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  厉有名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27(5):355-357,363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既能启动免疫应答,又能诱导免疫耐受。炎症性肠病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肠道黏膜对肠道正常菌群免疫反应失常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DC可能参与了IBD的发生,对DC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IBD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陈小华  臧国庆 《肝脏》2009,14(1):53-5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 ccell,DC)能有效地激活并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中具有独特地位。大量研究证实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DC表型及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DC对HBV各种抗原的提呈及免疫激活反应,从而使机体免疫耐受致慢性化。如何有效活化DC抗原提呈及免疫激活能力,以抑制体内HBV复制成为新的免疫治疗热点。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C)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学章  庄辉 《传染病信息》2003,16(4):163-165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它最大的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为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并可诱导免疫耐受,因此研究者们利用其能诱导免疫反应的特点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利用其诱导免疫耐受的特点治疗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DC疫苗作为天然佐剂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是目前免疫治疗的热点,用DC疫苗治疗淋巴瘤、黑色素瘤和前列腺癌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方面,最令人关注的手段是利用DC细胞的功能,诱导出机体针对HBV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的目的。 1 慢乙肝治疗的现状尽管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大大减低了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但全世界仍有20亿人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其中  相似文献   

4.
免疫耐受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被多数学者所认可,研究表明,在免疫耐受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发挥克隆清除、克隆无能、表达T细胞抑制因子、选择性激活辅助T细胞和诱导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尤其是CD4+CD25+Treg的产生等作用。而CD4+CD25+Treg主要以DC为作用靶点,影响其分化成熟,抑制DC向T细胞提呈抗原,并通过非特异性接触抑制T细胞活化,诱导免疫耐受。因此,DC和CD4+CD25+Treg在免疫耐受中相互作用、互为靶点,并发挥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和免疫反应是各种内在和外在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的抗原递呈细胞,它具有不成熟和成熟两种功能状态。一旦不成熟的DC捕获抗原以后,就会发展为成熟的DC,从而具有激活T细胞的功能。近来认为DC可能处于AS免疫反应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负载HBcAg后细胞表型及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从CHB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分离培养DC,在DC成熟前,加入重组HBcAg表位肽,诱导HBV特异性DC分化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a、CD80、CD83的表达水平,应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估DC功能。结果:负载不同剂量的HBcAg后,DC细胞活化增强,DC细胞共刺激分子标志物CD1a、CD80以及CD83表达率均明显上升,且随着抗原负载剂量的增加,表达率进一步增加,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未负载HBcAg的DC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反应较弱,负载HBcAg的DC细胞刺激同种异体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且随着负载抗原剂量的加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进一步提高,与未负载抗原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8.14,P=0.000)。结论:体外负载HBcAg刺激CHB患者DC细胞可增强其有效抗原提呈能力,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C)是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触发和调节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为DC后,主要分布于外周非淋巴组织,进一步分化成具有诱发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的DC。DC摄取并提呈肿瘤相关抗原(TAA)给初始T细胞,T细胞活化后通过识别TAA产生特异性主动免疫,杀伤肿瘤细胞。大肠癌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可以利用其特异性表面抗原作为TAA,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细胞毒反应,产生杀瘤细胞作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证明以DC为基础的主动性免疫治疗在大肠癌手术后微小残存病和控制肿瘤生长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变态反应(过敏症)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产生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应答.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 dioxygenase,IDO)既是细胞内催化色氨酸分子沿犬尿酸途径进行分解代谢的限速酶,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耐受机制缺陷在变应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抗原递呈细胞(APC)如树突状细胞(DC)表达的IDO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通过增加DC表达IDO而诱导免疫耐受,有望成为治疗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DC)是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触发和调节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为DC后,主要分布于外周非淋巴组织,进一步分化成具有诱发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的DC。DC摄取并提呈肿瘤相关抗原(TAA)给初始T细胞,T细胞活化后通过识别TAA产生特异性主动免疫,杀伤肿瘤细胞。大肠癌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可以利用其特异性表面抗原作为TAA,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细胞毒反应,产生杀瘤细胞作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证明以DC为基础的主动性免疫治疗在大肠癌手术后微小残存病和控制肿瘤生长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它们能高效摄取、处理抗原,并将多肽呈递给静息型T细胞,引起针对此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我们将全长野生型p53基因(wt—p53)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然后用肝癌抗原肽修饰已转染野生型p53的DC(wt—p53DC),利用这种DC诱导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相似文献   

11.
1型糖尿病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发病机制涉及到免疫耐受、自身抗原提呈、T细胞活化以及细胞凋亡等异常。转染 β细胞特异性抗原基因可诱导免疫耐受 ,转染前炎性因子受体拮抗蛋白基因及干扰协同刺激信号可阻止抗原提呈细胞及T细胞活化 ,并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阻断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 ,最终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此外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使非胰岛 β细胞获得合成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用于治疗胰岛素缺乏所致糖尿病亦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杨烨  尤红 《肝脏》2008,13(6):503-504
树突状细胞(DC)是诱导和维持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非常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PC),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DC功能下降,这可能是导致CHB的重要原因之一。DC增强免疫疗法的基本原理是提高CHB患者体内DC功能,诱导强烈的HBV特异性免疫反应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13.
1型糖尿病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发病机制涉及到免疫耐受、自身抗原提呈、T细胞活化以及细胞凋亡等异常。转染β细胞特异性抗原基因可诱导免疫耐受,转染前炎性因子受体拮抗蛋白基因及干扰协同刺激信号可阻止抗原提呈细胞及T细胞活人,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阻断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最终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此外,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使非胰岛β细胞获得合成分泌胰岛素的能力,用于治疗胰岛素缺乏所致糖尿病亦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自体及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DC)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后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及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 利用细胞因子诱导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生成DC,尼龙毛柱法分离T淋巴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反应,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刺激的T细胞对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杀伤作用.结果 骨髓细胞诱生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负载肿瘤抗原后,均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负载肿瘤抗原的自体及异体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后均可杀伤两种靶细胞,T细胞对MCF-7的杀伤力明显低于对患者肺癌细胞的杀伤力. 结论人自体或异体DC体外负载细胞性肿瘤抗原后,可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已知体内功能最强及唯一能活化静息T细胞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并且在增强或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管决定性作用.在CHB患者中不仅DC的表型不成熟并且存在着功能的缺失,树突状细胞这种功能改变及数量变化与乙型肝炎患者针对HBV特异的CTL反应下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预防研究近几年取得了新进展。主要方法是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清除淋巴细胞以终止自身免疫反应,或应用自身抗原(谷氨酸脱羧酶、胰岛素、热休克蛋白)、超抗原(superantigen)、免疫佐剂(卡介苗)等激活Th2细胞,产生白介素-4/10,抑制Th1细胞,诱导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以防止免疫系统对B细胞的攻击,预防率可达75% ̄100%。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对DC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促进和预防两种不同看法。当前研究认为,DC是一种生物特性及功能多样性细胞。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不同类型DC、不同生理状态的DC以及DC所处微环境的不同,将影响其表达双信号的能力和诱导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分化的方向。进而对免疫耐受和免疫平衡的调节发挥不同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隽铭  全志伟  单根法 《肝脏》2004,9(2):132-13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cell,APC) ,其免疫学功能具有两重性,既可介导免疫激活,也可介导免疫耐受。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诞生,肝移植术后移植物的急性排斥现象明显减少,但其非选择性的广泛免疫抑制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仍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利用DC的免疫调节作用,诱导免疫耐受是当前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一、DC的免疫学(一)DC的分型及发育 DC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根据不同起源将小鼠DC分为髓系DC(myeloidderivedsub set,MDC)和淋巴系DC(lymphoidderivedsubset…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对DC在l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促进和预防两种不同看法。当前研究认为。DC是一种生物特性及功能多样性细胞。在l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不同类型DC、不同生理状态的DC以及DC所处微环境的不同,将影响其表达双信号的能力和诱导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分化的方向。进而对免疫耐受和免疫平衡的调节发挥不同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预防研究近几年取得新进展。主要方法是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清除淋巴细胞以终止自身免疫反应,或应用自身抗原(谷氨酸脱羧酶、胰岛素、热休克蛋白)、超抗原(super antiger)、免疫佐剂(卡介苗)等激活Th2细胞,产生白介素-4/10,抑制Th1细胞,诱导对自身原的免疫耐受,以防止免疫系统对B细胞的攻击,预防率高达75%-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