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庭学     
910703 豚鼠全耳蜗外淋巴灌注/沈之君…∥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4(4).-193~195 介绍全耳蜗外淋巴灌注的方法。讨论了影响灌注的因素有微量灌注泵的稳定可靠性,人工外淋巴的配制和操作技术。探讨了其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前景。图3参4(原提  相似文献   

2.
作者选择26只健康豚鼠,采用特殊装置,将2μl人造内淋巴液在0.5~4分钟内注入内淋巴间隙,同时测定内淋巴直流电位和内、外淋巴压力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内、外淋巴压力的相互关系及两者压力的差别。另选5只豚鼠杀死后作组织学研究。结果发现,在进行内淋巴灌注时,实验动物的内、外淋巴压力同时发生动力学变化,两者压力的增加几乎相同。在灌注后不久,内、外淋巴压力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本研究中所用的测定方法分辨率为±13.33Pa)。组织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灌注2ml人造内淋巴后,前庭膜出现轻度膨胀,球囊则呈明显膨胀,但未发现膜迷路破坏的迹  相似文献   

3.
报告应用链霉素行外淋巴腔灌注治疗美尼尔病3例,随访1年以上,眩晕均得到控制,2例听力提高,1例无变化。认为链霉素经外半规管开窗处作外淋巴腔灌注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前庭感觉器官,破坏前庭感觉细胞而控制眩晕,同时破坏椭圆囊暗细胞而减少内淋巴生成,致膜迷路积水减轻或消退。  相似文献   

4.
外淋巴腔灌注三磷酸腺苷对豚鼠耳蜗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ATP)对豚鼠耳蜗功能的影响。方法外淋巴灌注ATP后,记录其对耳蜗生物电活动,包括总和电位(SP)、耳蜗微音器电位(CM)、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影响。结果耳蜗生物电活动的变化对ATP有浓度依赖性。与人工外淋巴液相比,外淋巴灌注1mMol/L ATP引起-SP的幅度增加,CAP、DPOAE的幅度下降,ABR的阈值升高。另外,CAP和DPOAE的变化分别表现出强度和频率依赖性,当刺激声强度为20~70dB nHL时,CAP幅度显著下降;在2~8kHz中高频区DPOAE的幅度下降明显。330μMol/L ATP也引起ABR阈值升高。结论外淋巴腔灌注的ATP对耳蜗功能具有抑制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心内灌注或蜗窗灌注固定法,对16侧妊娠16周至足月胎,儿耳蜗进行全耳蜗外侧壁软组织铺片观察。结果表明:①各胎龄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组成、分布、形态结构差别不大;②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亚系,即与内、外淋巴相关的微循环亚系;③采用心内灌注固定法研究耳蜗微循环的形态结构优于其他固定法,可排除血管内血球,使微血管清晰易辨。讨论了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的发育、组成、分布及循环径路。  相似文献   

6.
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的发育及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心内灌注或蜗窗灌注固定法,对16侧妊娠16周至足月胎儿耳蜗进行全耳蜗外测壁软组织铺片观察。结果表明:(1)各胎龄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组成、分布、形态结构差别不大;(2)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亚系,即与内、外淋巴相关的微循环亚系;93)采用心内灌注固定法研究耳蜗微循环的形态结构优于其他固定法可排队血管内血球,使微血管清晰易辨。讨论了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的发育、组成、分布及循环径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内耳和宿主免疫性的关系及内耳被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反应进行了研究。作者详细介绍了有关动物实验的技术,用豚鼠作动物实验,采用锁孔(?)血青蛋白(KLH)作为抗原,通过皮内注射及外淋巴灌注使动物致敏,采取血清、外淋巴液及脑脊液作抗体滴度测定。  相似文献   

8.
行全耳蜗人工外淋巴灌注,观察不同灌注速度对蜗内电位的影响,并作耳蜗连续切片,观察内耳结构的形态变化。灌注速度分别为:5μl/min,50μl/min,100μl/min,250μl/min,500μl/min。当灌注速度为100μl/min时可使蜗内电位下降,但停灌后电位可恢复。而灌注速度进一步提高为250μl/min以上后,蜗内电位即出现不可逆的下降。在灌注速度分别为5μl/min,50μl/min和100μl/min时,连续切片观察未发现异常。在250μl/min组中有1耳发现有前庭膜塌陷。在500μl/min组中发现3耳有前庭膜塌陷或破裂。人工外淋巴灌注速度不宜过快,在豚鼠耳所作试验提示,流速以不超过100μl/min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离体的豚鼠耳蜗即刻灌流一氧化氮供体(DEA-NO)及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抑制剂(ODQ),来改变耳蜗组织中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以便进一步研究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途径在耳蜗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24只纯种白色雄性豚鼠完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灌流人工外淋巴基础液、DEA-NO/人工外淋巴基础溶液、ODQ+DEA-NO/人工外淋巴基础溶液,收集耳蜗组织标本;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耳蜗组织中cGMP的含量。结果 向离体耳蜗中灌注1mM DEA-NO溶液可以引起耳蜗组织中cGMP含量的显著增加,先灌注ODQ,后灌注1mM DEA-NO,耳蜗组织中cGMP合成量明显少于单独灌注1mM DEA-NO,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离体的豚鼠耳蜗即刻灌流一氧化氮供体(DEA-NO)及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抑制剂(ODQ),可以作用于NO/cGMP途径,改变耳蜗组织中cGMP含量,同时用放射免疫测定耳蜗组织中cGMP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作用,首先累及螺旋器的感觉细胞,这已为学者们所公认;但是药物到达毛细胞的途径,意见还不统一。本文以豚鼠为实验对象,经内淋巴及外淋巴直接给药,观察新霉素、卡那霉素及双氢链霉素对耳蜗电位的影响。方法:健康豚鼠麻醉后,用不同电极记录听觉诱发反应。用Butter(1960)报告的方法,测量耳蜗微音电位(CM)、听神经动作电位(AP)和耳蜗内电位(EP)。当外淋巴灌注时,记录耳蜗第一  相似文献   

11.
用含氧人工外淋巴液灌注豚鼠耳蜗缺血之前庭阶及鼓阶,通过记录EP(内淋巴电位)及中阶PO。法,观察0。进入中阶之途径。腹倒入路打开听泡,T转播入微型玻璃管灌注人工外淋巴液,顶转造口引流。2转记录EP及中阶氧分压。结扎豚鼠升主动脉,造成耳蜗缺血动物模型,以不同速度灌注不同含氧量的人工外淋巴液。EP记录结果表明,高氧高速液体灌注前庭阶5分钟后EP完全恢复到缺血前的水平。而用相同液体高速灌注鼓阶5分钟后,EP则不能完全恢复,其数值约为灌注前庭阶后的一半。用高氧低速,低氧低速及低氧高速液体灌流鼓阶,EP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较为简单的仅造成毛细胞丧失同时具有内淋巴灌注通路的豚鼠耳聋模型.方法 利用耳蜗侧壁打孔经中阶进行内淋巴灌注注射用水或腺病毒液来造成正常豚鼠耳蜗毛细胞损害,引起耳聋.通过基底膜铺片phalloidin染色和Dapi核染色来观察基底膜受损的情况.利用脑干诱发电位进行致聋效果的判定.结果 内淋巴灌注可以造成早期...  相似文献   

13.
腺苷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扩张和心脏抑制剂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神经调节因子作用 ,有研究表明腺苷对心脏和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选择性激活 A1腺苷受体可减轻暂时性缺血所致耳蜗功能紊乱。该文作者通过对豚鼠耳蜗外淋巴灌注腺苷或腺苷脱氨酶抑制剂红 - 9-羟基 - 3烷腺苷 (EHNA) ,观察外源性或内源性腺苷能否促进局部缺血后耳蜗功能的恢复。实验动物为白化豚鼠 ,阻断迷路动脉 30 min造成暂时性耳蜗缺血模型 ,并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计监测耳蜗血流。在造模前分别经外淋巴灌注腺苷 (10 mmol/L) 4 h和 EHNA(10 0 μmol/ L) 1h(各 3只 ) ,灌注前…  相似文献   

14.
豚鼠耳蜗灌注的流速安全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为明  徐林根 《耳鼻咽喉》1996,3(5):313-316
行全耳蜗人工外淋巴灌注,观察不同灌注速度对蜗内电位的影响,并作耳蜗连续切片,观察内耳结构的形态变化。灌注速度分别为:5μl/min,50μl/min,50μl/min,100μl/min,250μl/min,500μl/min。当灌注速度为100μl/min时可使蜗内电位下降,但停灌后可恢复。而灌注速度进一步提高为250μl/min以上后,蜗内电位即出现不可逆的下降。在灌注速度分别为5μl/min  相似文献   

15.
内耳淋巴液压力及其对内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就内、外淋巴压力的测量方法,正常和实验性内淋巴积水耳内、外淋巴压力的变化及其对内耳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认为正常耳内、外淋巴压力相等,且有一致性变化;实验性膜迷路积水早期、内、外淋巴压力变化一致,但已有内功能损害;内淋巴囊阻塞术后5周以上,即积水晚期,多数出现肉淋巴压力增高,内、外淋巴压力有“分离”现象,即内、外淋巴出现压力梯度。内、外淋巴压力梯度的存在可能引起内耳微机械和微循环改变而导致内耳功  相似文献   

16.
病理内耳外淋巴新生的临床研究(摘要)王正敏外淋巴有耳毒药物蓄积、钾污染、微生物侵袭、免疫反应、微血管栓塞和代谢失常均可损害蜗管、Corti器和耳蜗前庭神经。以健康或合成的外淋巴置换病理外淋巴有可能避免、减轻或中止破坏过程。利用自身新生外淋巴代替病理外...  相似文献   

17.
阻塞豚鼠的内淋巴囊后,由于内淋巴囊对内淋巴吸收障碍,组织学上产生内淋巴积水,但对内淋巴的流体静力学压力了解甚少。本文探讨阻塞内淋巴囊后是否会导致内淋巴和外淋巴的压力改变。阻塞豚鼠左侧内淋巴囊及内淋巴管,右侧作为对照,术后1~2.5月,将随动零讯号压力测量系统连接至一个顶端为4~7μm的玻璃微吸管,以测定内淋巴及外淋巴压力。手术在杓橼酸芬太尼麻醉下进行,打开听泡,暴露圆窗,微吸管经圆窗膜及基底膜插入,连续测定外淋巴和内淋巴压力,同时将微吸管作为电极,以测量内淋巴的直流电位,用双管笔记录内耳压力和内淋巴直流电位。结果:右耳内淋巴和外淋巴压力相等,左耳内淋巴压力较外淋巴压力高0.78±0.32mm  相似文献   

18.
外淋巴疾是中耳和外淋巴间隙之间的一种非正常交通。应用高效液体色谱法可检测外淋巴疾发生后内耳液体的生化改变及实验性外淋巴疾时外淋巴中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将35只豚鼠麻醉后做为外淋巴疾的模型,左耳刺破圆窗膜,右耳做为对照。刺破圆窗膜后立即从鼓阶抽2微升液体做为测定游离氨基酸(FAA)的标本,并在圆窗膜破裂后2周及4周再次抽液并观察圆窗膜裂口情况。2周组有17只动物,4周组有18只动物,用1、2、4和skHZ的短纯音诱发复合动作电位(CAP)在外淋巴疾形成之前从左耳圆窗电极测定,外淋巴疾形成后从双耳圆窗电极测定。结果发现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经豚鼠圆窗膜吸出外淋巴后的内耳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蛛网膜下腔注射人工外淋巴引起外淋巴瘘后的内耳病变进行比较,建立了一种外淋巴瘘动物模型。37只豚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1只豚鼠经鼓泡暴露圆窗,用带27号针头的微型吸管在1秒钟内经圆窗膜从鼓阶吸出4微升外淋巴,穿刺孔不封闭,立刻处死动物作为急性期标本。1~  相似文献   

20.
外淋巴倭(P*F)目前尚无公认的客观的诊断方法。以往外淋巴瘦诊断与处理的报道集中在楼骨切除术后并发症上。近年来,有人提出外淋巴接可能是不明原因的听力丧失和(或)眩晕患者的致病原因。文献中赞同这一观点的学者较多。择6只健康成年猫,人为地造成单侧外淋巴倭。由于耳蜗外淋巴液被认为是脑脊液超滤液,因而选择非离子顺磁性的gado-diamide作为增强剂,鞘内注射以期造成外淋巴疾增强的影像。增强磁共振表明耳囊外淋巴与存在于同侧乳突腔增强的外淋巴液汇合信号强度明显增加,显示外淋巴漏入中耳腔。认为此种方法对猫耳囊和整个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