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应用核素~(99)mTc-MDP骨骼显像评判早期骨量减少并早期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方法应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剂(DX)制作兔早期骨量减少模型和骨质疏松模型并采用~(99)Tc-MDP治疗,每周一次,共14w。经核素骨骼显像的感兴趣区部位与体外固定放射性标准源(RSF)的比值以及骨病理学、骨形态计量学、骨密度、骨生物力学、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腰椎X、CT摄片等指标比较在各组间存在的差异,并对疗效作出评判。结果经注射不同剂量DX后对实验兔的早期骨量减少模型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进行骨组织病理切片,骨形态计量学、骨密度、骨生物力学、BALP、BGP等检测指标,证实动物模型成立。治疗14 w后,早期骨量减少治疗组在模型的基础上骨病理学显示:股骨头的骨小梁排列基本规则,骨小梁有所增粗;而骨质疏松治疗组骨病理则表现为骨小梁略有稀疏,骨小梁粗细不均匀,但无断裂现象。早期骨量减少模型、骨质疏松模型骨组织对核素99mTc-MDP骨骼显像剂摄取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较对应模型组有所下降(P0.05)。早期骨量减少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骨密度、骨形态计量指标变化不大(P0.05),但是骨显像剂摄取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骨密度、骨生物力学、BALP、BGP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以骨质疏松治疗组更明显(P0.05)。结论核素~(99)mTc-MDP骨骼显像能够发现不同个体的早期骨质疏松现象,同时在早期骨量减少进行干预治疗的疗效将明显优于严重骨质疏松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锝99-m-亚甲基二磷酸钠(99mTc-MDP)骨骼显像对早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期的特点进行研究,为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剂(“DX”)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设正常对照组(A组)和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DX”制作骨质疏松模型组(B组)以及骨量减少模型组(C组),造模时间为8周.核素骨骼显像(在骨代谢变化时,取骨显像反差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骨组织区域)的感兴趣区(ROI)部位(第3腰椎、股骨头、膝关节、股骨中段、肱骨中段)与第4尾椎进行比较,进行腰椎X线、CT摄片、骨病理组织学、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形态计量、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等实验检测,比较三组间的差异.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制作模型8周后骨组织病理切片显示:A组股骨头骨小梁排列规则、均匀,无骨质破坏.B组表现为股骨头骨小梁排列不规则、稀疏伴断裂,存在骨破坏现象.C组则显示骨小梁排列轻度稀疏.核素99mTc-MDP骨骼显像在A、B、C组的腰椎、股骨头、股骨中段等处摄取“99mTc-MDP”各有特点.A组与B组的核素99mTc-MDP骨骼显像ROI比值及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形态计量、ALP、BGP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P<0.01),但在X线、CT摄片见骨小梁略呈稀疏改变,但变化不明显.C组与A组比较,C组核素骨骼显像ROI比值及椎体生物力学、ALP、BGP实验结果差异明显(P<0.05).B组与C组比较,骨组织病理切片、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形态计量、BALP等结果比值差异明显(P<0.05),但核素骨骼显像ROI比值差异小(P>0.05).结论 核素99mTc-MDP骨骼显像对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具有显像特点,松质骨部位在核素骨骼显像ROI比值升高伴血清ALP、BGP增高时,提示骨代谢已经开始异常,可能进入骨量减少期;当99mTc-MDP骨骼显像显示在密质骨(股骨中段、肱骨中段)的ROI比值升高,并伴有骨量减少时,已属于较严重的骨质疏松,需要及时治疗,同时存在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比较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之一,其中远曲小管性肾小管性酸中毒(dRTA)又称Ⅰ型RTA,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上除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外,常较近曲小管性肾小管性酸中毒(pRTA),又称Ⅱ型RTA易见于肾性骨病,且易有低钾血症,是严重影响病人健康的疾病。本文就我院近3年内收住的6例dRTA进行分析,以利提高进一步诊治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库欣综合征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0例库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D分为正常骨量(n=10)、骨量减少(n=32)和骨质疏松(n=28)共三组,进行临床特点比较,并分析影响BMD的相关因素;根据是否合并脆性骨折比较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1)70例患者年龄15~75岁(平均44.7岁),男女比例为1∶2.89,病程2个月~30年(平均4.83年),骨质疏松比例40.0%,脆性骨折比例25.7%,骨折部位腰椎最常见(50.0%)。(2)25-OHD水平正常骨量组高于骨质疏松组(P=0.015)及骨量减少组(P=0.014);骨钙素(osteocalcin,OC)正常骨量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01)及骨质疏松组(P0.001)。(3)25-OHD水平非骨折组高于骨折组(P=0.001);校正性别、年龄、病程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BMD骨折组均低于非骨折组(P值分别为0.009、0.006和0.002)。(4)血皮质醇是影响腰椎骨密度独立危险因素(t值=-2.379,P=0.020)。结论库欣综合征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发生率高,其造成脆性骨折发生率高,腰椎部位骨折最常见;库欣综合征合并骨质疏松患者25-OHD和OC水平更低,骨形成明显受抑;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相比,25-OHD水平更低,骨密度更低;血皮质醇是影响腰椎骨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肾小管酸中毒患者的骨矿物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SD-100单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对24例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进行了左侧尺桡骨中前1/3处骨矿含量的测定并与正常人骨密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95.83%的患者有骨矿物质含量的下降,而X线的异常改变仅占33.33%,提示骨矿物质含量的测定对于提早发现肾小管性酸中毒的骨病优于X线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2014年驻地干休所老年患者80例,根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质疏松组(osteoporosis group,35例)和骨量减少组(osteopenia group,45例),并选择同期老年体检患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血清Leptin、TNF-α、IL-2、IGF-1水平,并测定骨密度。[结果]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血清IL-2和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Leptin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少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骨质疏松组骨密度也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血清中IL-2和IGF-1水平与骨密度值均呈正相关(r=0.35,0.39,P<0.05),而Leptin、TNF-α与骨密度值呈负相关(r=-0.35,P<0.05)。[结论]Leptin、TNF-α、IL-2及IGF-1对辅助诊断和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产后早期妇女骨量丢失的影响因素,为防止妊娠有关的骨质疏松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在我院分娩的产后10~14天妇女1125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受试者L1-L4椎体及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BMD),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比较各组间年龄、身高、体重指数( BMI)、产次、钙摄入量等差异。结果在1125例调查者中,骨质疏松65例(5.8%),骨量减少429例(38.1%),骨量正常631例(56.1%)。牛奶摄入量每天>200 ml的产妇,其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牛奶每天摄入<200 ml的产妇( P<0.01)。孕期补钙的产妇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未补钙者( P<0.01),有骨质疏松家庭史的产妇,其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无骨质疏松家庭的产妇(P<0.01)。结论产后妇女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发生率较高,骨质疏松家族史、钙摄入不足、低BMI是产后骨量丢失的风险因素,产后常规测量骨密度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测定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110例(男28例,女82例)RA患者和120例(男30例,女90例)正常人腰椎 L1-4和股骨近端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血清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 - 1)、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RA组男性、绝经前及绝经后女性各组腰椎骨密度均较对照组减低(P <0. 05),以绝经后女性下降显著(P < 0. 01); RA骨质疏松组患者(26例,23. 6%)股骨颈骨密度值与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CRP、X线分期负相关(P <0. 05),与RF无明显相关性(P >0. 05)。NTX - 1水平在RA患者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依次升高,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 05);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的ESR、CRP水平显著降低(P < 0. 05),B-ALP显著增加(P < 0.05),而这两组间的B-ALP、ESR、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05)。RA患者NTX-1与CRP水平呈正相关(P <0.05)。 结论 RA继发骨质疏松十分常见,骨代谢指标NTX - 1及B-ALP测定可作为早期活动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症状绝经后老年冠心病患者腰椎骨密度改变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对112例绝经后无症状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腰椎骨密度(BMD)的定量CT(QCT)测定,同时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并通过填写调查表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及其他影响冠状动脉钙化的因素.将所有患者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三组的临床数据及骨密度,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多元相关分析有关因素与CS之间的关系.结果 骨质疏松组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的年龄增大,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绝经年限在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比较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MD、冠脉总钙化积分值(TCS)三组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血磷(P)、高密度脂蛋白(HDL)骨质疏松组虽然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减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年龄、HDL、腰椎BMD、甘油三脂(TG)对TCS有影响且P<0.05,其中年龄、TG是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HDL、腰椎BMD是其保护因素,多元相关分析得出腰椎BMD与TCS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绝经后无症状老年冠心病患者骨量异常者较正常者有较高发生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性,且低骨量或骨质疏松可能会和传统的危险因素一样用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并发肾小管酸中毒伴骨软化症少见首发症状的特点。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方法讨论干燥综合征累及肾小管酸中毒伴骨软化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Pubmed检索的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7岁,首发症状均不同,多以(60%)骨痛和肢体无力起病,治疗上纠正酸中毒,中性磷对症治疗,系统性应用糖皮质激素被证明有效。结论 肾小管酸中毒引起的骨软化症起病的患者极易误诊,这种少见表现应作为SS鉴别诊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