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现状及其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进行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357例为研究对象,于治疗后24 h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根据是否继发脑出血分为脑出血组及非脑出血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是否伴有房颤及治疗前NIHSS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继发脑出血高危因素。结果 357例患者中有60例出现继发脑出血,发生率16.81%,且脑出血类型以出血性梗死为主,占全部患者的9.52%。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与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关(P 0.05),与糖尿病史、大面积梗死、发生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较长及治疗前NIHSS评分较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梗死、发生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治疗前NIHSS评分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继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梗死面积、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治疗前NIHSS评分,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避免脑梗死在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旨在发现溶栓后再梗死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干预溶栓后再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1例发病时间<4.5h、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后再次加重或症状消失后再次出现者为再梗死组,其余患者为未再梗死组。分别采集比较2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再梗死发生率为15.84%。再梗死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未再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与静脉溶栓后再梗死存在相关性,可能为溶栓后再梗死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245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与非HT组(NHT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治疗时间(OT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特点等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5例接受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38例,占15.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0.737,95%CI:0.765~1.048)、溶栓前NIHSS评分(OR=0.590,95%CI:0.428~0.814)、OTT(OR=0.351,95%CI:0.530~1.185)、血尿酸(OR=0.954,95%CI:0.928~0.980)、溶栓前收缩压(OR=0.819,95%CI:0.737~0.910)、脑白质疏松(OR=0.459,95%CI:0.865~0.912)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溶栓前收缩压、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谨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3 d复查头颅CT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有HT组31例和无HT组155例,对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心房纤颤史、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OTT)以及溶栓后24 h血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发生现状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地区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528例,了解纳入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辅助检查。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高危因素,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继发脑出血34例,转化率6.44%。糖尿病病史、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溶栓前NIHSS评分≥15分、溶栓前血糖7.8 mmol/L、溶栓后收缩压140 mmHg和大面积脑梗死者继发脑出血转化率与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作为因变量,糖尿病病史、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溶栓前NIHSS评分≥15分、溶栓前血糖7.8 mmol/L、溶栓后收缩压140 mmHg和大面积脑梗死6项作为自变量,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均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定风险,而积极掌握和早期识别脑出血转化高危因素,有助于重点防控,从而降低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率、提高溶栓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无房颤患者40例为对照组。2组均在发病4.5 h内使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治疗后24 h、2周、1月的NIHSS评分和治疗1、3月后的m RS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2周、1月时NIHSS评分和治疗1月后的m R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t-PA能有效治疗发病4.5 h内的伴有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AIS患者120例,根据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HT分为HT组(11例)和非HT组(109例),对溶栓治疗后出现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T组与非HT组的治疗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引起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是AIS患者发生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溶栓后12 h收缩压(SBP)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平顶山市第二人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27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溶栓后是否出现HT症状分为HT组(56例)和非HT组(214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12 h血压、疾病病史等多项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IHSS评分、SBP与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HT组和非HT组患者在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12 hSBP以及房颤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溶栓时间、溶栓前血压、溶栓后12 h舒张压(DBP)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12 hSBP、房颤病史是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12 hSBP是导致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继发HT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经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溶栓后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 RS)对出院90 d的患者生活状况进行评估,分析继发HT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HT组13例,无HT组4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HT组比较,HT组患者中多数存在房颤史、溶栓前血糖水平及NIHSS评分高(均P0.05),且HT组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改变的患者比例偏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房颤(P0.05)、大面积脑梗死(P0.05)、脑白质疏松改变(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与无HT组比较,HT组出院90 d后m RS评分较高(P0.05)。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改变是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的患者远期MRS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t-PA静脉溶栓组31例,单纯治疗组39例.对患者行NIHSS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估早期及晚期预后.结果 静脉溶栓组24 h时NIHSS评分较单纯治疗组低(P<0.05);静脉溶栓组7d时NIHSS评分与单纯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静脉溶栓组90 d时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的患者较单纯治疗组多(P<0.05);静脉溶栓组90 d时Barthel指数较单纯治疗组升高(P<0.05).静脉溶栓组出血事件较单纯治疗组高(P<0.05);但静脉溶栓组症状性脑出血与单纯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传统单纯综合治疗,但仍需注意静脉溶栓后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及康复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78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资料,于溶栓后3个月内统计认知功能恢复异常率;加强认知功能异常患者观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认知功能相关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康复护理策略。结果认知功能恢复异常11例,异常率14. 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溶栓时间、梗死部位、NIHSS评分、代谢综合征是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是保护性因素(P 0. 05)。结论静脉溶栓能有效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但溶栓时间、梗死部位、NIHSS评分、代谢综合征等因素能够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加强上述风险因素防控及早期采取认知功能康复护理,利于进一步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取栓后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需使用符合静脉溶栓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术后处理,观察组术后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取栓后24h、7d、14d两组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梗死、HT(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溶栓取栓后,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对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20例,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48 h头颅CT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脑出血转化组(18例)和非脑出血转化组(102例)两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脑出血转化组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年龄较大,吸烟每年400支和心房颤动所占比例较高,发病至溶栓时间较短,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_(0 h)、NLR_(48 h)升高,血小板和NLR变化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和NLR_(0 h)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和NLR变化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血小板、NLR_(0 h)和NLR变化率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95%CI:0.889,0.976),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97.5%,均高于心房颤动、血小板、NLR_(0 h)和NLR变化率单独预测。结论心房颤动、血小板、NLR_(0 h)和NLR变化率联合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预测准确性,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现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阿替普酶治疗ACI患者294例的临床资料,24 h内发生出血转化为转化组(19例,6.46%),余为非转化组(275例,93.54%)。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脑梗死溶栓治疗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94例ACI患者中,转化组(19例)和非转化组(275例)的急诊收缩压(SBP)、急诊舒张压(DBP)、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N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血糖、基线凝血功能、基线血小板、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心房颤动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吸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SBP高水平(OR=1.627)、DNT越长(OR=1.015)、溶栓前NIHSS评分越高(OR=1.087)是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的ACI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高,高SBP,长DNT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闭塞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5—2017-04期间我院就诊的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再闭塞分为再闭塞组(13例)和稳定再通组(43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年龄和性别等)、既往病史(心房颤动史、高脂血症、高血压史、脑卒中史、吸烟史和糖尿病病史等)、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收缩压、溶栓时间窗等指标同血管再闭塞的联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管再闭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同稳定再通组相比,再闭塞组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心房颤动史、高血压史、收缩压、高脂血症、脑卒中史、TC、HDL-C、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NIHSS评分≥13分、溶栓时间窗、糖尿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再闭塞显著相关(P0.05),血管再闭塞组的总体生存时间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血糖、NIHSS评分≥13分、溶栓时间窗、糖尿病病史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白质病变(WML)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WML患者326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WM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高龄、冠心病、合并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2.040,P=0.024)、溶栓前NIHSS评分(OR 1.128,P0.01)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出血转化组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的患者较未出血组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4.059,P=0.012)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重度WML是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一琴 《全科护理》2021,19(16):2287-2289
目的:调查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现状,探讨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的9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溶栓后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29例病人作为出血组,未发生的67例病人为未出血组.结果:溶栓后发生出血的概率为30.21%,其中颅内出血病人最多(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房颤、溶栓前的血糖浓度以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溶栓后出血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症状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所占比例较大,溶栓前病人合并房颤,年龄、血糖浓度以及NIHSS评分过高为出血症状发生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应对此类病人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导致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出现病情加重,且病情加重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住院时的评分差≥2分者[1]纳入进展组(39例),无病情加重者纳入非进展组(9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家族史),是否发热,血压水平,生化指标(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责任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及梗死部位。再对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36例,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9例(28.6%)。2组性别、年龄、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发热,收缩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责任血管及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否发热、收缩压水平、责任血管闭塞或中重度狭窄、分水岭梗死及侧脑室体旁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收缩压下降、合并发热,责任血管闭塞或中重度狭窄、分水岭梗死及侧脑室体旁梗死容易进展,应引起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脑梗死患者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对并发脑出血的患者进行血压、心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的护理分析.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经静脉应用rt-PA溶栓的脑梗死患者共48例.分为2组:第1组为溶栓后未脑出血组共32例;第2组为溶栓后脑出血组共16例.比较2组溶栓前后和2组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NIHSS评分和GCS评分.结果 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较自身溶栓前和同期未脑出血患者明显升高,溶栓后未脑出血患者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而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NIHSS 评分较溶栓前明显升高.心率和GCS评分在溶栓后脑出血患者和未脑出血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收缩压、舒张压的升高和NIHSS评分的升高,有助于我们判断患者溶栓后的早期脑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7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按入院顺序分组,各48例。均给予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 17%低于对照组29.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