、敷"五联法,针对疾病不同时期病情变化,选取不同外治法进行治疗。林毅教授采用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的综合疗法,多法并举,可实现创伤更小、疗程更短、外形更美、功能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治以及针灸疗法等。中药外治法是对不同部位疾病通过局部皮肤、穴位、鼻口、脐部、阴道、直肠等途径,采用外敷、涂抹、脐疗、灌肠等方法使药物进入体内,达到更直接的治疗作用;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药灸穴位达到舒通经络的治疗作用;均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主要方法,在癌性疼痛治疗中应用广泛,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法,素有八法之称,这里谈谈八法之外的一种治法,即“平衡疗法”。 “平衡疗法”,它通过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气机,折衷虚实寒热等具体调和措施,以调整机体反应性,保持内环境稳定性,改善血液的流通状态和微循环障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破坏了的体内阴阳平衡得以调整以便达到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阴平阳秘”为治疗目的的治法。此即《内经》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谨守阴阳所在而为之,以平为期”。 “平衡疗法”直接作用于气血,流通血脉改善机体功能与新陈代谢,防病治病,是中医疗法的基础,它不仅在治疗学方面,而且在预防医学,老年病学方面都具有潜在力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上常将药物置于体表,通过皮肤、穴位及五官九窍粘膜透入,以达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的目的,此即为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一些病,变“汤头”为“膏药”,“有殊途同归之妙”,已成为历代医家之共识,并在漫长的发展进程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丰富的经验。因此,传统的外治方法和药物剂型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在著名医药家李时珍  相似文献   

15.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中药外洗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用药物煎汤乘热在患处淋洗、浸泡、湿敷或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古称“溻洗”。早在公元前770年《礼记·曲礼》篇即载有“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浴”,《外科精义》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盖汤火有药涤之功……此谓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稍热溻其患处,渐渐洗溻沐浴之”。张山雷氏说:“外汤既溃,脓水浸淫,以洗涤洁净为第一要义,庶几病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则恶腐不除,必多滋蔓。”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曾用苦参汤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外治法是指利用药物或药物加手法配合一定的器械等施之于病员的机体外表某部或病变所在地,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手法。干祖望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于耳鼻喉科的外治法深有研究,为我科手订了养阴生肌膜、参梅含片等新药,首创蒸气吸入疗法。临床疗效卓著,并总结出药物外治十三法,以应用于临床。干老认为耳鼻喉科的外治法可分为作用于局部病变区的喷(吹药)、(口畜)、塞、含漱与噙化,滴灌、敷、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独具特色,其治法根于中医基础理论。清代外科大家王洪绪尝谓:有诸内则形诸外,故四诊为医家辨证之全蹄,而望居其一。强调外在表现与内在脏腑功能关系密切。中医皮外科治疗为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内治治疾之根,外治缓病之急。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发挥运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医外科对外治法极为重视,正如《医学源流》所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痔瘘属中医外科范畴,因此,对痔瘘的治疗古今医家大多主张外治,甚至把它作为一种首选的治疗方法。而在这种治疗方法中,除手术疗法外,熏洗坐浴,冲洗换药就是其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种,它不但可以配合内治法以提高疗效,而且对血栓外痔、炎性外痔、内痔嵌顿,初期肛裂、肛缘水肿、肛门肿痛等  相似文献   

19.
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药物外治法是药物通过皮肤、粘膜吸收以及穴位刺激、经络的传导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综合疗法,由于具有简、便、验、廉、易被病人接受的优点,且能避免药物口服后因肝脏首过效应、以及沿途消化道酶的作用而使药物效价降低的弊端,故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一些行之有效的外治成果屡见报端。然纵览近几年来研究药物外治法的一些资料,大多局限于一病一方的研究,而对其作用机理的探索则鲜有报导。笔者拟就药物外治法的作用机理作一肤浅的探讨,以冀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一、外治与内治医理药性无二。药物外治与内治虽然方法不同,用药途径各异,但都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理论为指  相似文献   

20.
侯玉芬教授是第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临证注重内治和外治结合,整体辨证和局部辨证结合,并且运用外治法有独特的经验。文章总结侯玉芬教授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经验,重视疾病的病因诊断,针对发病原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内治以整体辨证论治为主,强调疾病的分期,早期以清热解毒为主,中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益气养血为主;外治以局部辨证为主,根据疮面的颜色、疮周的形态、分泌物的形状、气味等灵活选用溻渍、外敷、油膏纱布或软膏外敷等多种外治方法治疗;并将手术疗法、植皮疗法、加压疗法、功能锻炼等疗法综合运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