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脉散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一方,一般方书均认为出自《千金要方》.实则《千金》并无此方,而为东垣所自订.东垣说:"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见《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这段文字很明显,首先引证古人"夏月宜补"之说,以为立方根据,并进而阐明生脉散的组织意义,尤其是"故以"、"名曰"之词,更为李氏自创此方的一种语气,所以生脉散出自东垣是无疑的.但是,为什么后人认为出自《千金》呢?其中却有缘故,因为朱丹溪曾说过:"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格致余论·夏月伏阴在内论》)朱氏之所以错认为出自《千金》,实因误解东垣引《千金》"五月常服五味子……"一语而来,后人则因朱氏所说而以误传误者.消渴方消渴方(黄连、天花粉、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蜜),一般认为本方出自《丹溪心法》.实则丹溪此方,源于《千金》.《千金要方·消渴门》补养地黄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研究《孙真人千金方》中肝、心、脾证候与现代比较的特点。发现:①《孙真人千金方》的肝、心、脾证候较多地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a.五行的太过、不及和生克乘侮多体现于其证候或/和证候名称中;b.其证候多呈五脏对应的形式。②《孙真人千金方》的肝、心、脾证候较粗略。a.其证候名称多用"病"、"伤"、"邪"、"厥气"等最粗略描述病性的词;b.一些在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或证候名称),在《孙真人千金方》中被作为具体证候(或证候名称);c.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孙真人千金方》虚证可直指"肝"、"心"、"脾";且以"气虚"为主,而"血、阴、阳"之虚多以"血气"、"阴气"、"阳气"虚的形式出现,似乎处于从"气虚"中分化的过程。无"精"之虚。③《孙真人千金方》或用身体症征、脉象、季节、预后等替代病机以概括肝、心、脾证候。④《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的其他特点。《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战国至初唐证候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相似文献   

3.
明·孙天仁集《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最早著录于明·朱睦楔《万卷堂书目》(1570年),曾被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分别以"张三丰《仙传方》"、"孙天仁《集效方》"为名大量引用。其原刊本在国内早佚,今唯日本抄本存世。依据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所藏元禄三年(1600年)抄本,考得此抄本乃据明嘉靖间作德堂首刊本复抄,约成书于1459-1545年之间。全书4卷,首卷为《张三丰真人秘传仙方》,即李时珍所引"张三丰《仙传方》"。卷二收录四种小书,以伤寒类为主。卷三、四为《孙氏集效方》,收方326首,即李时珍所引"孙天仁《集效方》"。该书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也可为临床或药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小资料     
<正> 〔孙真人〕即孙思邈。宋徽宗时曾封他为“妙应真人”。世人认为他修养高深,知识渊博,故誉之为“孙真人”。〔药王〕民间多称孙思邈为药王。据史载,耀县的药王山、太白山的药王池,曾是他当年居住活动过的地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丹书中有许多遮遮掩掩的地方,比如庄子所言的"真人呼吸以踵",就被无数人解释过,越解释越含糊,因为用脚后跟呼吸,在生理上实在讲不通.于是有人聪明地说这个"踵"字是用来比喻呼吸之深沉,一直深沉到脚后跟.还有人说这个"踵"是"接踵而来"的踵,用来比喻呼吸的连绵不断.搞来搞去,说成是文学修辞,就将庄子小看了.  相似文献   

6.
正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临床常见疾病。针灸作为治疗腰痛的首选疗法[1],治疗时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穴和阿是穴,较少取足阳明胃经穴。治腰痛取足阳明最早见于《素问·刺腰痛》所载:"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宋代《针灸资生经·第六》记载:"三里……主腰痛不可顾",《针灸神书·琼瑶真人十段锦周流气上气下秘诀二十一》曰:"冷痹肾俞三里提",明代《通玄指要赋》引《针灸神书》载:"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均强调足三里治疗腰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孙真人十三鬼穴"是针灸治疗精神情志病症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刘公望教授以十三鬼穴为主治疗某些精神情志疾患,法捷效显,举隅随诊效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复元新方"是已故老中医张文耀老师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病症特别是偏于阳虚病人的自拟方,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该方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生脉散三方化裁组成,具有温复肾阳、升肝降肺、调和五脏、整体带动局部、病理转化生理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正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经络通畅,身体就没有病痛,疏通经络能够达到很好的养生功效。何为经络"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相似文献   

10.
正师兄:有一小徒弟跟着老师出诊,到了病人家门外,却见老师先没叩门,而是对着旁边一株大树上下观看。师弟:这树有何引人之处?师兄:原是一棵被雷劈过的树。劈开的白色树干上留着片片黑黄焦痕,树的一半颓然倒地,叶已枯萎;而另一半,倔强地刺向天空,叶仍青翠。师弟:这生死对比强烈,是令人感慨。师兄:到了病人室内,一见病人,这徒弟就笑出了声,又觉得不妥,连忙止住。师弟:到底是徒弟,没有将孙真人有关医德的指导记在心上,贯彻执行于行医过程中。师兄:孙真人是要求医生行医"不得多语调笑""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相似文献   

11.
试论脉"愈虚愈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基本脉象.<难经·九难>有谓:"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其后,诸多医家对数脉的临床主病主要集中于热证,如宋·崔紫虚在<四言举要>中有云"六至为数,数即热证":元·滑寿在<诊家枢要>中谓:"浮数表有热,沉数里有热":明·李时珍亦在<濒湖脉学>中说:"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相似文献   

12.
沐浴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养生方法,但是在沐浴过程中,若有不恰当的做法,可能会有损于健康.因此,沐浴过程中的宜忌应引起重视. 1.浴处宜暖《孙真人枕上记》说"频于暖处浴",《老老恒言》亦说:"春秋非浴之时,如爱洁必欲具浴.密室中,大瓷缸盛水及半,以帐笼罩其上,然后人浴."均指出了浴处宜暖而避风,特别是对于体弱多病以及老年人来说,要防止风寒侵袭体表而发病.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医学史>或<针灸学>中讲授有关针灸的起源时,会涉及"伏羲制九针".大家熟知"神农尝百草",而对"伏羲制九针"则相对陌生,其实这二者均是中国医学起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讲解时,应阐明伏羲为何人、什么是九针、为何会有这一说法等内容.笔者试将讲解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素问·汤液醪醴论>"鬼门"的注释为汗孔、毛孔之意,对其解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鬼读为gui,取其本意:另一种意见,"鬼门"当为"魄门".但与<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不一致.笔者认为:<素问·汤液醪醴论>之"鬼门"当为"魄门",和<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都应当解释为汗孔.  相似文献   

15.
查现代医学的"拮抗"一词,国内权威性辞书中只有<辞海>有载,其他均不收释.考其原因,敝以为"拮抗"可能是"颉颃(xiéháng)"的误读. "颉颃",出自<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毛传:"飞而上日颉,飞而下曰颃".晋·潘岳<杨仲武诔>:"归鸟颉颃,行云徘徊."后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之义.如<晋书·文苑传序>:"潘夏联辉,颉颃名辈."又如明·俞弁<读医说·自序>:"弁虽不敏,癖于论医,或闻师友讲谈之余,或披阅诸师百家之文,凡有会于心者,辄手抄以备忘,积之成裘,蠫为十卷.名日<读医论>.非敢与古人颉颃,将来好事者共之."  相似文献   

16.
妇女绝经前期综合征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经前期是妇女生理变化的必经过程,年龄约在49岁左右月经开始终止,称为"绝经"或"经断"。祖国医学对此病早有探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肾虚是致病之本。本病症状表现比较复杂,常见证型有肾阴虚、肾阳虚和心肾不交等,临床以肾阴虚肝阳旺和心肾不交较为多见。治法:滋肾平肝、育阴潜阳、温补肾阳、滋补肾阴。方药多为养心安神以大补阴丸合二至丸同用,三甲复脉汤加减,甘麦大枣汤合生脉散加味,六味地黄丸等。  相似文献   

17.
脾者为后天之本,古人非常重视脾的养生,然而各个时期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唐代以前的关于脾主运化的养生观点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等医学典籍中。同时唐以前道教神仙文化颇流行,金丹之类如寒食散类药物及医方盛行,文献亦多。而其关于脾的养生亦是散见于神仙方术之书中。隋唐时期受"唐主土德"思想影响开始关注脾胃养生,孙思邈在其著述中《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与《备急千金翼方·养性》、《备急千金翼方·退居》、《孙真人摄养论》对此的探讨较多。本文从养生理论以及养生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对中医养生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春,非典型肺炎在我国的爆发,给我们所带来的恐慌及反思,至今记忆犹新.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早在<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同时<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了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对于传染病,内经中也提出了要"避其毒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作为个人,我们无法控制"邪气",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提高自身免疫力,就是首要而切实的任务.专家提醒非典可能会"卷土重来",笔者想就<百症赋>中"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谈谈浅见.  相似文献   

19.
好端端一个人生了病,那就是"人"与"病"两者.而中医却无中生有,偏偏掐出一个多余、疣赘第3者的"证",真是无事生非,自找麻烦,多此一举.其实中医的"证",是客观存在的,并非臆测想象得之的.世间事物一失正常运转时,就是"病",而必有"证"比"病"还领先出现.且看北宋·苏老泉(1009-1066年)文章<辨奸论>中的"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即可作证.这里也有三者鼎立,气候环境等于"人",一也;月晕、础润等于"证"二也;风、雨等于"病"三也.又如<左传·庄公十九年>的"妖由人兴".妖是"病","人兴"是"证".人兴现代语为人为的,没有"人为"的决不有"妖"的出现.那么进一步言,你要治妖的着手,就要找到作出"人为"的人去处理它.你不处理这个造祸者的"人为",永远也无法消灭这个"妖".  相似文献   

20.
"日晡潮热"是中医药学里常用的一个涉及时间医学的一个概念,现今书籍一般都解释为"即,申时,下午3~5时的发热".实际上这种解释是把先秦每天16时制的"时称",同汉后12时制的"时辰"相混淆,因此出入较大,今天研究验证涉及时间的中医临床问题时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