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对正常人和胃癌伴慢性病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cliseasis,ACD)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CD35和CD58水平,红细胞酵母花环法测定RBC-C3bRR和RBC-CR,聚乙醇沉淀比浊法测定CIC,流式细胞术测定CD2.结果:胃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RBC-C3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BC-I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58虽然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C测定结果均正常。结论:胃癌患者RBC-C3b,CD35和CD58水平下降与胃癌患者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因子有直接关系。但CD58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研究贲门癌、胃癌患者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与CD4 /CD8 比值、NK细胞活性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利用酵母菌花环试验、克隆抗体致敏花环法和MTT法对53例贲门癌、51例胃癌患者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RBC-C3bR阳性率、T细胞CD3 、CD4 百分率、CD4 /CD8 比值及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贲门癌组、胃癌组RBC-C3bR阳性率、CD3 、CD4 细胞百分率、CD4 /CD8 比值和NK细胞杀伤活性均比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8.68,P<0.01),而贲门癌与胃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0.871,P均>0.05);经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显示,贲门癌、胃癌组RBC-C3bR阳性率与CD4 /CD8 比值、NK细胞杀伤活性间呈正相关(贲门癌RBC-C3bR阳性率与CD4 /CD8 比值:r=0.431,P<0.01;RBC-C3bR阳性率与NK细胞活性:r=0.347,P<0.05;胃癌RBC-C3bR阳性率与CD4 /CD8 比值:r=0.429,P<0.01;RBC-C3bR阳性率与NK细胞活性:r=0.528,P<0.01)。结论:贲门癌、胃癌患者红细胞免疫与白细胞免疫功能均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直肠癌远端肠管的切除范围.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42例直肠癌手术标本的癌组织、癌旁3 cm、癌旁5 cm及正常组织进行CD44V6的检测.结果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中CD44V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癌旁3 cm、癌旁5 cm 3种组织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3种组织中整体表达水平与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类型、生长方式、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有关,P<0.05(P值分别为0.004、0.004、0.01、0.019、0.002、0.025和0.011).结论癌旁3 cm、癌旁5 cm处组织已呈现癌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手术远端切缘≥5 cm较为安全,CD44V6与肿瘤局部浸润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4.
E-cad和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E-cad和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大肠癌、10例腺瘤、8例正常大肠黏膜的E-cad、CD44V6蛋白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的E-cad保存型表达(31.4%)显著低于腺瘤(70.0%)和正常黏膜(100.0%),P<0.05.E-cad保存型表达率与Duke's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5)、脉管浸润(P<0.01)呈负相关.CD44V6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55.7%)显著高于腺瘤(20%)和正常黏膜(12.5%),P<0.05,CD44V6阳性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1、脉管浸润(P<0.01)呈正相关.大肠癌组织E-cad表达减低与CD44V6过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1. 结论大肠癌组织中E-cad失表达、CD44V6高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D44s和CD44V6的表达与乳腺导管癌分化、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0例乳腺导管癌标本和20例正常乳腺标本中CD44s和CD44V6表达情况.结果CD44s和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55/120)和53%(64/120),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均没有表达;CD44V6在低、中分化腺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24/34)和46%(40/86),差异有显著意义,χ2=5.68,P<0.05.CD44s和CD44V6表达与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而且与癌细胞浸润有关,P<0.01.结论CD44s和CD44V6过量表达与乳腺导管癌转移和浸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D44s和CD44V6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导管癌的转移状态.CD44V6表达还与乳腺导管癌的进展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细胞 CD44s、CD44V5 和 CD44V6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 62 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细胞 CD44s、CD44V5 和 CD44V6 的表达率进行检测,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细胞的 CD44V5+ 细胞和 CD44V6+ 细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转移者显著高于未转移者,P<0.01;而 CD44s+ 细胞检出率却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伴转移者显著低于未转移者,P<0.01;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 CD44V5+ 和 CD44V6+ 细胞表达率与 CD44s+ 细胞检出率呈显著的负相关,r1=0.84,P1<0.05和r2=-0.87,P2<0.01.结论CD44V5 及 CD44V6 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 CD44s、CD44V 及 CD44V6 的表达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胃癌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方法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为单纯手术,B组为LF+手术,C组为LOF+手术.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核素释放法测定NK细胞活性,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细胞的凋亡(AI)与增殖(PI)及二者之比(AI/PI).结果B、C组与A组 AI、PI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AI/PI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化疗前、后及术后3组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化疗后及术后,B、C组较A组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明显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对手术期患者的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抑制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8.
CD44V6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D44V6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查80例胃癌标本的CD44V6、PKC、p53、nm23及PCNA表达,综合分析了CD44V6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分子指标间的关系.结果CD44V6在浸润型较限局型高表达(P<0.05),弥生型较团生及巢生型高表达(P<0.05),穿透浆膜较未穿透浆膜高表达(P<0.05),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移高表达(P<0.05),TNM分期Ⅲ~Ⅳ期较Ⅰ~Ⅱ期高表达(P<0.05),与肿瘤大小、部位、Lauren分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CD44V6表达与PKC、p53及PCNA表达呈正相关(P分别<0.001,<0.001及<0.05),与nm23表达无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CD44V6表达提示胃癌生物学行为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16+、CD57+NK细胞水平,探讨其与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106例对照组外周血CD16+、CD57+NK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16+、CD57+NK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恶性淋巴瘤患者中,HL与NHL两组间CD16+、CD57+NK细胞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此两组中HL例数太少,难以说明问题.而97例NHL中,Ⅰ、Ⅱ期患者与Ⅲ、Ⅳ期患者对比,其CD16+、CD57+NK细胞数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恶性淋巴瘤患者各组间CD16+、CD57+NK细胞数对比,对照组明显高于各病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CD16+、CD57+NK细胞数明显降低,提示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胃癌是人体常见的恶性肿瘤,常伴有免疫功能障碍。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只有白细胞才具有免疫功能,而近年来已证明红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了解胃癌患者红、白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本文对41例胃癌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T细胞亚群(TC)、NK细胞杀伤活性和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进行测定,并对TC亚群的CD+4/CD+8比值与RBC-C3bR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学相关分析。方法:RBC-C3bR采用郭峰等报道的测定方法;NK细胞活性测定采用改良的MTT试验方法;外周血TC亚群检测采用冻干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法。结果:①胃癌患者TC亚群、NK细胞活性和RBC-C3bR的测定结果: ②胃癌患者CD4+/CD+8比值与RBC-C3bR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经统计学相关性分析,CD4+/CD+8比值与RBC-C3bR阳性率呈直线正相关关系,n=41;r=0.415;P<0.01。结论: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机体免疫监视系统中有重要地位。了解TC亚群的变化,检测T细胞CD+4/CD+比值是很有意义的,是估计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的一种较准确的方法。红细胞免疫是近年来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红细胞像白细胞一样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本实验结果显示,胃癌患者TC亚群中CD+3、CD+4、CD+4/CD+8、NK活性均低于正常组,RBC-C3bR阳性率也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胃癌患者RBC-C3bR阳性率与CD+4/CD+8比值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表明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C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通过检测和观察胃癌患者的TC亚群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可更加全面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 othioneins,MT)和CD44V6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76例乳腺癌中MT和CD44V6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MT和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9%和75.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同时阳性患者53例,相关系数为0.596,P<0.001,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肿瘤的大小无关.在良性病变中,二者的表达率分别为16.7%和0.结论MT和CD44V6均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在人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3例人胃癌组织中COX-2、VEGF和CD34的表达,并以40例正常胃粘膜标本作为对照。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计数。对COX-2和VEGF的表达采用半定量计分法判定,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人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阳性者44例,阳性率为83.0%;VEGF表达阳性者45例,阳性率为84.9%。COX-2表达与VEGF表达相关显著(P<0.05)。并且,COX-2和VEGF的表达与TNM分期(P<0.05,P<0.05)、淋巴结转移(P<0.01,P<0.05)和远处转移(P<0.01,P<0.05)相关。COX-2/VEGF同高表达组中MVD值(79.5±25.8)高于COX-2/VEGF同低表达组中的MVD值(45.0±13.9),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COX-2与VEGF共表达,并相互协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胃癌组织中CD44V9和nm2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 CD44 V9和 nm2 3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ABC法对 60例胃癌中 CD44 V9和 nm2 3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胃癌组织中 CD44 V9和 nm2 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 .0 %和 5 5 .0 % ;CD44 V9阳性胃癌中 nm2 3阳性表达率 (42 .2 % )明显低于 CD44 V9阴性胃癌 (93 .3 % ) (P<0 .0 0 1)。 CD44 V9阳性表达与胃癌 L auren分型、浸润深度 ,淋巴结转移及 TNM分期有关 (P<0 .0 1) ;nm2 3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P<0 .0 5 )。结论  CD44 V9和 nm2 3在胃癌中表达呈明显负相关 ,两者均有可能作为临床上预测胃癌侵袭转移潜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血清VEGF和Endostatin水平与消化系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HT5"SS〗: 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Endostatin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HT5W〗方法〖HT5"SS〗: ELISA法检测胃癌、肝癌、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血清VEGF和Endostatin水平,并分别以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结肠腺瘤患者和健康人群作对照。〖HT5W〗结果〖HT5"SS〗: 胃癌、肝癌、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VEGF和Endostatin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结肠腺瘤患者及健康人群组(P<0.01);术前血清VEGF、Endostatin水平与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肿瘤部位等因素无关(P>0.05);术后2周血清VEGF水平较术前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而血清Endostatin水平较术前升高(P<0.01)。〖HT5W〗结论〖HT5"SS〗: 胃癌、肝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和Endostatin水平升高,且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它们可推荐作为评价胃癌、肝癌、结直肠癌恶性行为、预测浸润和转移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淋巴细胞及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相关性,为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sIL-2R、CD4、CD8的含量;采用郭峰法测定患者血清中RBC-C3bRR、RBC-ICR、TRR。结果:食管癌患者血清中sIL-2R和RBC-ICR水平明显增高(P<0.05);RBC-C3bRR和TRR水平明显降低(P<0.05);CD4水平降低,而CD8水平增高,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4天sIL-2R较术前明显增高;RBC-ICR较术前明显降低;RBC-C3bRR和TRR均较术前明显增高,但仍低于对照组;CD4水平显著上升,CD8水平降低,CD4/CD8比值增高,但仍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随疾病分期的加重,呈渐进性降低。RBC-C3bRR与CD4/CD8比值之间呈正相关(r=0.68),与sIL-2R含量成负相关(r=-0.71)。结论:食管癌患者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上述指标变化与临床分期、预后、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另外,淋巴细胞与红细胞免疫测定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由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结果稳定,有望作为食管癌免疫功能检测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Li Y  Zhang JH  Kuang G  Yang JQ  Zhao Q  Wang XL  Jiao ZK  Zhang ZD  Wang LL 《癌症》2003,22(9):985-989
背景与目的:研究证实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多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协调作用的结果,寻找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的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10例胃癌组织及613枚区域淋巴结中的MUC1、CD44v6、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胃癌组织中的MUC1蛋白阳性表达在低分化癌组、浸润型组、T3+T4组、淋巴结转移组、Ⅲ~Ⅳ期组、生存期<5年组分别为84.6%、88.1%、87.3%、91.7%、94.4%、95.5%,CD44v6分别为79.5%、74.6%、79.4%、81.7%、87.0%、87.9%,nm23分别为38.5%、32.2%、30.2%、25.0%、25.9%、18.2%。MUC1和CD44v6表达低分化癌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癌组(78.9%vs57.7%),浸润型组高于局限型组(72.6%vs54.9%),T3+T4组高于T2组(72.3%vs46.8%),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8.0%vs46.0%),TNM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组(67.9%vs44.6%),生存期<5年组高于≥5年组(59.1%vs31.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nm23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不同的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外,T3+T4组低于T2组(51.1%),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6.0%),TNMⅢ~Ⅳ期组低于Ⅰ~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CD3 4标记胃癌微血管内皮细胞 ,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 ,探讨其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5 2例胃癌、10例癌旁组织和 1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CD3 4抗原的表达 ,对CD3 4单克隆抗体标记的血管计数MVD。结果 CD3 4染色胃癌微血管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及清晰的背景 ,易于计数。胃癌组织MVD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 <0 .0 1)和癌旁组织 (P <0 .0 5 ) ;MVD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否发生远处器官转移、TNM分期明显相关 (P均 <0 .0 5 )。结论 CD3 4是良好的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 ;胃癌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MVD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 ,预测胃癌发生发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4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的组织学起源、病理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HHF35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95·3%(41/43),CD34为74·4%(32/43)。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组之间在肿瘤直径大小(P=0·000)、核分裂相数(P=0·000)、复发/转移率(P=0·016)及CD117阳性率(P=0·021)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17及CD34对GISTs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支持将肿瘤直径大小、核分裂相数、复发/转移率及CD117阳性率作为间质瘤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核分裂相数多及CD117阳性提示恶性度较高。大多数胃肠道外间质瘤为高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19.
BP素联合化疗对6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观察大剂量牛胰抗癌免疫核糖核酸(以下简称BP素吉林敖东药业集团生产)联合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及对其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分为化疗加BP组(实验组)和单独化疗组(对照组),实验组于化疗同时每日静点BP素100mg,连续静点90天(一个疗程)后检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近期疗效,观察血白细胞的变化,并通过Karnofsky评分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1)实验组化疗后CD3、CD4和CD56(Nk)的阳性率及CD4/CD8的比值均明显高于本组化疗前和对照组化疗后水平.(2)实验组近期疗效的有效率为62.9%,对照组近期疗效的有效率为40%,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3)实验组化疗后Karnofsky评分明显高于本组化疗前和对照组化疗后.(4)实验组化疗后的白细胞下降例数及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大剂量BP素可显著提高肿瘤化疗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2)实验组用BP素治疗后患者食欲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化疗联合BP素治疗,疗效更佳,并能减少化疗毒副反应及保护骨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