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纯肥胖症儿童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ɑ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肥胖症儿童血清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从6~14岁1678例小学生中筛选出体块指数(BMI)≥25kg/m2的89例作为肥胖组,选择BMI在18~23kg/m2正常学生32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Leptin、TNF-ɑ,比较两组差异.结果1.肥胖组儿童血清Leptin(17.38±3.54)μg/L较对照组(9.89±3.00)μg/L显著增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1.529P<0.001);肥胖组儿童血清TNF-ɑ水平(196±40)ng/L较对照组(135±35)ng/L显著增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8.133P<0.001).2.女童血清Leptin(27.98±2.01)μg/L较男童(13.42±1.61)μg/L显著增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7.925P<0.001);女童血清TNF-ɑ水平213±41ng/L较男童168±37ng/L显著增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645P<0.001).3.Leptin、TNF-ɑ与体重和BMI呈正相关(P<0.01).结论单纯肥胖症儿童血清Leptin、TNF-ɑ水平明显增高,高水平Leptin、TNF-ɑ可能是单纯肥胖症重要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6 (IL 6 )在Ⅰ型糖尿病患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技术 ,对Ⅰ型糖尿病患儿 32例、健康儿童 2 2例的血清TNF α、IL 2、IL 6、C 肽 (C P)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1)糖尿病组TNF α水平 [(1.11± 0 .2 4) μg/L]低于正常对照组 (t=4.6 8P <0 .0 1) ,IL 6水平 [(0 .79± 0 .2 0 ) μg/L]低于正常对照组 (t=4.0 5 ,P <0 .0 1) ,IL 2水平 [(7.9± 2 .4) μg/L]高于正常对照组 (t=3.6 0 ,P <0 .0 1) ;C 肽水平 [(0 .79± 0 .19) μg/L]低于正常对照组 (t=7.0 8,P <0 .0 1)。正常对照组TNF α为 (1.37± 0 .12 ) μg/L ,IL 6为 (0 .98± 0 .11)μg/L ,IL 2为 (5 .9± 1.0 ) μg/L ,C 肽为 (1.14± 0 .16 ) μg/L。 (2 )血糖的变化与TNF α、IL 2、IL 6均无相关关系 (r=0 .2 47、0 .30 1、0 .2 38,P均 >0 .0 5 ) ,C 肽的降低与TNF α、IL 6的降低呈正相关 (r =0 .5 81、0 .491,P均 <0 .0 5 ) ,与IL 2的升高呈负相关 (r =- 0 .46 1,P <0 .0 5 )。结论 血清TNF α、IL 6、IL 2的变化可能与Ⅰ型糖尿病患儿自体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单纯性肥胖症儿童糖耐量及胰岛素分泌功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单纯性肥胖症儿童胰岛素分泌功能与糖耐量减低 (IGT)的发生。方法 测定单纯性肥胖症儿童 3 0例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水平。如空腹血糖 (FPG) <6.1mmol/L ,服糖后 2h血糖≥ 7.8mmol/L并 <11mmol/L即为IGT ,若服糖后 2h血糖 <7.8mmol/L为糖耐量正常 (NGT)。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 葡萄糖耐量 (OGTT)结果显示 ,单纯性肥胖症例 3 0中 ,IGT 14例 ( 48% ) ;肥胖儿童FPG( 4.92±1.2 3mmol/L)和正常儿童 ( 4.5 1± 0 .5 8mmol/L)无差异 (P >0 .0 5 ) ;空腹胰岛素 (FINS) ( 3 0 .99± 2 7.71) μIU/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 10 .2 3± 2 .3 5 ) (P <0 .0 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AI) ( - 5 .0 2± 0 .2 3 )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 - 3 .83± 0 .19) (P <0 .0 1)。肥胖儿童IGT组BMI、FINS、FPG较NGT组高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服糖 2h胰岛素 (INS 2 )及 2h血糖明显高于NGT组 (P <0 .0 1) ;IGT组ISI(由OGTT计算 )明显低于NGT组 (P<0 .0 0 1)。 3 0例肥胖儿童BMI与FINS、INS2、2h血糖明显正相关 (分别为r =0 .69 P <0 .0 1;r =0 .41 P <0 .0 5 ;r =0 .3 9 P <0 .0 5 ) ,与ISI明显负相关 (r =- 0 .3 8 P <0 .0 5 )。结论 肥胖儿童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 ,且肥胖程度越重 ,机体对胰岛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的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对 5 0例HSP患儿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IL 10的测定 ,并与 3 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HSP组血清IL 6( 0 .0 72± 0 .0 2 6)ng/ml,对照组 ( 0 .0 42± 0 .0 15 )ng/ml;TNF α( 0 .92 7± 0 .3 80 )ng/ml,对照组 ( 0 .5 92± 0 .3 2 0 )ng/ml;IL 10 ( 0 .0 67± 0 .0 3 1)ng/ml,对照组 ( 0 .0 40± 0 .0 19)ng/ml;IgE( 12 .0 3± 2 .45 ) g/L ,对照组 ( 4.60± 3 .70 )g/L ;IgA( 1.75± 0 .3 5 ) g/L ,对照组 ( 1.0 0± 0 .5 0 ) g/L ;IL 6、IL 10、TNF α、IgA、IgE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经相关分析发现IL 6、IL 10与IgA呈显著正相关 (r=0 .798,0 .82 9 P <0 .0 1)。结论 过敏性紫癜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其参与了HS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Yue SJ  Zhong L  He XF  Yang YJ  Jiang L  He SL  Li JC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04-106
目的 探讨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患儿血浆组织因子 (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8例非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对照组 )及 2 1例感染性黄疸新生儿 (感染组 )血浆TF和TFPI水平。结果 感染组的血浆TFPI含量和T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TFPI( 2 1 0± 4 3 )、( 16 2± 1 9) μg/L ,P <0 0 1;TF ( 177± 79)、( 5 1± 2 4)ng/L ,P <0 0 1];TFPI/TF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 13 7± 61、3 19± 67,P <0 0 1)。根据患儿血清胆红素 (SB)浓度 ,将 2 1例感染性黄疸新生儿分为胆红素重度增高感染组 (SB≥ 2 0 5 2 μmol/L ,n =10 )和胆红素轻度增高感染组 (SB <2 0 5 2 μmol/L ,n =11) ,两组间TFPI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胆红素重度增高感染组TF水平高于胆红素轻度增高感染组 [( 2 16± 79)、( 141± 63 )ng/L ,P <0 0 1],而TFPI/TF低于胆红素轻度增高感染组 ( 10 0± 3 0、171± 74,P <0 0 1)。结论 感染可引起新生儿体内抗凝与促凝作用的平衡失调。黄疸可提高血浆TF水平 ,加重感染新生儿体内抗凝与促凝作用的失衡  相似文献   

6.
儿童脑损伤血清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脑损伤儿童血清S 10 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浓度及其与格拉斯格昏迷评分法 (GC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1月我院收治脑损伤后 2 4h内患儿 36例 ,按GCS评分标准将其分为重度脑损伤组 (组 1) 18例 ,GCS <8分 ;轻度脑损伤组 (组 2 ) 18例 ,GCS >12分 ;健康对照组 16例。脑损伤组于伤后 12~ 2 4h内均采集脑损伤组、健康对照组肘静脉血 4ml。分别用免疫荧光法和双抗体夹心免疫荧光法测定NSE及S 10 0B浓度。 6 2 0nm的酶标仪检测吸光度 ,通过标准曲线计算血清S 10 0B、NSE浓度。结果 组 1血清S 10 0B为 1.0 5± 0 .5 2 μg/L ,NSE为 6 9.13± 37.86 μg/L ;组 2S 10 0B 0 .4 7± 0 .2 1μg/L ,NSE为 2 6 .14± 13.4 6 μg/L ;对照组血清S 10 0B血清 0 .19± 0 .0 9μg/L ,NSE为 14 .4 3± 7.70 μg/L。S 10 0B组 1与组 2比较t=4 .5 7 P <0 .0 1;NSE组 1与组 2比较t =4 .5 4 P <0 .0 1;组 2与对照组比较S 10 0B :t=4 .72 P <0 .0 1,NSE :t=3.0 6 P <0 .0 1;组 1与对照组比较S 10 0B :t=6 .5 7 P =0 .0 0 ,NSE :t=5 .6 7 P =0 .0 0。S 10 0B与GCS评分的相关系数r =- 0 .86 9,F =12 6 .6 6 P =0 .0 0 0 ;r =- 0 .86 9,t =- 11.2 2 5 P =0 .0  相似文献   

7.
IL-13、SccAg与毛细支气管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3(IL 13)、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及免疫球蛋白E(IgE)与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毛支 )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36例毛支患儿、2 6例哮喘患儿、4 0例肺炎患儿及 33例正常儿童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平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毛支患儿发作期血清IL 13(10 4 91± 18 0 5 )ng/L及SccAg(2 4 9± 0 38)ng/ml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85 15± 17 98)ng/L ,(2 30± 0 34)ng/ml及正常对照组 (77 2 7± 18 16 )ng/L ,(2 2 9± 0 34)ng/ml(P<0 0 5 ) ,而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毛支发作期患儿血清IgE水平(370 91± 6 9 2 6 )kU/L显著高于缓解期 (189 4 6± 70 36 )kU/L(P <0 0 5 ) ,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5 1 6 6± 70 17)kU/L(P <0 0 5 )。 (3)毛支发作期患儿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平显著低于哮喘发作期 (14 7 0 0± 2 3 78)ng/L ,(3 0 1± 0 37)ng/ml,(6 5 9 5 2± 70 5 1)kU/L(P <0 0 0 1)。 (4 )毛支患儿发作期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平显著高于肺炎组 (80 74± 18 0 8)ng/L ,(2 31± 0 35 )ng/ml,(15 2 87± 6 6 91)kU/L(P <0 0 5 )。 (5 )毛支患儿发作期血清IL 13水平与SccAg、IgE及SccAg与IgE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干扰素α (IFNα)在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ADEE)患儿血清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ADEE患儿血清中IL-2,TNFα和IFNα的水平,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2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癫痫组血清IL-2,TNFα和IFN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9.53±44.86) ng/L比(239.66±21.03) ng/L;(962.42±107.69) ng/L比(501.62±38.93) ng/L;(586.12±84.86) ng/L比(329.56±30.43) ng/L。(t=2.59,3.51,2.71,P分别<0.05,0.01,0.05)。相关分析发现ADEE患儿血清IL-2与TNFα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71,P<0.01)。结论 ADEE患儿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因子参与了免疫病理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时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12 8例肺炎患儿血清β2 微球蛋白 (β2 MG)及白细胞介素 2 (IL 2 )水平 ,并与 38例健康儿童相比较。结果 轻、重型肺炎血 β2 MG水平分别为 (3.0 8± 0 .72 )mg/L ,(3.5 6± 0 .5 3)mg/L ,明显高于对照组 (1.83± 0 .5 7)mg/L ,P <0 .0 1;IL 2水平分别为 (2 .13± 0 .84)ng/L ,(1.95± 0 .79)ng/L较对照组 (5 .31± 1.2 4)ng/L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肺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较健康儿童低下。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HIE血清IL-6、IL-8与TNF-α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外周血IL -6、IL -8与TNF -α变化的临床意义 ,采用放射免疫法 ,对生后 1天 ( 2 4小时内 )、3天及 7天检测了 40例HIE患儿及 40例正常新生儿外因血IL 6、IL 8与TNF α水平。结果显示 ,与正常新生儿比较 ,HIE患儿生后 1天血清IL -6水平分别为 ( 5 2 6± 2 4 5 )对 ( 80 2± 2 9 4)ng L(P <0 0 1) ,IL -8分别为 ( 0 47± 0 13)对 ( 0 6 8± 0 16 ) μg L(P <0 0 1) ,TNF -α分别为( 1 18± 0 31)对 ( 0 91± 0 30 ) μg L(P <0 0 1) ,而且病情越重改变越明显 ;至生后 1周IL -6、TNF -α恢复至正常 ,与对照组水平相比P >0 0 5 ,而IL -8则仍显著低于正常新生儿 (P <0 0 1)。因此 ,认为围产期窒息与HIE患儿外周血IL -6与IL -8水平减低 ,TNF -α水平升高 ;它们可能参与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某些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血、尿β2-微球蛋白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血、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G)检测对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对糖尿病组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血、尿 β2 MG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糖尿病组患儿血 β2 MG(32 15±110 0 ) μg/L ,尿 β2 MG(4 16± 2 91) μg/L ;对照组血 β2 MG(190 8± 85 2 ) μg/L ,尿 β2 MG(178± 12 9) μg/L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糖尿病病程 <5年组血 β2 MG (2 6 0 4± 910 ) μg/L ,尿β2 MG(386± 2 91) μg/L ;>5年组血β2 MG(3415± 136 1) μg/L ,尿 β2 MG(10 12± 94 5 ) μg/L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结论 血、尿 β2 MG是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脊液 (CSF)γ 干扰素 (IFN 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α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及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变化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NS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14例化脓性脑膜炎 (PM)、30例病毒性脑膜炎 (VM)及2 2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CSF中IFN γ、G CSF、TNF α、IL 6及IL 8水平。结果 PM组G CSF及IL 8[(132± 4 1)、(2 5 3± 0 5 6 ) μg/L]水平明显高于VM组 [(5 3± 2 2 )、(0 5 3± 0 4 6 ) μg/L](P <0 0 0 1) ;IFN γ在VM组 [(2 0± 0 4 ) μg/L]水平明显高于PM组 [(0 8± 0 5 ) μg/L](P <0 0 1) ;各脑膜炎组中TNF α及IL 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G CSF及IL 8水平增高程度与CSF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IFN γ增高程度与CSF白细胞数及葡萄糖定量间无相关性。结论G CSF、INF γ及IL 8在CSF中显著增高有助于PM与非PM的鉴别诊断 ;TNF α、IL 6在感染性脑膜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其在CSF中的变化对感染性脑膜炎患儿鉴别诊断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TNF α可致败血症患儿血液动力学异常。淋巴毒素 α基因的第一内含子的多态性与TNF α分泌增多有关。我们试图证实伴A/A高分泌基因型的菌血症患儿血TNF α水平高且预后差。方法 菌血症患儿基因分型采用PCR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 α。结果 淋巴毒素 α +2 5 0位点基因型检测频率 :A/A为 11/ 3 4(3 2 % ) ,G/A为 16/ 3 4(47% ) ,G/G为 7/ 3 4(2 1% )。A/A基因型菌血症患儿血清TNF含量为 (3 2 4± 12 4)pg/ml,而A/G型为 (92± 5 9)pg/ml(P <0 .0 0 1) ,G/G型为 (92± 2 1)pg/ml(P <0 .0 0 1)。 11例A/A基因型菌血症患儿中 8例死亡 ,而 16例A/G型患儿仅死亡 3人 (P <0 .0 0 1) ,7例G/G型患儿均存活 (P <0 .0 0 1)。结论 淋巴毒素 α +2 5 0位点A/A基因型与菌血症患儿血清TNF 浕水平高且高病死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水平铅暴露对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某市幼儿园 4~ 6岁 2 11名儿童为研究对象 ,采指端末梢血 2 0 μl,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血铅 ,以血铅水平 10 0 μg/L为界 ,分为高血铅组(≥ 10 0 μg/L)和低血铅组 (<10 0 μg/L)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及自拟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其结果运用t ,χ2 检验 ,简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血铅组外向行为得分及行为异常率(13.2 8± 6 .2 6 ,18.2 6 % )显著高于低血铅组 (9.98± 5 .4 6 ,7.2 9% ) (t =4 .0 6 77,χ2 =5 .4 70 ,均P <0 .0 5 ) ,血铅值与外向行为中多动、攻击、违纪因子分显著正相关 (r =0 .316 4 ,0 .2 82 8,0 .1886 ,P <0 .0 5 ) ,血铅值≥ 15 0 μg/L时 ,行为异常率显著增加 (χ2 =13.6 95 ,P <0 .0 5 )。结论 低水平铅暴露对儿童外向行为具有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0~14岁儿童血肥胖抑素含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ing ZY  Xu WN  Du LR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7):486-492
目的了解0~14岁儿童血肥胖抑素(Leptin) 水平.方法对154名(男 78名,女 76名)0~14岁健康非肥胖儿童(38例)和超重/肥胖儿童(39例)的Leptin分布、性别/年龄变化趋势、与人体测量学参数(腰围、腰臀比、瘦体重、全身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数、BMI/Kaup指数)和血胰岛素水平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1)健康非肥胖儿童Leptin值为1.01~29.92 (ng/ml),均值为2.99±2.13 (ng/ml).90%可信限范围,男童为1.36~14.21 (ng/ml),女童为1.74~21.17 (ng/ml).血浆与血清Leptin值差异无显著意义;(2)超重/肥胖儿童血Leptin值明显高于非肥胖儿童(P<0.001).(3)Leptin性别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3),在非肥胖儿童中更明显(P=0.004).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加入体脂因素后性别因素不再与Leptin 水平相关(P=0.138,0.241,0.990),而BMI、体脂含量和体脂百分数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4)Leptin值与年龄存在相关关系(P=0.005),超重/肥胖组更著,女性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更明显(P=0.001).青春期前期Leptin值开始上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45).不同年龄组其Leptin值明显不同(P<0.001).(5)Leptin值与BMI、体脂含量和体脂百分数显著正相关、与瘦体重相关关系弱,男童与腰臀比不相关,女童存在相关关系.曲线回归方程(Quadatic)比直线相关方程更好的指示上述相关.(6)0~7岁儿童Leptin值与出生体重明显相关(P=0.001),自学龄期后无相关关系(P=0.456).(7)Leptin值与空腹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P<0.001).结论儿童血Leptin值的发育与脂肪发育及重聚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6.
母乳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动态观察人类母乳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在初乳及成熟乳中的变化及其与泌乳量的关系 ;探讨母乳中IGF 1水平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监测 38名足月新生儿生后 6周身长、体重、头围的增长及其母亲体重指数。采用双抗放射免疫法测定初乳 (生后 3~ 5d)和成熟乳 (生后 4 2d)中IGF 1的浓度并测量同日母乳量 ,测量新生儿生后 3~ 5d血清IGF 1浓度 ,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初乳中IGF 1浓度 [(6 3± 1 6 ) μg/L]显著高于成熟乳 [(4 7± 2 1) μg/L],差异有显著意义 (t=3 2 32 ,P <0 0 5 )。 (2 )初乳和成熟乳中IGF 1的浓度 [分别为 (6 3± 1 6 ) μg/L ,(4 7± 2 1) μg/L]均与同日母乳分泌量 [分别为 (380± 114 )ml/d ,(783± 199)ml/d]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 17,0 793) ;乳量绝对不足的母亲初乳中IGF 1浓度 [(4 1± 1 5 ) μg/L]明显低于能维持母乳喂养者 [(6 3± 1 6 ) μg/L],差异有显著意义 (t=4 4 5 4 ,P <0 0 0 1)。 (3)与新生儿体重、头围增长相关的因素按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成熟乳量、初乳中IGF 1的浓度、新生儿生后早期血清IGF 1水平以及母亲哺乳期的体重指数。结论 初乳中足够的IGF 1浓度是启动泌乳并使之得以维持的重要条件 ,乳腺分泌的IGF 1可能通过促进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细菌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M和铜蓝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菌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和铜蓝蛋白 (CP)的变化对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意义。方法 用散射比浊法检测 17例新生儿细菌感染和 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IgM和CP及 10例新生儿细菌感染治疗前后IgM和CP。结果 正常足月新生儿IgM和CP分别为 0 .2 2± 0 .0 6 g/L和 0 .0 9± 0 .0 4 g/L ,新生儿细菌感染组 (n =17)IgM和CP分别为 0 .5 8± 0 .30 g/L和 0 .16± 0 .0 6 g/L ,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感染组治疗前后 (n =10 )IgM分别为 0 .5 2± 0 .2 3g/L和 0 .70± 0 .30 g/L ,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4 ) ;而感染组治疗前后C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gM和CP的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指标 ,但对预后判断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8.
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骨生化标志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 (SSNS)患儿骨生化标志水平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2 4例SSNS患儿活动期和缓解期血清骨钙素 (O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伸展肽 (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关联肽原 (ICTP)水平 ,与 1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对照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SSNS患儿活动期血OC[(11 37± 3 5 4 ) μg/L]、PINP[(339 6 4± 12 6 6 ) μg/L]和缓解期血OC[(6 6 1± 1 74 ) μg/L]、PINP[(175 71±11 97) μg/L]均低于对照组血OC[(18 4 4± 4 35 ) μg/L]、PINP[(471 30± 10 6 2 ) μg/L],分别为 P <0 0 5和P <0 0 1。活动期血ICTP[(19 0 5± 4 5 6 ) μg/L]与对照组 [(19 5 6± 3 6 2 ) μg/L]相比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而缓解期血ICTP水平升高 ,P <0 0 1。活动期和缓解期血OC水平和PINP水平均呈正相关 (分别r =0 85 ,P <0 0 1和r =0 71,P <0 0 1)。结论 SSNS患儿活动期骨形成生化标志水平降低 ,骨吸收生化标志水平无变化 ;缓解期骨形成生化标志水平进一步下降 ,骨吸收生化标志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9.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TH1/TH2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急性期治疗前、后辅助T淋巴细胞1/辅助T淋巴细胞2(TH1/TH2)功能平衡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及流式细胞仪技术(FACS)检测了15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IVIG(剂量为1 g/kg,一次输入)治疗前外周血浆Ig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培养72 h产生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及CD4 T细胞膜蛋白CD30的表达率,并与IVIG治疗后(3~5 d)及对照组的15例门诊体检正常儿童比较.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IVIG治疗前CD4 T细胞CD30表达率为(16.9±7.5)%、治疗后为(3.8±4.0)%;对照组为(3.0±1.8)%,IVIG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t=7.02,P<0.01),治疗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u=5.38,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 (u=0.47,P>0.05).治疗前PBMC培养上清IL-4水平[(146±27) ng/L]高于治疗后[(54±25) ng/L],差异有极显著性(t=9.65,P<0.01).对照组[(67±24) ng/L]与治疗前的差异有极显著性(u=5.27,P<0.01)、与治疗后差异无显著性(u=0.72,P>0.05).治疗前IFN-γ水平[(668±312) ng/L]与治疗后[(723±463) ng/L]无显著性差异(t=0.78,P>0.05),治疗前与对照组[(1099±661) ng/L]差异有显著性(u=1.97,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无显著性(u=1.40,P>0.05).治疗前血浆IgE[(155±76) ng/L]明显高于治疗后[(77±57 ) ng/L],差异有极显著性(t=4.25,P<0.01), 对照组[(38±52) 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u=4.58,P<0.01)、与治疗后差异无显著性(u=1.83,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TH1/TH2功能平衡状态失衡,呈TH2优势活化状态,IVIG对急性期川崎病患儿TH1/TH2功能失衡状态有纠正作用,使TH2优势状态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患儿血清补体 (C3 、C4 )活性、C反应蛋白 (CRP)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用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 6 8例SIRS患儿血清C3 、C4 、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及其动态变化。 结果SIRS患儿首次测定的血清C3 [(4 0 6± 1 0 9)g/L]、C4 [(1 6 4± 0 89)g/L]、CRP[(5 7± 2 0 )g/L]及血小板计数 [(6 10± 140 )× 10 9/L]均显著高于非SIRS患儿组和正常对照组 (F分别为 2 77 4、10 2 0、2 2 7 0及196 2 ,P <0 0 5或 <0 0 1) ,但非SIRS患儿组和正常对照组四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动态观察发现 :SIRS组病情好转后四项参数均较好转前低 (C3 、C4 、CRP及血小板成对比较的t值分别为 14 9、8 9、14 7及 18 0 ,P <0 0 1) ;而恶化组CRP持续升高、C3 、C4 和血小板计数持续下降 ,明显不同于好转前 (C3 、C4 、CRP及血小板计数的成对比较t值分别为 8 0、4 7、2 4及 11 4,P <0 0 5或 <0 0 1)。而且病情恶化组SIRS患儿病情变化后C3 、C4 和血小板水平均低于好转组 [C3(1 5 4± 0 6 8)g/L与 (0 86± 0 6 7)g/L ,P <0 0 5 ;C4 (0 45± 0 2 3)g/L与 (0 2 5± 0 0 9)g/L ,P <0 0 5 ;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